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极乐,至人满为患时,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极乐,但此时则不需要。
问:弥陀经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余者非一生补处者如何成佛
老师谓:阿罗汉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何故不去
观音菩萨又何能去也
(游堂振)
答:一生补处者,不经变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补处者,须经变易生死耳。阿罗汉法习小乘,与弥陀净土不相应故,观音菩萨乃系大乘,极相应故,不但能去,且为彼土之导师耳。
问:极乐世界是否物质世界
既云佛身光明无量,如何有昼夜
(简宗修)
答:既云五尘,当是物质,但云变化所作,是七宝诸相,皆佛所化。然此状况,究称性境,仰为物质,须求教于净相两宗大德。至云昼夜,非是明暗,乃指花开花落,鸟鸣次数,随顺此地,假定而言。
问:阿弥陀经中谓极乐世界有无量阿罗汉及菩萨,却不见其他佛,何故
成佛后不住西方吗
(简宗修)
答:一个佛土,一佛主教,犹一学校,校长只一。再以国家而论,总统亦只有一。其土众生,修到极点,亦名等觉,等觉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称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称佛也。
问:“其土众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佛”指法身
报身或化身
释迦佛“在世”时受过他们的供养否
(简宗修)
答:极乐本分四土,众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浅,所证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见,便尔不齐,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释迦世尊,受彼供养,岂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来。观音菩萨,乃彼佛之胁佐,尚来此供佛闻法,上弘下化,彼众来供,例此可知。
问:以后很想时时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
(简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简,渐进再渐增多。前于讲座时,所发之弥陀接蒙等书,册后多附有念佛课程,可量时间,增减行之,要在进而不退也。但诸法圆融,应机而作,后生疑问,不妨函商。
问:莲花生的形体是否相同?或随其三界众生之形象有所差别
(郑胜阳)
答:大同小异,同者皆有相好光明,异者其相好以所证之福慧不一,现象少有殊耳。同异者,亦非固定,自随其变易而转变,必到佛身,方尽同耳。彼处未云三界何有三界众生。
一 心 念 佛
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两眉之间,有白毫一盘,俗呼为佛顶珠,而其大如五座须弥山。佛目之光为绀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广,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详细,可参二课合解。
问:过此有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究竟谁先去的呢
有否根据
(莲云班莲友)
答:以三量而论,圣言量便是根据,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不过如是,未曾说名,谁人
予何能举。
问:尝见感应录中,往往有诵持地藏经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极乐,回向偈中亦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国”之文,窃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无所握,何以为亡亲诵念反易
且往生必先具足信愿,如亡者信愿不足时将如何
(钟观靖)
答:经乃圣教量也,感应录系信者见闻所录。古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等四句,宜作南针。尊问二者,吾从乎圣教量也。
问:禅靠自力,净依他方,又云自他不二,究竟禅净应说是一是二
(钟观靖)
答:禅亦不离经教,是有他力也;净须信愿念佛,是有自力也。不过二者有尚乎轻重之别。无他力自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是为自他不二也。
问:一般念佛之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几人,此与心外有法之外道何异
(钟观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识,但能具信愿持名,诚心即已不起分别,焉有内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轻也。
问:信外道之人,亦称念佛号,后如有往生极乐之愿,能否得佛菩萨接引
(钟观靖)
答:求法须离邪见,功成在乎专一,既归佛门,当离外道。邪正混杂则法不真,法既杂乱,则念何能一,虽有往生之愿,恐是可东可西之流荡心耳。资粮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对宗教,尚有信归小别,有归信一致者,有信而未归者,有归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归者,果发切愿,亦得往生,心力为之也。
问:佛说极乐世界,是否因应某些执著不舍,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说的一种方便,还是实有一个极乐世界
(邓长林)
答:居士此问,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执著。应知我佛说法,权实得中,事理不背,我辈初机,只有依圣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极乐世界为方便假设,则净土三经皆妄语矣。
问: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此时即在极乐世界,耳闻皆是弥陀法音,眼观皆是菩萨所化,还是待此身死后,实可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邓长林)
答:此身如旅馆,旅客坐此馆中想往美国,而在此时美国之境界,已历历分明。试问此客此时是已到美国乎
是仍须出此旅馆舟机前往乎
问: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
当念佛之时,将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融会为一,心佛为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误
(邓长林)
答:居士这段高论,准是述自他书,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为心佛无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义,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区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于“心外”,却还未曾能明。以愚见论,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听便得真实受用。应知此“当前一念”,即玄妙难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寻麻烦。
问:阅印光大师著,居家士女学佛程序曰:修习禅定,即修止观,而念佛乃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何以很多书刊又曰禅净不可双修。(邓长林)
答:“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何尝不许禅净双修
然须深解禅净二法者行之,方不迳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则禅不禅,净不净,二门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学佛程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谓禅净皆是“止观”,非教人同修禅净也,岂可误会!
问:弥陀经内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种之劫
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数
又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有无他佛,较阿弥陀佛成佛为先
(卓忠振)
答:人寿自十岁起算,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由此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止,此一增一减之两极数,合之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弥陀经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云指大劫言也。
问:极乐国土有无众苦,但受诸乐,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灭集,儒家亦有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训,带业往生之人,八识心田习气未除,一旦生到安养,享受诸乐,如何能精进不退
请示其理。(钟观靖)
答:乐可分二,欲乐与法乐也。三处七宝,种种庄严,是为欲乐。乃对娑婆众生所说,随顺其习,使之生羡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种种庄严之尘,实是说法之具,生到彼国,见闻知觉,因五尘说法之故,决定改观。经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三宝矣。是心已与道合,是为法乐。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处。
问: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①请问忆与念是两法还是一法
②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
③所见佛是化佛抑自性佛
④如果是心忆心念,与禅家看话头和参话头有无不同
(钟观靖)
答:①此是文法关系,中文有一类专用双字,圆通章文即是此类。如是者甚多,例“言语”,“思想”,“行动”,“欢喜”等,本可皆作一义讲,若必单字分讲,亦未尝不可。忆念二字,与上正同,忆若明记不忘,念若念兹在兹。②是用心念。③此当是自性佛,更应知吾辈念佛,纵现报化,亦不出自性也。④如言经则不能拘泥,因经文圆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划范围。若言执持法门,自有区别,禅参话头,旨在开悟,净起佛念,旨求往生。
问:经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二说何以不同
(钟观靖)
答:至心者,心无杂念,彻底到家之谓。信乐者,是深信不疑,愿乐往生之谓。此等功夫作得到,临终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问:净土法门称为万修万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许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欤
修持未得其法欤
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钩牵欤
(钟观靖)
答:“先以欲钩牵”义不如是解,兹暂不论。所谓不生者,因缘不一,如上说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问: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为胜
(钟观靖)
答:此为修禅者劝,非为修净者劝。因禅境高而净法稳,高再得稳,一往无阻。若稳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两门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观,当悟永师命意所在。
问:念佛用心念心听之法,声相甚细,此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称为念实相佛
又此能念之心与能听之心是一是二
(钟观靖)
答:心念心听与入流亡所及实相念佛,并不甚同。惟念听之心。理非二个,听时即念时。事可说二,念听却又甚分明也。如日当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与光,可说是一,亦可说非一也。
问:古德云:得生与否,视信愿有无;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浅。今有人具足信愿行,而不能发广大之心,只翼往生极乐国土享受诸乐,如此当不能与阿弥陀佛悲愿相应,倘其人信愿深切,亦能得往生否
(钟观靖)
答:亦得往生,不过彼国之人天,或声闻而已。不发大心,难得补处。
问:极乐国土人民寿命无量,其数自应与时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众生之菩萨,末世罕见,岂各人缘有胜劣耶
(钟观靖)
答:此地球不过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国而论,又不过此地球若干分之之一。短短之千余年间,而有净宗诸祖,及净土圣贤录中所列诸士,…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