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淨土一宗,主張持名,在小彌陀經,必彙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贻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
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淨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問:證羅漢果,是無來無去,若修淨土的證到寂光淨土,還有西方可去否
又證到常寂光淨土,須經過多少時間成佛
(池慧霖)
答:此問大是誤會,修淨土者,願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問還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問長安路矣。經雲“惟佛一人居淨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問等于“中秋十五夜,問月幾時圓”。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當下即是矣。
問: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義爲皈依,佛亦覺者之通名,雲何以南無作佛名之二字
是必有說,而學人不知,故問。又南無在梵語或巴利語應是一字二音,阿彌陀應是一字叁音,佛則一字二音,我國既均采音譯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實,雖無關重要,亦有說乎
(高仰嵩)
答:南無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詞,阿彌陀佛四字,乃個人符號之名詞,合二名詞,爲一種法門,法門亦須有名詞,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詞爲心與佛二合之稱也。一字二音,或是叁音,是巴利文語之組織,漢字讀法,一字只發一音。既經譯成漢文,自當依順漢文方式立言,漢文系方塊形,一方塊爲一字,故曰六字也。
問:阿字音我國有(e)與啊(a)兩讀盍雙聲疊韻字也。持名念佛時,國人仍是各依所習,念成e或a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覺生月刊上教人念識字音與e相近;然依各種中英文佛學辭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a音。是否可以各從所習不加分別
(高仰嵩)
答:中國地大,語系複雜,即本國文字,同一字之發音念聲,地各不同,古今亦異,何者爲標准,甚難言也。就以“國”之一字爲例,古讀爲以,今讀爲果,或讀爲鬼,試問孰正
注音字母之書,多采北京音聲,此亦不過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論梵音,須會梵文,尚須口傳,否則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發喉音,念陰平聲,庶乎相似,否則只隨鄉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問:地藏經內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或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藏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叁生受樂。舍一得萬報。今欲問者就是我們每日的功課都是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利益自身,那麼願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此種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對將來往生可靠,又穩當呢
(周慧德)
答:居士所見甚大,但願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羅無余,何不注意下文耶
如四恩,叁途,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同生極樂,已盡之矣。回向即是發願,誦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張。
問:學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終才能提起正念,現在道弱魔強,在家居士俗念勝于佛念,學佛的人一心沒有兩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減少,在這世念濃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滲上一大桶清水如何還有奶味呢。這樣稀微的道念來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
(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進外,安有他法。至于俗念紛繁,非關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決心耳。但信深願切之人,雖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願相續,自能善巧方便,忙裏抽閑,不離這個,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也。
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衆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
(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贊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
應知叁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問:菩提樹第一一一期,有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虎溪叁笑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周慧德)
答:東林寺外,有水繞流,水名虎溪,遠師送客,不逾此地。當時陶淵明、陸修靜二人到寺,談道甚契,師送之不覺逾溪。虎起大鳴,始知逾界,叁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問:念佛時只觀聽自己念出聲音,同時觀想彌陀莊嚴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觀想,彌陀經內極樂世界種種現象)對嗎
(王清漢)
答:念而能觀固佳,即不能觀,單念兼聽亦可得力。至雲觀彌陀經中境界,在作課誦此經時,隨念作觀,未嘗不可,至經畢念佛,則不可觀矣。
問:佛像面容各有差異無相似(除了特征外)如觀想時采用自己印象較深就可否
(王清漢)
答:造像豈能一致,理宜采自羨者爲准,但既采定矣,應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時地憶佛之際,此相分明現前,即獲大益矣。
問:早晚念佛定課,不算佛珠,以時間規定亦可否
(王清漢)
答:自無不可。
問:某法師來嘉主持法會時指示,要觀想面前有八尺阿彌陀佛金身,昨天老師開示觀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觀想
( 仁富)
答:八尺從劣觀,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難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則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須彌四大海,則更佳矣。
問:凡聖同居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淨土,此四淨土,各應至何等程度始能達到,是否以聲聞、緣覺、菩薩、佛,相對而修乎
(陳寬鳳)
答:修行之人,在于證道,所謂道者,即是佛性。我輩佛性,盡被惑業障遮,故生死不主,稱曰凡夫。修淨者惑業分毫未斷,往生只種人天,但所生處,有佛菩聲緣,得以聚會,故曰“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之聲緣所居爲“方便有余土”。分斷塵沙惑之菩薩,所居爲“實報莊嚴土”。圓滿佛果,所居爲“常寂光土”。土名雖四,而實是一,土心非二,故隨斷惑現有別耳。
問:淨土法門欲到四淨土,是否經由極樂世界
(陳寬鳳)
答:極樂世界,而具四土,非極樂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國爲喻,“寂光”者禁城宮阙也,“實報”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華街市也。帝居禁阙喻佛陀,宰輔居府省喻菩薩,百官居衙署喻聲緣,富豪散處街市,喻帶業凡衆之人天也。
問:弟子問在工作及想像時應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間斷,承長者示念佛時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應在工作想像,過于工作想像時存一爲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觀感,則萬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鈍,對助念佛之義,尚不甚了然,祈再開示爲幸。(某居士)
答:淨念貴乎相繼,外可斷而內不可斷,此爲生死大事,豈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雖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實于了生死無關,淨念不繼,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輩白衣,爲謀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間用身力時,心中默念佛號。用心力時,存一我道未熟,必須借俗養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標。俗人工作爲吃飯,我工作爲求道,亦是淨念相繼也。
問:修淨土法門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臨終時,幸能見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別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
如楞嚴經上雲有五十叁種魔能應衆生欲,故分不清楚
(本如)
答:修他法門,如觀心,參話頭,數息等,倘見佛像,是與所修並不相應,方有現魔之虞。修淨者求見佛像,佛像即現,自是本分,並非魔事。但若見時不可執著,倘或喜或懼,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聽其自然,乃爲正規。
問:修淨土法之者平時持名能正念,但是至臨終時因四大分散時之苦痛難提正念,未知此種人是否也能往西
(本如)
答:經雲:“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細味經義,可以了然,若臨終難提正念,便是顛倒,恐生障礙矣。
問:無量壽經中有一段文佛對阿難雲無量壽佛國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來只有蓮花化生而已,爲何有胎生呢
(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邊地者,假曰胎生,詳看本經上下文,自能解矣。
問:若度衆生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衆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衆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
(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爲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衆,未有不來之理。
問:各不同的國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語言能相通嗎
(心炳)
答:生到彼國,即得神通,衆鳥之語,水風行樹之音尚且能懂,豈有反不懂人語之理。不但能懂極樂之語,他界之語,亦能盡通,不然,每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何能聞法乎
問:依阿彌陀經上說,那裏(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大部是金、銀、珍珠、瑪瑙,連樹木都是金葉子,鳥也是金的,這樣生活,不會很呆板單調嗎
(心炳)
答:樓閣形勢萬種,能住能飛。寶樹隨時放光,光中可現無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種樂,噴百千種香,鳥皆雜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聞者開慧。天樂鳴空,六時雨花,鋪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變萬化,隨意所適,重重無盡。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單調,試思娑婆穢土,不呆板單調耶
問:何以世尊不自創淨土極樂世界而介紹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與衆生
(遊堂振)
答:阿彌陀佛既創極樂,而且廣大無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塵,畫蛇添足。世尊雖不再造極樂。然未嘗不將此穢土,思改極樂,…
《佛學問答(一)通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