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一勺水与一池水之湿性,并无有异。惟勺与池之水,各如其量而已。
问:立身处世能对各方面圆满是聪明乎抑智慧乎
(杨素月)
答:在世法上说,无甚区别,勉强说智慧似体,聪明似用而已。
问:洞明因果,无妄想可生,无烦恼可起,是否为智慧之证
(杨素月)
答:在出世法上说,可说是智慧作用。
问:聪明与智慧之界限为何
(杨素月)
答:前二字在世法上,常并称不分,后二字在出世法上,亦常用不分。若必求其界限,则耳听能察而不谬,谓之聪;眼看能察而不错,谓之明。通达有为之事项,能以决断,谓之智;通达无为之空理,安忍于法,谓之慧。
问:如何方为悟缘生法
(林圣)
答:明了教相,或是作到般若之行,即悟之矣。
问:为什么执著就是苦
(杨天元)
答:执著是迷惑障碍之境,圆融是智照解脱之境。然此是学问与功夫问题,非是初机所能明了,若误解便是魔境,初机在不明教相之时,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阶谈玄说妙。
问: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其真理是一是二
(智引)
答:兹就一个人体来讲,在上者曰头,头又分眼耳鼻口等。在中者曰身,身又分乳脐背等。在四外者曰肢,肢又分手足指掌等。在内曰脏,脏又分心肝脾肺等。试问此是一是多
佛法真理八万四千,亦犹是也。
问:经云:不生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萧绍馨)
答:惟有真如。
问:如来五眼者,何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萧绍馨)
答:肉眼有碍则不能见,天眼远近明暗皆无阻碍,此二是实用眼也。慧眼能观真空之理,法眼能体假相之由,此二是用智察也。佛眼即单用和用互用,无不能之。
问:见惑易断,思惑难断,除发惭愧心外,还有何办法使思惑易于断除
(顾赓彤)
答:思惑者,贪痴慢疑等,修四谛,观十二因缘,行六度,皆可断也。参禅者即断此二惑,持净者亦断此二惑,但参禅必断惑,方有成就,持净者虽不断,可带业往生耳。
问:兜率天不出三界外,则免不了成住坏空,是否究竟
(高添丁)
答:既有成住坏空,是无常法。究竟者,不生不灭常寂光明也。
问:释迦佛是否现在说法,在何处
(郭家宁)
答:尽虚空遍法界,在在说法。其法身说法也,智者知之。若夫报应二身说法,有缘者遇之。
问:释迦佛诞生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中之“我”字是指佛性,或指俗说的我
(郭家宁)
答:自以第一说为圆融。不过此我字,出诸世尊之口,则两说无所不可,固不必起分别也。
问:众生皆有佛性,性有无大小与形状,若无者,该如何形容
(李学诗)
答:台端有念头否
如无念头,何以居于屋中,瞑目思索,高能知天上之日月星辰,远能知大陆之家乡山水,如有念头,大小方圆,是何形况,请赐见教。佛性者念头之体,念头者佛性迷后之用,用尚不能说出,体更须要自参!
问:既然法法平等,何以普贤菩萨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杨德荣)
答:法法平等,从性与理上言;法供养最,从相与事上言。
问:真心生万法,则真心成佛教之上帝矣,道安师说此不对,究何说
(杨德荣)
答:心生万法,及心为佛教上帝二句,被安师所呵斥者,不知指上指下,语义欠明,不敢率答。但就第二句论,居士似承认能生者,确为上帝,只此一见,便该吃法师百棒耳。
问:以中道论非善非恶非空非有,天堂岂不是地狱,果尔还修什么
(张弓)
答:善自善,恶自恶,空自空,有自有,天堂自天堂,地狱自地狱,事相分明,安能说“岂不是”三字,如此说即是颠倒矣。要知非善恶空有之“非”字不能当“岂不是”讲!凡夫境界,思不过“善恶”两途,观不过“空有”两边,报不过天狱两极。试问思不属“善恶”,观不着“空有”,报不在天狱六道,这是什么境界
这是“非”字之妙义,莫误会也。
问:不投师不受戒,如一旦顿悟,可否成佛
(张弓)
答:有“独觉”者如是耳。然此生之觉,亦系由多生修行而来,今者万万人中,难遇其一。佛亦有藏头及圆满之异,悟更有大小几次之别,极不简单!
问:在观无量寿佛经内说下品下生之一则中有句“五逆十恶”,五逆者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而诸佛阿罗汉是法身,刀斧不能伤,凡夫焉能杀之,此则难以了解
(李荣棠)
答:佛有法报应化等身,法报二身,凡夫见尚不可得,况伤害之。应身如释迦世尊在日之身,化身如木雕泥塑铜铸纸绘等,皆是也。
问:觉我此一生,为无始无终的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缘而已。此身有时本来不算为生。此身灭时亦不算为死。对不对
(玄音)
答:如是如是。鹅头禅师示寂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灭,云散长空,碧天皓月”。即此意也。但此段小因缘,确有圣凡之不同,在圣者是随缘赴应。在凡者是业力牵引,一为自在,一为缠缚。我辈凡夫,自应竭力出缠,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旷达语也。
问:闻寺院钟鼓念佛声,生起羡慕,泪水不由自主直流,欲制止悲心,反加涕泣,是不是业障弥深呢
(翁德和)
答:羡慕极则爱敬生,爱敬极则依恋生,依恋极则感激生,感激至无可如何,性天中自涌涕泪。此是初学慕道真诚之心,非业障也。
问:既然“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则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别
(胡正临)
答:此问本非初机易了,讲之愈详,听之愈味。兹先仅就“理”与“行”两端解之。本性迷时,即是烦恼,而有生死;本性悟时,即是菩提,而得涅。然迷悟总一性也,故云,烦恼生死,即菩提涅。再以海喻,静时曰水,动时曰波,然动静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动静,又何疑乎
即者“理体”分者“事相”也。复次,未发大心者,视生死如冤家,耽涅是乐境;已发大心者,为度无量众生,不乐涅,甘入生死,视诸烦恼,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问:娑婆世界成住坏空,三次称三大阿僧劫,在此三劫以前或以后,是否说此世界是没有了
如是则无量无边劫是否指其他世界言
还是此界也在内
(胡正临)
答:成住坏空,系记四个“中劫”之名,更不限于娑婆。三阿僧劫,又是另一计算之数字名词。如度量衡然,各有各之计数法则,此答前三句之言。后段惟有设喻明之,昼夜二十四小时,大风不息,海水涌浪,此伏彼起,忽尔滚滚向东,倏又滔滔翻西,此二十四小时之时间,请问是东浪之时间;抑或西浪之时间
系一个浪之时间:抑多数浪之时间
问:楞严经“不知身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此是否示意心物一如
果尔则依法法平等故,吾人之流转,应不限于有情六道内,应也及于植、矿等无情类,此始能谓色心平等
(胡正临)
答:此问须分言之,经所云者,只言万法皆心所现,如心不现,何能所知,语之范围如此而止,心物一如,理上可如是说,事则各有界限。例母子一体理也,事则母自母,子自子,倘必执母子是一之理,其父能指其子为妻乎
至云流转不限有情,亦未尝不有其事,然众生之命,多依有情淫欲而有,流转六道者常也。而神识有时接触矿植等物,而矿植并未交媾,是亦无入胎机会。如云魑魅魍魉,亦能交感动作,不过偶然之事,或鬼神凭之,或物老为怪,总未见处处木石,皆能言语动作。读书者,须善会其义,勿以辞而害之也可。
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介绍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
世尊为何不造世界呢
(宝珠)
答:世界无尽,皆是众生业力所现,不缺乏,释尊又何必再造。弥陀造世界者,不过悲悯众生业杂,世界多苦,故造一有乐无苦世界,接引他界众生耳。众生生者,皆是受释迦世尊之训而转业者,不转业者,亦无分生,故仍得谓之众生业力所感。释尊曾以足按地,立变庄严,因众生业力关系,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净秽在众生之心及业,释尊纵尽变无边世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如同观一水,天人鬼龙所见各异,理亦同也。
问:三界是指有色、无色、有欲念三类,有色无色是指哪类生物
(柳子奇)
答:欲指染者男女饮食;色指尚著妙相庄严;无色则两者皆空矣。
问:佛家戒定慧三学与儒家定,静,安,虑得功夫相同否
(胡正临)
答:在用功行程上,可云大致相似。佛家之慧云何,儒家之得何指,则有别矣。
问:菩提树四十期答真惭愧居士问二:临终放光,若问其出界与否;验暖气之舍离处最为标准。这暖是如何验法
乞示其详。(黎明时)
答:额天、胸人、腹畜、膝鬼,脚底地狱。亦有谓腹鬼膝畜者,手中无书,不记所本矣。
问:医师诊病,如遇明知不可治之病时,应否直告该病人,如不直告,而含糊其词,是否构成“妄语”
(沈钟五)
答:不告只是守默耳,不得谓之妄语。
问:生研读佛书极有趣味,越看欲贪多读,似此会犯贪戒否
(何永丁)
答:恋著六尘,名为贪欲;勤研佛经,名正精进,戒非所禁,何有犯戒。
问:淫是人生观最耻一事,今社会上男女互恋,这是淫吗
可不可!(潘振邦)
答:夫妇同居,人之大伦,乃为正淫,并不违法,夫妇以外,谓之邪淫,法律道德俱所不许也。
问:如何忍得痛苦
(姚清源)
答:多听佛理,深明因果;识破假相,自生忍力。
问: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尽通”此处尚不明,请示!(萧慧心)
答:通晓过去若干世之生死来去,曰宿命通。烦恼已尽,不在漏落轮回,曰漏尽通。
问:素食者,可以结成舍利子否
(黄锦良)
答:经中云是戒定慧所薰,若只素食,不过戒之一种,条件尚不完全,恐无此瑞相。不见其他宗教乎,亦多有一生素食者,却未见有此成就。
问:信徒食清菜起源
(庄庆贤)
答:佛戒杀生,主张素食,此即起源。
问:近来不慧发心素食,减恶向善,今已素食将近半载余,精神如…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