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往,但体力大减,身体虚弱,不知是否素食所致
(蔡永德)
答:肉食健,素食弱,乃世俗心理,如云素食健而少病,纵医学界尚有怀疑。实事如斯,今举一例,象驼牛马不肉食力皆大,不过无虎豹豺狼之凶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钟罩,铁布衫,拳技,天下无敌,尚不敢取信乎
问:吾弟喜事,仍然俗惯杀畜,吾观痛心,竟无奈何止乎!光眼见杀,此事未知何法超度
(潘振邦)
答:念往生咒即可,但须诚心。
问:有人问我杀猪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师,但是他皈依后还要杀猪,这样可以皈依吗
(陈联生)
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猪之人,如何不许皈依。求皈依应先忏悔,方是真心。如何仍操刀杀猪,是无忏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
问:餐食误饮肉汤或尝着混兽肉之蔬菜有何妨
(庄庆贤)
答:误食者,不为犯戒,以其无心也。尝试者,自是过矣。若因环境不许,食肉边菜者,又当别论。
问:中医之药方内适其病状屡时须调合晒干之蜻蜒蝉壳等等昆虫类,信徒患病可否服用之
(庄庆贤)
答:必要时,作药观想,非贪口腹者比,但与念佛回向为佳。若杀活动物作药,则与戒律有背,是杀他而益己,失却菩提心矣。
问:各种疾病皆由病菌侵入体内故,若服药有否犯杀菌罪
(蔡世芳)
答:菌是无情植物,杀之无妨,况又是医病耶。
问:对于蚂蚁及人,都是有觉性的、未知杀死一只蚂蚁或者杀死一个人,何罪较重
(郑义郎)
答:众生性命,皆是平等。惟造杀业者,起心动念,多有差别。既有差别,则罪果当分轻重。杀人之心,自较杀蚂蚁之心,凶恶增加数倍,故罪大。如不了此义,兹举一例,可以辨明,路上行人与家中父母,同是人耳,试问杀父母之罪,与杀路人之罪同否
问:医学上所谓细菌是否众生
是何道众生乎
什么业力来转变
请指示出自何经
引经示证。(林火寿)
答:世间之物,分三大类,曰动、曰植、曰矿。动物有情,以业力通于九有;植矿无情,不造六道之业,无所受报 。细菌,属于下等植物,为无情之物体,不列何道。
问:杀虫类,是否有罪过
弟所耕营之柑、茶园夏天发生柑虫及天牛茶虫,其他种种虫类甚多,若不杀者损失颇大,应如何之
(李永青)
答:先应知杀生造罪,乃因果上之自然恶性,非可向某神解释者,此其原则。台端可向农业专家探问,使其预先避免生虫为佳,否则自可在可能范围内,力求少杀,不得已时,只有与其念佛回向耳。
问:杀蚊虫是不是算杀生,是将我们的血利他好,或者灭他好呢
(黄天送)
答:生指动物,杀指杀害,此甚简单明了。将血与他名布施,灭他名杀害,乃是两件事。肯布施者自然不杀,此是大乘菩萨境界。亦不杀亦不布施,普通学人皆可作到。
问:要寻访良师,打破疑团,见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扰他人苦恼,拟自禅净双修,无师津贴,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见本来面目
(翁慧欣)
答:“禅净双修”因也,无师既不解禅,亦不达净,何况“禅净双修”乎
如无明师,但肯老实念佛,不走错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满也。“见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见,皆是一团黑漆。纵得其讲矣,如何修,如何得,岂为空言侈谈者。只能精进不退,下品往生,已是杰出之士,果满原赖因真也。
问:有人向我说,金刚经教人一切不着相,说我念经,也是着相,这话我听了也有理,不念心里又不安,应该怎样才对
(刘学忠)
答:听了他之话认为有理,正是着相,不念心里不安,也是着相,此皆是居士知见不定,随风摇动所致。动则有相,定即无相,定者云何,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到纯熟,不知何者是能念,更不知何者是所念,既无分别,何有其相
问:世间法讲劝人爱惜字纸,将废纸烧毁,然世间贫苦人专收废纸卖给制纸厂,稍图微利,并且废纸,一举有两得,前后哪一种最好
(衡钰)
答:残废佛经,不能修补者,可采前法:普通字纸,可采后法。
问:敝人幼年无知,傲慢不听母诲,反出污言恶骂双亲,现已年长,自知不孝,有无量无边之罪过,欲求忏悔,双亲已隔世远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惭愧和悲哀,未知如何能报答亲恩
如何忏其罪
(潘玉泉)
答:每日定时诵阿弥陀经一卷,念弥陀圣号几百声,或几千声,以此功德,回向双亲,往生极乐,此是真实之报恩,彻底之忏悔,追远者要不懈,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是,古人丁兰又不能专美于前矣。
问:晚一入睡,即梦幻潮涌,甚至入睡前,而梦幻已起,可说无时不梦,但晚询及他人,都说是间有,难道独我常有,到底是间有是常有,其对心理或生理有何关系,有何方法克制
(章普明)
答:梦境纷纭,系杂念过多,精神不能专一所致,若身体四大不调,亦能多梦。
问:常闻定业不可解,然则杀人者人定杀之,佛法所讲念佛,可以消灾免难,亦可离苦得乐,甚至解脱证果,那么杀人的罪业,消到什么地方呢
(詹金枝)
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是原则,如会佛法,则多善巧。在对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环境消去矣。在自方能作到断诸惑妄,业尽情空,结果之种子消去矣。然尚有两条例外,亦应当知:一在大修行人视身如幻,神通游戏,故不辞果报相。如安世高大师,两度到洛阳偿命,禅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财是也。二是修净土者,带业往生,乘愿再来,度脱怨亲,皆成法侣,不离安养,一生补处是也。
问:后学昔阅印光文钞起信,故于公之言教莫不视为法宝,惟见公不许人多看经教,有之亦只限于净土经论,对此不能无疑,以公之宗教兼通,何以不许人求通宗通教,岂弘扬净土之菩萨应如是耶
抑末世人根陋劣,只有持名方契机耶
(钟观靖)
答:法门无量誓愿学,圣训也,焉有不许人多看经教之理,至于只限净土经论,亦不如是。然于问答中或有如是之言,果何故欤
是皆因其机而引之,恐其躐级谬解,不独无益,而又害之也。试举其例,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魔来杀魔,佛来杀佛”,“心不系道”,“非修非证”之类,其旨岂初机所能了哉。世尊法王,种种教义,尚分五时而演,因机而分次第可知矣,法者药也,必应病而投之。
问:古今社会有上流人物反比平凡人更不信佛法,按因果说:有福享,皆是前世修,因何现在有的人连入寺庙拜佛看经典都不愿意;是否夙生修福不修慧,致今生与佛无缘想否
(颜田)
答:今之显达,不愿践履寺庙,亲近三宝,情形甚为复杂,居士所云修福不修慧,夙生之因是也。尚有现在之环境习俗,影响力亦甚巨大。再吾教之种种之不景象,不能引人之好感,吾徒亦应自咎。
问:甲乙二友系初学上司,两位均通释道儒,而甲一闻正法则习净发菩提心,年来日见精进。而乙佛理虽较通彻,工余谈及佛学,辩才豪爽,而赞佛法,结论仍不信有净土,感应,轮回等,似此单识理可有办法拨开执尘,使其归入明行足同登莲邦,祈示!(颜田)
答:真知灼见,与世智辩聪,截然两途,居士称乙佛理通彻,余不敢信。如果通彻,则权实不二,三谛圆融之理自明,便可法法无碍。净土感应轮回等事,始自华严,终至涅,无不言之,乙不肯信,是自标识见高超,而以佛经为卑鄙,岂能称为通彻,且亦不足称为赞佛法矣。此公或系耳闻之学,倘后如遇高僧大德,境界或能转变。
问:做一个虔诚佛弟子根除傲慢心理,首贵忍辱,但忍辱是否有限度
应至何种限度
(周家麟)
答:宜以七觉支作借镜,凡有益众生,或助长菩提,“忍”可不加限度,如释尊昔受歌利王割截身体是。或不忍而益众生长菩提,于“忍”则有从权,如释尊昔救五百商人,而杀起恶心者是。当时之杀机,是悲悯,非忿恨,是救他堕落,而自愿堕落。迹似不忍,实仍为忍也。
问:弟子自入佛门,受佛法薰陶,觉对人间一切趣味索然,原来预备高考心理及期望,均已消失,对各种哲学及经济学等,均无心继续研究,此种心理,是否正常
恳赐开示!(周家麟)
答:争逐名利,固可淡薄;进德修业,不可消极。盖为利益众生而学佛,必研世法,方备接引梯航焉。
问:律宗行者可往生极乐否
抑另有修持之法以终归宿
(翟孟秋)
答:各宗有各宗修法,所赐亦有权实之别。往生极乐,为净土宗之果,先必有信愿行之因。若修律宗,而肯回向西方,发愿往生,自可生也。
问:日中一食,在佛学问答上,也曾看见解释,并也领教过几位法师,自然各有理由,我想这与善恶上有什么关系,中国风俗,自古就是一日三餐,佛教限一天一餐,岂不是强迫人损害身体
(沈子良)
答:此问即见文释,又闻语解,自不待区区再为赘述。惟云强人所难及不合中国古俗二端,指为诟病,先生疑此,就此奉答。佛家虽有日中一食之制,能守者遵之,不能者任之,并非每一教徒,皆得如是,安有强难。即经受菩萨大戒者,条文亦限六天,惟知其益者,及明白卫生之理者,多自动常守一餐,此其一。宇宙之大,事理万端,似不应以中国有无分善恶。中国古有杀人殉葬之事,今可从乎
况一餐为贵,中国古实有之。按礼记礼器篇,在以少为贵一章中,有“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之文,注者大意,谓位尊者德盛,其饱以德,不在于食味。噫!自打倒孔家店,中国文化全湮矣,此其二。
问:皈依上忏下云法师,历年来修净业,持名一法,但是念佛时少,离念时多,心一天生灭不停,生住异灭,成何体统。弟子平素阅读诸祖师著集其云,学佛之人,志求见性,方是佛子等语。因近阅读六祖坛经,亦论见性直指心源,成佛作祖,只此一心,人人本有,个个圆成,众生迷故,不识自心是佛,因且弟子拟弃净业而学禅,必须拜公为师,希望慈悲摄授,日课如何定法,坐禅时应如何,祈示为盼!(郑均海)
答:见性成佛,…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