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钝若念,亦无比人缺少几分。古人谓是无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与不成,只是当下承当问题。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别,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谓贵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彻底与依稀,真能彻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羡彼也。然而并无定解,随机应变,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无佛性,应病与药,非应药而故招病。
问: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无佛像,要向西念。有时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讥笑,或遇污秽不适当,转向东、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较如何
(邱合顺)
答:佛法重心诚,佛之法身遍满十方,有时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应,既感应矣,功德自大。
问:极乐世界多候补佛位,何以成佛须要“候补”
(简宗修)
答:候补者,候补往某一处成佛也。其人功已圆满,证成极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灭尽,便往其处,重开道场也。如弥勒为此娑婆之补处,观音为彼极乐之补处等等。
问:阿弥陀经中前面所提到的诸菩萨从何处来
其菩萨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罗汉同为释迦佛所度
(简宗修)
答:彼土菩萨,皆系先后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经过修功,证成菩萨,亦有他方菩萨,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国土以及功德,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为诸佛,不独释迦一佛耳。
问:念佛号时,常遇许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声驱逐,然在晚上睡梦中,无法出声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则它纷纷而来,且愈多,如欲抵制,则感头痛,因此进退两难,不知有何妙法,又此头痛是否着魔
(郑朝信)
答:梦中既有色,当然亦有声,即知有妄想,即能会念佛。醒时念佛,驱醒时之妄想,梦中念佛,驱梦中之妄想。但恐梦中不觉,随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则感头痛”是在梦能觉矣。觉则能作主,心中自有声,心起佛声,则立除妄,头痛亦是幻梦,一律摒除。
问:“一心念佛”之精义
(黄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义,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种,要在契机。普遍者,神念神听,心念心听,或口念耳听。妄念若起,不强除妄,不起分别,皆作佛观,此名方便随缘止,大有受用。他则各有其义,非能数言可尽。
问:阿弥陀佛今在说法,此法与娑婆世界之佛法有异同吗
(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别。佛国方便不一,说法次第或异。如娑婆难修,释尊劝生极乐,极乐易修,弥陀则不必劝生他土。此土说三七道品,统演七支,极乐演法,只言根力觉支正道。方式千变万化,归元总是一也。
问: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众生有没有另一个求生极乐国土的地方
(王幻如)
答:十方无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难,不及弥陀接引,一生补处,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据此则十劫以前,无有似今日极乐净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谓此可以知矣。
问:净土宗旨在于念佛一心不乱蒙佛接引生净土。其要点似在于“念佛一心不乱”。倘不能“一心不乱”是否亦能往生净 土
(杨智悦)
答: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问:盖一般人均有事业,既有事业必有杂念,尤其念佛时都难免有杂念渗进,颇难达一心不乱之境界,在家众都有负担家庭经济之责任,是以不能不从事生产事业,如从事生产事业,必定随之带来麻烦及烦恼,引起念佛时杂念渗进,不能达“一心不乱”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
(杨智悦)
答:净土学人,不求义理,多恃“带业往生”“佛来接引”疏忽心业障碍,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经济负担,公教有功课钟点,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为害,所谓搬柴运水俱是道耳。净土大乘,自他两度,定课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经济,公教课务,敦伦尽分,作度他想。为求往生而自度,为求往生而度他,为求度他往生,而负家庭经济,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职务。推而广之,谓之万法归一,归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往生之信愿行也。
问:理一心就断见思二惑,那么事一心是断什么
每部经典深妙的理,老师都能通达,是不是老师已得到理一心
万念归一是一心吗
那么得到不乱时还有心吗
(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断外尘攀缘,可伏见思二惑,所谓带业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烟海,在下不过一知半解,且所见所读,量数少,妙亦未见,理亦不达。纵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实行,亦难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见也。万念归一,可谓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问:实相念佛往生还有阿弥陀佛来接引否
常寂光的境界,是否还在西方
(池慧霖)
答:实相念佛,见弥陀之法身,既见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尽虚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问:世界皆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当亦如是,若然阿弥陀佛有无违其本愿
(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报应。应身有始有终,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无始无终,必先知此。身土皆心,并无二致,应身当娑婆之土,报身当极乐实报之土,法身当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坏空,极乐实报有隐有显,常寂光土无隐无显,大致如此也。
问:请问念佛修行期间要多久才能成佛
(心炳)
答:普通法门,名曰竖超,三僧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门,名曰横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补处。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无论渐顿,亦必断尽无明,始得成佛,期间不能预定。
问:设若有一年轻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吗
(心炳)
答:念佛法门,专求往生极乐,一到极乐,便脱轮回,已离分段生死而已,并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经变易,或不变易而一生,补处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论缁素,不论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终以后,可生极乐,是否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
问:关于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否往生的问题,可否如下答法“虽能往生比较麻烦”。如在世间法中,要找某机关团体洽办事务,除有特别规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单位之首长洽办,以免去签办批示等手续,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当然念阿弥陀佛较为简便。(鲜纯贤)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饶唇舌,圣量高深,凡情难测。但应“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经中尝有戒语:“若他观者,多为邪观。”“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经是佛说,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错。
问:念佛求愿往生,弟子以为除执持名号外,应多诵弥陀经观想西方胜境,使胜境种子落入八识心田充满其中,到命终乱心位时,西方胜境的种子先出来则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即此理也然否
(鲜纯贤)
答:专持名号,是修法之一,兼作观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随个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无非皆取随机,非可勉强,此修法论事之简语也。若夫“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证果论理之简语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语,后者果地说理之语。
问:弘一大师劝人老实念佛,怎样才算老实
(志西)
答:真信不疑,发愿往生,苦乐顺逆,概不退转。再闻他法,亦不改修。奇异境界,心不妄求,佛说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实念佛也。
问:记得长者曾开示念佛方法,谓心念心听,心念神听等记不大清楚,烦请再开示,并请指导其法!(志西)
答:何处所说,事久已忘。然尝见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似与今问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浅入深,并非混用。初学人只应先学“口念耳听”一法,果能由生渐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处,一字听清楚,心在此听处,念出听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问:弥陀经解释内,解人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得各种神通,想什么就现什么,假使想见亲属可见到否
(慧纲)
答:神通有“天眼”一种,即横能看各界,竖能观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见此生之眷属,多生之眷属,皆可随意见也。
问:厌娑婆欣极乐急要往生,应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
是否业未尽不能快生,此业应如何使之快尽
(慧纲)
答:往生只言寿尽,非谓必业尽也,此处不可相混。寿指一生应得之果报,业指多劫所造之因缘,寿至一定时期自尽,业必多劫修持方断。往生乃论寿尽,并不必须业尽,寿应听其自然,不应促之使短,若极厌娑婆,惟有精进持名耳。
问:因身体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课亦即起床,因不会念楞严咒,自己在寮房内,礼观音菩萨百零八拜,早饭后拜净土忏,人觉疲倦,每日念佛壹万声,想多念佛礼拜,惟每日爱睡昏沉时往大殿绕佛二、三圜即觉腰痛,不得多圜,应如何使之精进,否则是否与往生有碍
(慧纲)
答:楞严咒不会不念,自礼观音亦甚佳。每日念佛万声,暂时说不为少但须注重一心不乱。绕佛三匝,多则腰痛,即只绕三匝,亦无不可。只信愿深切,便不碍往生,如是专修不杂即是“精”,不疲不厌不退即是“进”。
问:佛云四十八愿其中十八愿是平时有实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无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
(福明)
答:学佛有…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