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極樂,至人滿爲患時,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極樂,但此時則不需要。
問:彌陀經上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余者非一生補處者如何成佛
老師謂:阿羅漢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故不去
觀音菩薩又何能去也
(遊堂振)
答:一生補處者,不經變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補處者,須經變易生死耳。阿羅漢法習小乘,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故,觀音菩薩乃系大乘,極相應故,不但能去,且爲彼土之導師耳。
問:極樂世界是否物質世界
既雲佛身光明無量,如何有晝夜
(簡宗修)
答:既雲五塵,當是物質,但雲變化所作,是七寶諸相,皆佛所化。然此狀況,究稱性境,仰爲物質,須求教于淨相兩宗大德。至雲晝夜,非是明暗,乃指花開花落,鳥鳴次數,隨順此地,假定而言。
問:阿彌陀經中謂極樂世界有無量阿羅漢及菩薩,卻不見其他佛,何故
成佛後不住西方嗎
(簡宗修)
答:一個佛土,一佛主教,猶一學校,校長只一。再以國家而論,總統亦只有一。其土衆生,修到極點,亦名等覺,等覺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稱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稱佛也。
問:“其土衆生,……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佛”指法身
報身或化身
釋迦佛“在世”時受過他們的供養否
(簡宗修)
答:極樂本分四土,衆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淺,所證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見,便爾不齊,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釋迦世尊,受彼供養,豈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來。觀音菩薩,乃彼佛之脅佐,尚來此供佛聞法,上弘下化,彼衆來供,例此可知。
問:以後很想時時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
(簡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簡,漸進再漸增多。前于講座時,所發之彌陀接蒙等書,冊後多附有念佛課程,可量時間,增減行之,要在進而不退也。但諸法圓融,應機而作,後生疑問,不妨函商。
問:蓮花生的形體是否相同?或隨其叁界衆生之形象有所差別
(鄭勝陽)
答:大同小異,同者皆有相好光明,異者其相好以所證之福慧不一,現象少有殊耳。同異者,亦非固定,自隨其變易而轉變,必到佛身,方盡同耳。彼處未雲叁界何有叁界衆生。
一 心 念 佛
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兩眉之間,有白毫一盤,俗呼爲佛頂珠,而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目之光爲绀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廣,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詳細,可參二課合解。
問:過此有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究竟誰先去的呢
有否根據
(蓮雲班蓮友)
答:以叁量而論,聖言量便是根據,經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過如是,未曾說名,誰人
予何能舉。
問:嘗見感應錄中,往往有誦持地藏經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極樂,回向偈中亦有“願我宿現諸父母……接引往生安樂國”之文,竊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無所握,何以爲亡親誦念反易
且往生必先具足信願,如亡者信願不足時將如何
(鍾觀靖)
答:經乃聖教量也,感應錄系信者見聞所錄。古訓“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四句,宜作南針。尊問二者,吾從乎聖教量也。
問:禅靠自力,淨依他方,又雲自他不二,究竟禅淨應說是一是二
(鍾觀靖)
答:禅亦不離經教,是有他力也;淨須信願念佛,是有自力也。不過二者有尚乎輕重之別。無他力自力不生,無自力他力不應,是爲自他不二也。
問:一般念佛之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幾人,此與心外有法之外道何異
(鍾觀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識,但能具信願持名,誠心即已不起分別,焉有內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輕也。
問:信外道之人,亦稱念佛號,後如有往生極樂之願,能否得佛菩薩接引
(鍾觀靖)
答: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則念何能一,雖有往生之願,恐是可東可西之流蕩心耳。資糧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對宗教,尚有信歸小別,有歸信一致者,有信而未歸者,有歸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歸者,果發切願,亦得往生,心力爲之也。
問:佛說極樂世界,是否因應某些執著不舍,貪戀五欲的衆生而說的一種方便,還是實有一個極樂世界
(鄧長林)
答:居士此問,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執著。應知我佛說法,權實得中,事理不背,我輩初機,只有依聖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極樂世界爲方便假設,則淨土叁經皆妄語矣。
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外無所求,內無煩惱,此時即在極樂世界,耳聞皆是彌陀法音,眼觀皆是菩薩所化,還是待此身死後,實可往生淨土見佛聞法
(鄧長林)
答:此身如旅館,旅客坐此館中想往美國,而在此時美國之境界,已曆曆分明。試問此客此時是已到美國乎
是仍須出此旅館舟機前往乎
問:念佛是念自心佛,還是念心外佛
當念佛之時,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融會爲一,心佛爲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誤
(鄧長林)
答:居士這段高論,准是述自他書,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爲心佛無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義,若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矣。區區四十年來,才曉得幾分“心內”,至于“心外”,卻還未曾能明。以愚見論,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聽便得真實受用。應知此“當前一念”,即玄妙難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尋麻煩。
問:閱印光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序曰:修習禅定,即修止觀,而念佛乃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何以很多書刊又曰禅淨不可雙修。(鄧長林)
答:“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何嘗不許禅淨雙修
然須深解禅淨二法者行之,方不迳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則禅不禅,淨不淨,二門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學佛程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謂禅淨皆是“止觀”,非教人同修禅淨也,豈可誤會!
問:彌陀經內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叁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種之劫
小中大叁劫每劫有多少年數
又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未成佛之前,有無他佛,較阿彌陀佛成佛爲先
(卓忠振)
答:人壽自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爲止;由此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爲止,此一增一減之兩極數,合之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彌陀經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雲指大劫言也。
問:極樂國土有無衆苦,但受諸樂,衆生生者,皆是阿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滅集,儒家亦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之訓,帶業往生之人,八識心田習氣未除,一旦生到安養,享受諸樂,如何能精進不退
請示其理。(鍾觀靖)
答:樂可分二,欲樂與法樂也。叁處七寶,種種莊嚴,是爲欲樂。乃對娑婆衆生所說,隨順其習,使之生羨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種種莊嚴之塵,實是說法之具,生到彼國,見聞知覺,因五塵說法之故,決定改觀。經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叁寶矣。是心已與道合,是爲法樂。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處。
問: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①請問憶與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②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
③所見佛是化佛抑自性佛
④如果是心憶心念,與禅家看話頭和參話頭有無不同
(鍾觀靖)
答:①此是文法關系,中文有一類專用雙字,圓通章文即是此類。如是者甚多,例“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本可皆作一義講,若必單字分講,亦未嘗不可。憶念二字,與上正同,憶若明記不忘,念若念茲在茲。②是用心念。③此當是自性佛,更應知吾輩念佛,縱現報化,亦不出自性也。④如言經則不能拘泥,因經文圓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劃範圍。若言執持法門,自有區別,禅參話頭,旨在開悟,淨起佛念,旨求往生。
問:經雲:“若有衆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二說何以不同
(鍾觀靖)
答:至心者,心無雜念,徹底到家之謂。信樂者,是深信不疑,願樂往生之謂。此等功夫作得到,臨終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問:淨土法門稱爲萬修萬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許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欤
修持未得其法欤
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鈎牽欤
(鍾觀靖)
答:“先以欲鈎牽”義不如是解,茲暫不論。所謂不生者,因緣不一,如上說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問:永明壽禅師“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禅淨雙修是否比專修爲勝
(鍾觀靖)
答:此爲修禅者勸,非爲修淨者勸。因禅境高而淨法穩,高再得穩,一往無阻。若穩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兩門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觀,當悟永師命意所在。
問:念佛用心念心聽之法,聲相甚細,此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稱爲念實相佛
又此能念之心與能聽之心是一是二
(鍾觀靖)
答:心念心聽與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並不甚同。惟念聽之心。理非二個,聽時即念時。事可說二,念聽卻又甚分明也。如日當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與光,可說是一,亦可說非一也。
問:古德雲:得生與否,視信願有無;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淺。今有人具足信願行,而不能發廣大之心,只翼往生極樂國土享受諸樂,如此當不能與阿彌陀佛悲願相應,倘其人信願深切,亦能得往生否
(鍾觀靖)
答:亦得往生,不過彼國之人天,或聲聞而已。不發大心,難得補處。
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自應與時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衆生之菩薩,末世罕見,豈各人緣有勝劣耶
(鍾觀靖)
答:此地球不過娑婆世界若幹分之一耳,再以中國而論,又不過此地球若幹分之之一。短短之千余年間,而有淨宗諸祖,及淨土聖賢錄中所列諸士,…
《佛學問答(一)通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