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P4

  ..續本文上一頁含藏。生産新影新種刹那加,舊者在下,新者在上,故易記新事,常忘舊事,此一沈一浮之關系也。至人臨死,及阿賴將舍之時,所藏種子,搖播翻動,名亂心位,此是一度昏沈,再經中陰一隔,複遇緣迷而入胎。再經生長成種種變化,處十月黑暗胎獄,産出人事境界更換等,此一亂,一昏,一隔,一迷,一變,一換,阿賴耶中種子,顛倒互薰,故前事迷而不清,不能記憶。

  問:掃地掃塵埃,淨心超叁界,守口攝意身莫犯

  (林慶勳)

  答:此之句文,第一是喻,第二是說修功,乃言掃塵則地淨,斷無明則出世間矣。叁句是說“身叁、口四、意叁”十種善業耳。

  問: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以後依靠何人撫養長大

  (林慶勳)

  答:蓮花開後,即是成人,並無幼稚壯老,種種經過。衣食住行,自在化生,細讀阿彌陀經,自知其詳。

  問:佛的法運河時算起

  (林慶勳)

  答:自佛涅後起算。

  問:在佛像前燒香,上供物是何意義

  又長明燈用意何在

  (鄭以哉)

  答:表示誠敬,如人間之貢贽等。所供有香花水燈,種種之儀,都有表顯。問答集中,早有詳解,明燈者,表六度智慧也。

  問:佛教在經濟上、政治上看來是放任自由平等的,不知有無具體辦法

  (鄭以哉)

  答:此問語義含混,無從率答。若言教規具體,則有小大種種戒文,起居坐臥,則有種種威儀,組織則綱目有次,生活則有條不紊。無一事而無法,無一法而無理。

  問:爲護教或傳布,在佛教史上與哪些外教或政治性的發生戰爭

  戰爭結果如何

  又對待敵人如何

  (鄭以哉)

  答:佛教恩怨平等,向不與人爭執,護教布教,皆有範圍,曆曆彰彰,並無因教而起戰爭,只有受他破壞,犯而不較,自己複興。

  問:佛教裏戰爭的“菩薩”爲誰

  法力如何(鄭以哉)

  答:教中只有護法,以及降服,皆是被動,抵抗外侮。並無向他進行戰爭之事。不可誤會。

  問:佛教裏“惡魔”是誰

  法力如何(鄭以哉)

  答:欲界自在天,有魔曰波旬,專破佛法,然邪不侵正,終歸失敗。

  問:佛教對于外(異)教態度如何

  (鄭以哉)

  答:恩怨平等,四生平等,一律施化,不念舊惡。

  問:佛教除殺生外,在食、衣、住、行上有哪些禁忌

  (鄭以哉)

  答:佛門分出家在家,四衆弟子。出家受比丘大戒後,衣食住行,均有律儀。在家男女居士,受戒者遵戒,未受戒者,亦不宜作殺盜,殺傷慈悲,盜犯法律。

  問:佛教婚姻製度如何

  可否與異教結婚

  (鄭以哉)

  答:婚姻並無限製,若與外教結婚,只恐信仰不同,家庭失和而已。

  問:佛教對于人類乃至宇宙的來源,是采創造抑是進化

  或另他說

  (鄭以哉)

  答:必破塵沙惑,方能成佛,塵沙言其繁多,所謂一切也。惑乃迷而不知,即所謂性之障也。如不將宇宙人生,徹底全彰,豈得謂之見性,何得成佛。實以宇宙人生,萬事萬理,繁如恒河之沙,欲其說明,故有叁藏之浩浩也。閱盡叁藏,能通其義,始能真解宇宙人生,否則皆是隔靴搔癢。

  問:常見初學佛之人,多有業障累累,此是學佛不至誠否

  或是佛菩薩試驗他,或是消除宿世業障否

  (江寬玉)

  答:衆生多劫輪回,善惡混雜,學佛是善種現行,障礙是惡種現行,能至誠是善種力大,不至誠是善種力微,業障能障與否,亦在其力強弱,至雲佛菩薩之試驗,及宿業消除,雖有其事,但初學之人功夫未進,教理不明,于此諸說,尚談不到。

  問:亦有學佛之人,經過多年,查其以前,很有信很發心,到後來反而沒影響了,反而迷惑顛倒,此是其人宿世業障重否

  (江寬玉)

  答:參究前條,可悟此問,是乃彼人善種力微,惡種之強之徵。既不能深求教理,以開智慧,又不遇知識策勵,俾向前進,遂使僅種善根,或得福報而已,解脫道上,並無其分,哀哉。

  問:六道中,內中(天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鬼道)。死後有中陰身否

  (江寬玉)

  答:六道皆有中陰,是其通常,大善大惡,各有例外。斷惑上升天道,地獄而入無間,此二不經中陰,是其最顯者。

  問:畜生是八難之一,愚癡無智,有時遇到,代它念叁皈佛號,而不高聲,它又聽不到,如此會得到超升的感應否

  (江寬玉)

  答:有聲使其聽到爲佳,彼識田中落一善種,遲早遇緣,自起作用。如不能高聲使聽,但憑至誠回向,亦能得幾分加被,總之,心誠求之,功不唐捐。

  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藥師經上雲:“已盡之命,而可增益。”萬事已盡“滅”是否造功德可以再增益否

  (江寬玉)

  答:造功德即是增上緣,于緣生理無違,如燈將滅,續油複明。但藥師諸法,必有傳授,非可無師自通,依樣葫蘆。

  問:閱:藥師經中,“救脫菩薩稱阿難尊者爲大德,而阿難尊者稱救脫菩薩爲善男子。”請問,此二稱是何分別

  據弟子之愚見,佛門中菩薩是居羅漢上首,爲何阿羅漢稱菩薩爲善男子

  (江寬玉)

  答:大德二字,乃上下通稱,善男子號,爲上對下之贊辭。比丘皆爲出家之衆,菩薩卻有缁素之別。救脫菩薩,是否所現爲在家相,未加考據,不敢遽言,倘是在家相,阿難尊者呼以善男子,以缁呼素,並無不可。

  問:中陰身是否肉眼可以看見

  (潔園)

  答:肉眼不見是其常,多人皆不能睹之也,肉眼能見是其偶,羅兩峰恒常見鬼之例也。

  問:設若途中遇一頭牛被人要宰殺,而擬贖而放之,仍身金不足告貸無門之時,佛菩薩的慈悲是如何贖之

  “舍身頂替”

  設若宰場將如何是好

  (顔鐵根)

  答:盡力爲之,力不及則行法施,爲之念佛忏悔或說皈依,不能救其身命,轉而救其慧命也。“舍身頂替”,莫說自尚不能,縱肯爲之而屠戶豈便舍牛殺人乎

  此想近迂矣。

  問:正法時期比較末法時期容易得證,那正法時期學佛的福報較末法大,這是生滅法

  因緣

  (顔鐵根)

  答:生于正法時期,或生末法時期,自然有關福報大小,而此兩期之人,慧鈍亦有差別也。下二句語氣欠明,只可意揣答之,人生于正法末法,福之大小,當然各有因緣,人在修地,未到果地,皆有生滅,因緣所生,生已還滅,是生滅法,若證涅,即無生滅矣。

  問:有修行的死後火葬,骨灰有舍利。可是土葬的若有舍利,能不能發現,要怎樣發現

  (秀鳳)

  答:有成就者,雖歸土葬,仍有舍利,但埋土中耳。然舍利一物,亦非全經火化,前人之事,有足考者,有刻本版而現者,有讀經冊而現者。

  問:釋尊究竟的目的是淨化娑婆世界進莊嚴世界呢

  或是要六道衆生個個生西

  (劉慶明)

  答:二者皆有之,且不偏執。能莊嚴娑婆者,任爾莊嚴娑婆,願往生極樂者,任爾往生極樂。但極樂有彌陀莊嚴,爾無用力之處,卻要極樂求學,再來莊嚴娑婆。

  問:附印港版之大士彩色聖像及閱觀音靈感錄後,發奉祀信仰大志時,如何在家中拜

  往寺廟時如何拜、信、行

  指導爲禱!(何江都)

  答:發心信佛,要在心誠,次尚形式,普通行禮,以叁叩爲節,事忙方便,可以一叩,若多閑時,四八拜百拜,俱可隨意,總以至誠爲主,但佛教禮拜之式,與衆少有不同,乃叁跪叁叩,兩手反掌,五體投地,後一問訊。親見而學,比較容易,文字述說,或有誤解,宜向寺廟法師去學,或向居士谙禮者學之,均無不可。

  問:讀誦彌陀經與先祖超度是在佛前或在先祖靈前或雙方位俱宜

  祈老師指教。(邱合順)

  答:要在心誠,不限地址。佛前靈前,或非佛靈兩處,但具回向深心,皆得感應。

  問:十字架的大廈到處林立,一見之下洋教無疑,然而字乃佛教之象徵,而世界紅字會亦高懸其字者,過眼間諒是叢林無疑矣。(楊開慶)

  答:紅字會內容,分道院、慈院。道院者,乃神道設教之事,所奉者,爲儒釋道耶回,最高尚者爲老祖,自稱是五教之首,然各教各有其本,皆否認其雜稱。彼無經典,惟信扶乩,與佛非同法,亦非叢林。慈院者,乃辦種種慈善事業,並羨紅十字會戰場救護,亦辦戰場救護之事,其紅字旗,乃仿紅十字之變作,然其慈業,頗有成績,信教自由,正不必與其道同觀也。

  問:本省風俗屬閩南對于嬰孩之帽、衣、鞋等等都用紅紗繡之字以祈壽福,求平安之意,而佛門用之取何瑞兆

  (楊開慶)

  答:佛身叁二瑞相,每相皆爲百福所成,乃胸前之相,後人呼爲萬音。世俗好以此字爲文飾,再配以福壽等字,乃取萬義,則一切吉祥皆無盡矣。佛門中用此者,只作標志,尚有輪相者,不盡一律。然亦取表顯,取豎窮橫遍,輪取常轉不息,但非世俗僅求福耳。

  問:佛說叁界無安,福盡總是六道輪回,若有儒教聖堂佛菩薩神仙,時常下降扶鸾闡教,現在度衆無限量,鸾臺聖教叁教同禮,佛聖神仙同渡。參拜彌陀種種詩詞訓話令人感動,但照佛是正覺者,不涉外道,爲何佛菩薩時常下降扶鸾

  對于此事愚夫難解,敬請開示。(林贊德)

  答:觀先生之言,知是宅心慈祥,倘肯虛心研讀佛典,當能智開見道。下問多所誤會,謹爲釋之。一、儒非宗教。二、佛菩薩亦不下降扶鸾。叁、儒既不是宗教,便無叁教同體可言。四、種種詩詞,決非阿彌陀佛所說。以上四端,皆是無知之人,瞎造謠言,造謠者言語不實,行屬欺诳。如不屬妄自造謠,定是鬼妖作祟,假冒神仙之名,诳惑愚癡,而無學之人,不辨真假邪正,從而設壇立教,故曰旁門外道,先生求道,已入歧途,將來恐有落塹墜坑之虞,祈慎之!

  問:佛菩薩誕辰及成道日,

  問者很多。到底出何經典,或是有何根據

  在貴刊總沒解說明白,既沒經典,爲何天下各寺廟,都一律推行。平常人都有一定生辰,佛菩薩是聖人,爲何反不可考,這樣,豈不使人對佛教誕辰成道,卻不及耶稣聖誕節可靠,以後寺廟做法會,恐會減少人的信仰。(無名氏)

  答:凡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確實說確實,無徵說無徵,乃爲真實語,本刊過去所答,即本此宗旨。佛菩薩有此界者,有他界者,曆法有各地古今之不同,莫論經無記載,縱…

《佛學問答(二)通問(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