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格言

  佛教格言

  ▲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叁藏,則智眼必昧。藕益大師《閱藏知津敘》

  [今譯]不調理飲食,那麼病患就會産生,不閱覽叁藏經典,那麼智慧之眼就會蒙昧。

  ▲法譬如水,能洗 諸有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複如是,能洗衆生諸煩惱垢。《無量義經》

  [今譯]佛法就像用水一樣,水能洗除汙垢不淨之物,象井水、江水、河水、溪水、海水。都能冼去各種汙穢。佛法之水也是也此,能洗去衆生的各種煩惱汙垢。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如果能活一百歲,卻去學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卻勤奮追求真理。

  ▲朱元璋謂學書須是專一于是,更無余好,方能有成。而予聞古之善琴者,亦謂專攻叁二曲,始得入妙。斯言雖小,可以喻大。佛言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是故心分兩路,事不歸一。情專志笃,叁昧速成。參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米元章(朱芾)說:學習書法必須專一于書法,不要再有其它愛好分心,方能有成就。我聽說的古代善于彈琴的人,也說必須專攻二叁只曲子,方能進入精妙的境界。這裏說的雖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說把心集中在一個地方,那麼沒有辦不到的事。所以說,心意開了岔,事情也不能成,心性專一,志向堅定,叁昧就能很快得到。參禅和念佛的人,不可不明白這個道理。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沒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百喻經.欲食半餅欲》

  [今譯]有一個人因爲饑餓,就吃七枚煎餅。吃到六個半時,就已經飽了。這人非常後悔,有手打自己,並且說:“我現在飽了,是因爲吃了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子,都白白浪費了。如果早知道吃這個半個餅子就能飽,應該先吃它。”

  ▲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當醫生的不對症用藥而固執地只用一張藥方,一定會誤人的性命。學佛的人不知衆生根基各有深淺不同而固執地執著一部經的義理去誹謗其它經典、宗派,就會誤自己的慧命。我曾說《六祖壇經》不能隨便給那些沒有真知正見的人看,正是顧慮那些淺見的人執著于《六祖壇經》而輕視其它經典教法。

  ▲經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謂菩薩但度衆生,不複度己。不知己亦衆生數也。焉有度盡衆生,而獨遺自己一衆生乎?何得藉口菩薩,逐外忘內。[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佛經上說:“菩薩在還沒有自度成佛的時候,先就能做弘法利生度人的事業。可是有一些愚癡的人看到這句話就說菩薩只度衆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他們不知道自己就在衆生之中。哪裏有度盡衆生卻把自己留下來不度的道理

  所以不能以菩薩度衆生爲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記了自己內在的修持。”

  ▲明教曰:“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禅林寶訓》

  [今譯] 明教和尚(契嵩禅師)說:“聖賢的學問,本來就不是一天就可以通足的。白天不夠用,用夜晚來繼續學習,日日月月地積累起來,自然可以完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代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普賢行願品》

  [今譯]在衆多的供養之中,法供養是最好的。法供養就是:依照佛所教誨的去修行,使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利益,接受衆生,教化衆生,救護衆生,代替衆生受各種苦難,精勤修行佛法,積累善業,一心一意修行,而不舍棄菩薩得樂衆生的事業,沒有一絲一毫舍離求成佛的心。因爲一切佛都是尊重佛法的。衆生按照前面七種方法去修行,就一定能成佛。如果菩薩修行法供養,就能成就供養佛的功德,像這樣修行才是真正的供養。

  ▲如鹦鹉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慧海禅師《頓悟入道要門論》[今譯]就像鹦鹉只是學人說話,不能明白人的意思,佛經也是傳達佛意的,不明白佛意,只是口中念誦,也就像鹦鹉一樣,是學舌之人。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爲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嗚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諾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經》

  [今譯]一個僧人夜晚誦讀迦葉佛遺教經,聲音悲切緊張,産生了後悔不想繼續修行之心,佛問他:你過去在家裏,曾作過什麼事?回答說:喜歡彈琴。佛問: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樣?回答說:發不出聲音。佛又問:弦太緊了怎樣?回答說:弦斷聲絕。佛再問:如果弦不松不緊正適中怎樣?回答說:各種聲音都諧調具備了。佛說:出家人學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産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了。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今譯]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飲水而渴死,于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餓著肚子卻不吃,于佛法不親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假使幹草積同須彌,投火于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于如來所種少善根亦複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今譯]假如把幹草堆積得像須彌山那麼大,投一點點像芥子那麼大的火種在裏面,一定會將幹草燒盡。爲什麼呢?因爲一點點火也能燃燒。衆生對佛所種的一點點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自己身心的一切煩惱。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異,佛以比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法華經》

  [今譯]佛平等說法:像同一朵雲下的雨也是同一種味道的,隨著衆生的根性不同,能接受的多少也不同。就如同草木,本質各異,佛用各種比喻,用方便善巧的法門教導衆生,用各種言辭,演說大乘法門。對于佛智慧來說,這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佛所說的妙法如同喜雨,充滿了世間。一乘妙法,也要隨衆生的力量去修行。就像樹林之中,從藥草到大樹,隨它們的大小和得到的雨量,漸漸地生長得繁茂。

  ▲懈怠之人,猶如舂杵,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今譯]懈怠的人,就像用來舂東西的杵,有二種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不能使用。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曰: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惟專與勤。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抒而充之,可盡天下之妙。《禅林寶訓》

  [今譯] 黃龍禅師對隱士潘延之說:“爲聖爲賢的學問,不是輕易就能成的,必須通過積累。積累的關鍵,是專一和勤勞。屏棄斷絕其它嗜好,努力地學習而不知疲倦,然後再將學到的東西擴充推廣,可以窮盡天下的妙道。

  ▲以耳聽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者之廣也;以目看讀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極其廣也。以心爲君,以目爲臣,以耳爲佐使,可也。用目當心,斯下矣;用耳當目,又下之下矣。《竹簡隨筆》

  [今譯]憑耳朵聽聞而得到的知識,不如用眼睛看讀所得到的知識廣泛。用眼睛看讀而得到的知識,不如用心領受,明悟事理而得到的知識更加廣博。學習必須用心領悟爲主,以目讀爲次,以耳聽爲輔助。如果用眼睛讀代替心領悟,這已經很淺陋了。如果用耳朵聽代替眼睛讀,那麼就更加淺陋了。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法句經.多聞品》

  [今譯]自己懂了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驕傲于人,這就好像盲人手執燈燭,照亮了別人自己卻看不到光明。

  ▲大覺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爲法,惡者可以爲戒。曆觀前輩,立身揚名于當世者,鮮不學詞而成之矣。《禅林寶訓》

  [今譯]大覺琏和尚說:“玉不經琢磨,則不能成爲好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明了妙理。今人所以能了解古人,後代之所以能了解前輩,都因爲能夠通過學習把好的作爲標准,把不好的作爲教訓。遍觀那些名揚當代的前輩,沒有不是勤勤懇懇學習而有成就的。

  ▲熒邵武謂真淨克文和尚曰:“物暴長才,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不推久長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禅林寶訓》

  [今譯]熒邵武對真淨克文禅師說:“世間的事忽然暴長的,一定會夭折;很快就能成功的事情,一定很容易敗壞。不求長久的計劃,而希望去做那些立刻可成的事,這都不是能做大事的資質。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善,不與愚偕《法句經.教學品》

  [今譯]在修學過程中,如果找…

《佛教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