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又忌偏执二边,不契中道,凡此皆应仔细思维。如尊问者,第十八愿,固属大悲本愿,此不过提一大纲,尚有微义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愿,都与赘言,本经中之六度万行,亦成废话。再净土一宗,主张持名,在小弥陀经,必汇参之,方不偏执,小经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岂可错会十念之文,而自贻误。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万者,较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几人哉
请思前祖,“二六时中绵密不断”,“日持十万”,“净念相继”等,岂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烦。
问:证罗汉果,是无来无去,若修净土的证到寂光净土,还有西方可去否
又证到常寂光净土,须经过多少时间成佛
(池慧霖)
答:此问大是误会,修净土者,愿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问还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问长安路矣。经云“惟佛一人居净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问等于“中秋十五夜,问月几时圆”。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当下即是矣。
问: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义为皈依,佛亦觉者之通名,云何以南无作佛名之二字
是必有说,而学人不知,故问。又南无在梵语或巴利语应是一字二音,阿弥陀应是一字三音,佛则一字二音,我国既均采音译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实,虽无关重要,亦有说乎
(高仰嵩)
答:南无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词,阿弥陀佛四字,乃个人符号之名词,合二名词,为一种法门,法门亦须有名词,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词为心与佛二合之称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语之组织,汉字读法,一字只发一音。既经译成汉文,自当依顺汉文方式立言,汉文系方块形,一方块为一字,故曰六字也。
问:阿字音我国有(e)与啊(a)两读盍双声叠韵字也。持名念佛时,国人仍是各依所习,念成e或a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觉生月刊上教人念识字音与e相近;然依各种中英文佛学辞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a音。是否可以各从所习不加分别
(高仰嵩)
答:中国地大,语系复杂,即本国文字,同一字之发音念声,地各不同,古今亦异,何者为标准,甚难言也。就以“国”之一字为例,古读为以,今读为果,或读为鬼,试问孰正
注音字母之书,多采北京音声,此亦不过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论梵音,须会梵文,尚须口传,否则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发喉音,念阴平声,庶乎相似,否则只随乡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问:地藏经内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或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藏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今欲问者就是我们每日的功课都是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是利益自身,那么愿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种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对将来往生可靠,又稳当呢
(周慧德)
答:居士所见甚大,但愿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罗无余,何不注意下文耶
如四恩,三途,见者闻者,悉发菩提,同生极乐,已尽之矣。回向即是发愿,诵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张。
问:学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纯熟到临终才能提起正念,现在道弱魔强,在家居士俗念胜于佛念,学佛的人一心没有两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减少,在这世念浓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渗上一大桶清水如何还有奶味呢。这样稀微的道念来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
(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进外,安有他法。至于俗念纷繁,非关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决心耳。但信深愿切之人,虽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愿相续,自能善巧方便,忙里抽闲,不离这个,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也。
问:弥陀经内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要问者,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弥陀何能同时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呢
(周慧德)
答:弥陀法身,周遍法界,时时相应。如不明白,请思每日所念之赞佛偈,“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二句,尚不恍然耶
应知三身仍是一体,化佛来迎,往生何疑。
问:菩提树第一一一期,有净宗初祖慧远大师,虎溪三笑是什么意思,请指教。(周慧德)
答:东林寺外,有水绕流,水名虎溪,远师送客,不逾此地。当时陶渊明、陆修静二人到寺,谈道甚契,师送之不觉逾溪。虎起大鸣,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问:念佛时只观听自己念出声音,同时观想弥陀庄严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观想,弥陀经内极乐世界种种现象)对吗
(王清汉)
答:念而能观固佳,即不能观,单念兼听亦可得力。至云观弥陀经中境界,在作课诵此经时,随念作观,未尝不可,至经毕念佛,则不可观矣。
问:佛像面容各有差异无相似(除了特征外)如观想时采用自己印象较深就可否
(王清汉)
答:造像岂能一致,理宜采自羡者为准,但既采定矣,应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时地忆佛之际,此相分明现前,即获大益矣。
问:早晚念佛定课,不算佛珠,以时间规定亦可否
(王清汉)
答:自无不可。
问:某法师来嘉主持法会时指示,要观想面前有八尺阿弥陀佛金身,昨天老师开示观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观想
( 仁富)
答:八尺从劣观,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难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则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须弥四大海,则更佳矣。
问:凡圣同居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净土,此四净土,各应至何等程度始能达到,是否以声闻、缘觉、菩萨、佛,相对而修乎
(陈宽凤)
答:修行之人,在于证道,所谓道者,即是佛性。我辈佛性,尽被惑业障遮,故生死不主,称曰凡夫。修净者惑业分毫未断,往生只种人天,但所生处,有佛菩声缘,得以聚会,故曰“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之声缘所居为“方便有余土”。分断尘沙惑之菩萨,所居为“实报庄严土”。圆满佛果,所居为“常寂光土”。土名虽四,而实是一,土心非二,故随断惑现有别耳。
问:净土法门欲到四净土,是否经由极乐世界
(陈宽凤)
答:极乐世界,而具四土,非极乐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国为喻,“寂光”者禁城宫阙也,“实报”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华街市也。帝居禁阙喻佛陀,宰辅居府省喻菩萨,百官居衙署喻声缘,富豪散处街市,喻带业凡众之人天也。
问:弟子问在工作及想像时应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间断,承长者示念佛时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应在工作想像,过于工作想像时存一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观感,则万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钝,对助念佛之义,尚不甚了然,祈再开示为幸。(某居士)
答:净念贵乎相继,外可断而内不可断,此为生死大事,岂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虽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实于了生死无关,净念不继,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辈白衣,为谋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间用身力时,心中默念佛号。用心力时,存一我道未熟,必须借俗养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标。俗人工作为吃饭,我工作为求道,亦是净念相继也。
问:修净土法门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临终时,幸能见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别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
如楞严经上云有五十三种魔能应众生欲,故分不清楚
(本如)
答:修他法门,如观心,参话头,数息等,倘见佛像,是与所修并不相应,方有现魔之虞。修净者求见佛像,佛像即现,自是本分,并非魔事。但若见时不可执著,倘或喜或惧,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听其自然,乃为正规。
问:修净土法之者平时持名能正念,但是至临终时因四大分散时之苦痛难提正念,未知此种人是否也能往西
(本如)
答: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细味经义,可以了然,若临终难提正念,便是颠倒,恐生障碍矣。
问:无量寿经中有一段文佛对阿难云无量寿佛国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来只有莲花化生而已,为何有胎生呢
(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边地者,假曰胎生,详看本经上下文,自能解矣。
问:若度众生心切者,往生后未能闻佛说法,是否须待莲花开后闻法开悟,才能倒驾娑婆度众生。凡是不以安养回入娑婆度众生者,都闻佛说法开悟之上上品吗
(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学之士,若莲胎未出,何能他往。净土法门,菩提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发愿再来度众,未有不来之理。
问:各不同的国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语言能相通吗
(心炳)
答:生到彼国,即得神通,众鸟之语,水风行树之音尚且能懂,岂有反不懂人语之理。不但能懂极乐之语,他界之语,亦能尽通,不然,每日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何能闻法乎
问:依阿弥陀经上说,那里(指极乐世界)的环境大部是金、银、珍珠、玛瑙,连树木都是金叶子,鸟也是金的,这样生活,不会很呆板单调吗
(心炳)
答:楼阁形势万种,能住能飞。宝树随时放光,光中可现无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种乐,喷百千种香,鸟皆杂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闻者开慧。天乐鸣空,六时雨花,铺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变万化,随意所适,重重无尽。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单调,试思娑婆秽土,不呆板单调耶
问:何以世尊不自创净土极乐世界而介绍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与众生
(游堂振)
答:阿弥陀佛既创极乐,而且广大无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后尘,画蛇添足。世尊虽不再造极乐。然未尝不将此秽土,思改极乐,…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