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

  佛学问答(一) 通问(一)

  总目录:

  一、通 问(一)

  二、通 问(二)

  二、析 疑

  四、因 果

  五、持 戒

  六、名 相

  七、修 持

  八、唯 识

  九、禅 观

  十、心 性

  十一、密 宗

  十二、净 土(一)

  十三、净 土(二)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

  ●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净空

  通 问(一)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是何等事

  (余萍)

  答:大事者,生死也。请细思想,人间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惟此事独佛能了之,所以应世,来为众生解决此事也。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着

  佛教如何说法

  (施无畏)

  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

  问: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

  谁(哪一个宗教)是唯一真理

  (黄圣吼)

  答:此问题颇笼统,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从何处说起。兹可说,各事物各有真理,若归纳之,有一个总真理,所谓“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名“一真法界”,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所以名为真也。何种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办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

  (李中心)

  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此两类皆不同,即上两类圣,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两类圣,有所不知不能。

  问: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独立人权,为何掺杂世间的善恶是此非彼

  (陈问耘)

  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说烦恼,何显菩提。

  问:佛前供养之香、花、茶、饼、果,各项有何意义

  (庄庆贤)

  答:此有事理之别。事者,依俗礼常用之品供养表示诚敬而已;理者,因诸供养中,以法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进,烛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表布施,饼果表禅定。尚有涂香一种,显教多不用之,乃系持戒之意,合此为六波罗密也。

  问:有人说佛教不烧金纸银纸,但用果、香、花、烛、茶、供养佛菩萨什么意思

  (王计)

  答:金银纸箔,皆是给鬼之物,佛故无用。供佛亦不过表我诚敬,佛岂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杀,制限素食,故供献亦只用果茶等类。

  问:有人问,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烛、茶,什么意义,请老师明白开示。(阿桃)

  答:供具本有多种,总以不杀物命为原则,然细论之,所供之品,亦有取义,即以所举者而言,果为食物表显禅定,香表精进,花表忍辱,烛表智慧,茶者水也,表显布施。

  问: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个卍字号,不知它的来源为何

  (谢智远)

  答:佛身有三十二种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问:中国第一代出家是什么法师

  (释心川)

  答:佛教入华之始,周秦汉魏,尚无定论,何能言汉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认始自汉明帝,据汉法本内传,略云“时司空刘峻德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人,请求出家,帝皆许之”;便可谓刘等为始。又据梁高僧传及费长房三宝记,云曹魏高贵乡公甘露年间,颖川人朱士行为汉土出家之始。代远年湮,古事难得确证者,非止此也,在未发现他说时,暂存其两说,聊作参考资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问:要具备哪几个条件,才为僧宝

  (陈心愿)

  答:为献身救度众生,先舍离眷属田产,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谓出家。(从俗言)再经受沙弥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称僧宝。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无不知之。

  问:在家居士为何不能收皈依弟子

  (陈心愿)

  答:僧者众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团,皈依僧,实皈依其集团。在家人不过近事男女耳,并非比丘,无资入此僧团,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问: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断之命运否

  (善因)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岂能支配我心

  沙弥救蚁延命之事,是其前鉴也。

  问:做善事,种善因,将来可得善果,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经念咒为什么会种福,则颇令人费解

  (黄冠中)

  答:既信种善因得福果,当知种恶因得苦果。请细体察众生日日所作:身多杀盗淫,口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于“意”,意善则身口现善,意恶则身口现恶。诵佛经咒,恶意不生,恶不生之时间,即是种福之时间。

  问:佛说人们终日在苦海愁波中挣扎残喘,可是为什么又说人身难得呢

  (黄冠中)

  答:人身愁苦,能启生厌出离之心,苦而不极,能得如法修行机会。若天则享乐忘忧,修罗恨不释,畜愚痴,鬼饥渴,地狱受苦无间,皆无解脱之缘,所以贵乎人道也。

  问:观音菩萨据说久已成佛,其佛号为何

  (周慧前)

  答: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号正法明如来。乃过去无量劫之事,安能说何年月。

  问:无数恒河沙佛国是不是即是三千大千世界

  (蔡世芳)

  答:三千大千,有能算之数字,悟河沙是难算之数字。

  问:大乘之“六度”与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何异处

  (蔡世芳)

  答:五戒十善,修己之义多,六度益他之义多,此其异 处。

  问:在路上遇见出家僧宝,不知可在路上顶礼或如何

  (陈林洲)

  答:居士见僧宝,自应顶礼。但在通衢马路,方便合掌问讯可矣。缘路上车马往来,若匐匍顶礼,则碍交通也。

  问:凡遇初面大德,向其顶礼,因何内心反觉悲感,如遇久离至亲一样,双眼欲泪,是何因缘

  (颜佛兆)

  答:此乃至诚恳切之心,亲近恭敬之极,而有之表现也。

  问: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仅见于文字,今日是否仍有实例,台湾有否

  (张弓)

  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无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问:“观音得道”一书,为一佛教民间畅读小说,请问,此书内容,观音得道经过,是否正确

  (香远)

  答:齐东野语,信口捏造。只是夕阳西下时,一般闲散汉,在丘陇树根边,向村翁乡婆之取笑诚耳。

  问:佛经甚多,遍阅为难,祈选择若干部有注解有买处之佛经名称,并指示阅读先后之次序!(沈钟五)

  答:为答此问题,先敬奉一语,在初机求学时,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暂不可讲求考据,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简入繁,首从《八大人觉经》起,接研《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梵网经》,此为应有常识。《净土三经》,此属求定之行门。《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三十唯识颂》,《金刚经》,《般若心经》,《永嘉禅宗及证道歌》,此性相两学,多主于慧解。《大乘起信论》,此融会性相,可以调和偏执。经过此一阶段,然后再研大套典籍,比较易入矣。以上各书,谅台省流通佛经之店或皆有之。

  问:佛教以虚寂为宗,无来无去,并不相信轮回之说,只因佛教对于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一说未予破坏,该“未予破坏”是否有同情迷信之意

  (张鸿声)

  答:众生大梦未醒之时,即有轮回。现相宛然,便非迷信。此不能说同情婆罗门,喻如中国人有口吃饭,外国人也有口吃饭,甚至各种动物,皆有 口吃饭,此是现实问题。不能说谁同情谁,至云无来无去,那是说的法身,与无明识神,小有分别。

  问:佛教所谓“因果轮回”与“极乐世界”是否仅在“正心养性”使人易信而一而已,抑是真有其事

  (张椿萱)

  答:初学之人,何能明了心性,越详说,越不懂,倘能精进不退,五六年后,再提此一问题,并不为迟。所询“因果轮回极乐”等,皆真实不虚,切勿疑而谬解,漭漭荡荡招殃祸也。

  问:不识多文之乩童,坐坛时则能诗能画,下坛后则无所知,何以故

  (杨慈)

  答:或有通文之鬼狐凭依之耳,此等怪诞事,修道人宜远避之。

  问: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阿罗汉能现种种神通。现今有阿罗汉否

  假若证四果阿罗汉临终后神识到何处去

  (耀耕)

  答:我辈凡夫,不识圣者,不敢言现世有无。若至圆证四果,是已断分段生死,任运自在,不能言神识到何处矣。

  问:魔王能驱群魅扰乱正法,佛陀于金刚座下成道前,魔王亦曾威逼利诱企图破坏;魔王是否超脱业报之外

  否则应即身堕入地狱矣。或云魔系代表自性无明及情欲之词,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确指有物对立

  法身遍一切,如义魔是否亦即佛

  (黎明时)

  答:魔既扰乱正法,便是起惑造业,报尽因熟,自食其果。世尊被魔,乃系八相成道,善巧说法,非真实也。魔表无明,语亦不虚,盖万法唯心,觉时是佛,迷时即魔耳。

  问:人畜之间的阿修罗是指何物

  (黎明时)

  答:有福无德,似天似神之一种众生耳。

  问:“梦”在佛学作何解释

  梦境是否预告人的吉凶祸福或其他

  (黄槐庭)

  答:梦系心识或业所幻之境,故有时与吉凶相应耳。

  问:相命学有关于佛学吗

  或是另外一种的秘法

  (庄庆贤)

  答:业占相吉凶之事,而维持生命者,佛家谓之邪命。四众弟子,皆不应为,以其涉迷途而背正觉也。

  问:佛徒食前合十恭敬当作何观想

  (翟孟秋)

  答:尽虚空俱是三宝,遍法界无量众生,作如是观,如是供养。

  问:单独诵经,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没有利益

  (萧金荣)

  答:诵经与研经,均有利益,研经能开智慧,诵经能得定也。

  问:蚁身如是之小。本性与九界众生一样乎,或有减少

  (王慧香)

  …

《佛学问答(一)通问(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