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一)通問(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往,但體力大減,身體虛弱,不知是否素食所致

  (蔡永德)

  答:肉食健,素食弱,乃世俗心理,如雲素食健而少病,縱醫學界尚有懷疑。實事如斯,今舉一例,象駝牛馬不肉食力皆大,不過無虎豹豺狼之凶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鍾罩,鐵布衫,拳技,天下無敵,尚不敢取信乎

  

  問:吾弟喜事,仍然俗慣殺畜,吾觀痛心,竟無奈何止乎!光眼見殺,此事未知何法超度

  (潘振邦)

  答:念往生咒即可,但須誠心。

  問:有人問我殺豬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師,但是他皈依後還要殺豬,這樣可以皈依嗎

  (陳聯生)

  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豬之人,如何不許皈依。求皈依應先忏悔,方是真心。如何仍操刀殺豬,是無忏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

  問:餐食誤飲肉湯或嘗著混獸肉之蔬菜有何妨

  (莊慶賢)

  答:誤食者,不爲犯戒,以其無心也。嘗試者,自是過矣。若因環境不許,食肉邊菜者,又當別論。

  問:中醫之藥方內適其病狀屢時須調合曬幹之蜻蜒蟬殼等等昆蟲類,信徒患病可否服用之

  (莊慶賢)

  答:必要時,作藥觀想,非貪口腹者比,但與念佛回向爲佳。若殺活動物作藥,則與戒律有背,是殺他而益己,失卻菩提心矣。

  問:各種疾病皆由病菌侵入體內故,若服藥有否犯殺菌罪

  (蔡世芳)

  答:菌是無情植物,殺之無妨,況又是醫病耶。

  問:對于螞蟻及人,都是有覺性的、未知殺死一只螞蟻或者殺死一個人,何罪較重

  (鄭義郎)

  答:衆生性命,皆是平等。惟造殺業者,起心動念,多有差別。既有差別,則罪果當分輕重。殺人之心,自較殺螞蟻之心,凶惡增加數倍,故罪大。如不了此義,茲舉一例,可以辨明,路上行人與家中父母,同是人耳,試問殺父母之罪,與殺路人之罪同否

  

  問:醫學上所謂細菌是否衆生

  是何道衆生乎

  什麼業力來轉變

  請指示出自何經

  引經示證。(林火壽)

  答:世間之物,分叁大類,曰動、曰植、曰礦。動物有情,以業力通于九有;植礦無情,不造六道之業,無所受報 。細菌,屬于下等植物,爲無情之物體,不列何道。

  問:殺蟲類,是否有罪過

  弟所耕營之柑、茶園夏天發生柑蟲及天牛茶蟲,其他種種蟲類甚多,若不殺者損失頗大,應如何之

  (李永青)

  答:先應知殺生造罪,乃因果上之自然惡性,非可向某神解釋者,此其原則。臺端可向農業專家探問,使其預先避免生蟲爲佳,否則自可在可能範圍內,力求少殺,不得已時,只有與其念佛回向耳。

  問:殺蚊蟲是不是算殺生,是將我們的血利他好,或者滅他好呢

  (黃天送)

  答:生指動物,殺指殺害,此甚簡單明了。將血與他名布施,滅他名殺害,乃是兩件事。肯布施者自然不殺,此是大乘菩薩境界。亦不殺亦不布施,普通學人皆可作到。

  問:要尋訪良師,打破疑團,見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擾他人苦惱,擬自禅淨雙修,無師津貼,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見本來面目

  (翁慧欣)

  答:“禅淨雙修”因也,無師既不解禅,亦不達淨,何況“禅淨雙修”乎

  如無明師,但肯老實念佛,不走錯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滿也。“見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見,皆是一團黑漆。縱得其講矣,如何修,如何得,豈爲空言侈談者。只能精進不退,下品往生,已是傑出之士,果滿原賴因真也。

  問:有人向我說,金剛經教人一切不著相,說我念經,也是著相,這話我聽了也有理,不念心裏又不安,應該怎樣才對

  (劉學忠)

  答:聽了他之話認爲有理,正是著相,不念心裏不安,也是著相,此皆是居士知見不定,隨風搖動所致。動則有相,定即無相,定者雲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到純熟,不知何者是能念,更不知何者是所念,既無分別,何有其相

  

  問:世間法講勸人愛惜字紙,將廢紙燒毀,然世間貧苦人專收廢紙賣給製紙廠,稍圖微利,並且廢紙,一舉有兩得,前後哪一種最好

  (衡钰)

  答:殘廢佛經,不能修補者,可采前法:普通字紙,可采後法。

  問:敝人幼年無知,傲慢不聽母誨,反出汙言惡罵雙親,現已年長,自知不孝,有無量無邊之罪過,欲求忏悔,雙親已隔世遠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慚愧和悲哀,未知如何能報答親恩

  如何忏其罪

  (潘玉泉)

  答:每日定時誦阿彌陀經一卷,念彌陀聖號幾百聲,或幾千聲,以此功德,回向雙親,往生極樂,此是真實之報恩,徹底之忏悔,追遠者要不懈,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是,古人丁蘭又不能專美于前矣。

  問:晚一入睡,即夢幻潮湧,甚至入睡前,而夢幻已起,可說無時不夢,但晚詢及他人,都說是間有,難道獨我常有,到底是間有是常有,其對心理或生理有何關系,有何方法克製

  (章普明)

  答:夢境紛纭,系雜念過多,精神不能專一所致,若身體四大不調,亦能多夢。

  問:常聞定業不可解,然則殺人者人定殺之,佛法所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亦可離苦得樂,甚至解脫證果,那麼殺人的罪業,消到什麼地方呢

  (詹金枝)

  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此是原則,如會佛法,則多善巧。在對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環境消去矣。在自方能作到斷諸惑妄,業盡情空,結果之種子消去矣。然尚有兩條例外,亦應當知:一在大修行人視身如幻,神通遊戲,故不辭果報相。如安世高大師,兩度到洛陽償命,禅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財是也。二是修淨土者,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度脫怨親,皆成法侶,不離安養,一生補處是也。

  問:後學昔閱印光文鈔起信,故于公之言教莫不視爲法寶,惟見公不許人多看經教,有之亦只限于淨土經論,對此不能無疑,以公之宗教兼通,何以不許人求通宗通教,豈弘揚淨土之菩薩應如是耶

  抑末世人根陋劣,只有持名方契機耶

  (鍾觀靖)

  答:法門無量誓願學,聖訓也,焉有不許人多看經教之理,至于只限淨土經論,亦不如是。然于問答中或有如是之言,果何故欤

  是皆因其機而引之,恐其躐級謬解,不獨無益,而又害之也。試舉其例,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魔來殺魔,佛來殺佛”,“心不系道”,“非修非證”之類,其旨豈初機所能了哉。世尊法王,種種教義,尚分五時而演,因機而分次第可知矣,法者藥也,必應病而投之。

  問:古今社會有上流人物反比平凡人更不信佛法,按因果說:有福享,皆是前世修,因何現在有的人連入寺廟拜佛看經典都不願意;是否夙生修福不修慧,致今生與佛無緣想否

  (顔田)

  答:今之顯達,不願踐履寺廟,親近叁寶,情形甚爲複雜,居士所雲修福不修慧,夙生之因是也。尚有現在之環境習俗,影響力亦甚巨大。再吾教之種種之不景象,不能引人之好感,吾徒亦應自咎。

  問:甲乙二友系初學上司,兩位均通釋道儒,而甲一聞正法則習淨發菩提心,年來日見精進。而乙佛理雖較通徹,工余談及佛學,辯才豪爽,而贊佛法,結論仍不信有淨土,感應,輪回等,似此單識理可有辦法撥開執塵,使其歸入明行足同登蓮邦,祈示!(顔田)

  答:真知灼見,與世智辯聰,截然兩途,居士稱乙佛理通徹,余不敢信。如果通徹,則權實不二,叁谛圓融之理自明,便可法法無礙。淨土感應輪回等事,始自華嚴,終至涅,無不言之,乙不肯信,是自標識見高超,而以佛經爲卑鄙,豈能稱爲通徹,且亦不足稱爲贊佛法矣。此公或系耳聞之學,倘後如遇高僧大德,境界或能轉變。

  問:做一個虔誠佛弟子根除傲慢心理,首貴忍辱,但忍辱是否有限度

  應至何種限度

  (周家麟)

  答:宜以七覺支作借鏡,凡有益衆生,或助長菩提,“忍”可不加限度,如釋尊昔受歌利王割截身體是。或不忍而益衆生長菩提,于“忍”則有從權,如釋尊昔救五百商人,而殺起惡心者是。當時之殺機,是悲憫,非忿恨,是救他墮落,而自願墮落。迹似不忍,實仍爲忍也。

  問:弟子自入佛門,受佛法薰陶,覺對人間一切趣味索然,原來預備高考心理及期望,均已消失,對各種哲學及經濟學等,均無心繼續研究,此種心理,是否正常

  懇賜開示!(周家麟)

  答:爭逐名利,固可淡薄;進德修業,不可消極。蓋爲利益衆生而學佛,必研世法,方備接引梯航焉。

  問:律宗行者可往生極樂否

  抑另有修持之法以終歸宿

  (翟孟秋)

  答:各宗有各宗修法,所賜亦有權實之別。往生極樂,爲淨土宗之果,先必有信願行之因。若修律宗,而肯回向西方,發願往生,自可生也。

  問:日中一食,在佛學問答上,也曾看見解釋,並也領教過幾位法師,自然各有理由,我想這與善惡上有什麼關系,中國風俗,自古就是一日叁餐,佛教限一天一餐,豈不是強迫人損害身體

  (沈子良)

  答:此問即見文釋,又聞語解,自不待區區再爲贅述。惟雲強人所難及不合中國古俗二端,指爲诟病,先生疑此,就此奉答。佛家雖有日中一食之製,能守者遵之,不能者任之,並非每一教徒,皆得如是,安有強難。即經受菩薩大戒者,條文亦限六天,惟知其益者,及明白衛生之理者,多自動常守一餐,此其一。宇宙之大,事理萬端,似不應以中國有無分善惡。中國古有殺人殉葬之事,今可從乎

  況一餐爲貴,中國古實有之。按禮記禮器篇,在以少爲貴一章中,有“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叁食力無數”之文,注者大意,謂位尊者德盛,其飽以德,不在于食味。噫!自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全湮矣,此其二。

  問:皈依上忏下雲法師,曆年來修淨業,持名一法,但是念佛時少,離念時多,心一天生滅不停,生住異滅,成何體統。弟子平素閱讀諸祖師著集其雲,學佛之人,志求見性,方是佛子等語。因近閱讀六祖壇經,亦論見性直指心源,成佛作祖,只此一心,人人本有,個個圓成,衆生迷故,不識自心是佛,因且弟子擬棄淨業而學禅,必須拜公爲師,希望慈悲攝授,日課如何定法,坐禅時應如何,祈示爲盼!(鄭均海)

  答:見性成佛,…

《佛學問答(一)通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