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終於使王歸信佛陀。
經意同《中阿含‧愛生經》、竺法護《生經‧佛說子命過經》、安世高《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4)佛為那憂羅公長者說身是苦,雖身有病,應令心無病。舍利弗復為那憂羅公長者廣釋此義。
經意同《雜阿含》第107經。
(5)佛為婆羅門說有二十一結染著心者,必墮地獄,反之將生天上,江側婆羅門聞法出家,證阿羅漢果。二十一結是:一瞋,二害,叁眠,四調,五疑,六怒,七忌,八惱,九嫉,十憎,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幻,十四姦,十五偽,十六諍,十七憍,十八慢,十九妒,二十增上慢,二十一貧。
經意同《中阿含‧水淨梵志經》、失譯《佛說梵志計水淨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經》第99經、《雜阿含》卷第1185經。
(6)釋提桓因以偈問佛,施誰福最尊。佛以偈回答,施僧福最勝,獲福無量。
(7)釋提桓因探須菩提病,須菩提為說: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以白治白,以黑治黑;猶如有毒藥,亦有害毒藥;叁毒一切皆空,無人、無我,乃至無有男女。
13.五戒品:敘說犯、持五戒的果報。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殺生之惡報,並勸持殺戒。
(2)世尊為比丘說不殺生之善報,並勸持殺戒。
(3)世尊為比丘說偷盜之惡報,並勸持偷盜戒。
(4)世尊為比丘說廣行布施之善報,並勸行廣施,勿有慳心。
(5)世尊為比丘說淫逸無度,好犯他人妻女之惡報,並勸莫行淫想,莫行他淫。
(6)世尊為比丘說不犯他淫、貞潔之善報,並勸莫行邪淫,莫興淫意。
(7)世尊為比丘說妄語、綺語、鬥亂是非之惡報,並勸至誠莫妄語。
(8)世尊為比丘說不妄語之善報,並勸持妄語戒。
(9)世尊為比丘說飲酒之惡報,並勸持飲酒戒。
(10)世尊為比丘說不飲酒之善報,並勸持飲酒戒。
【二法】有六品,65經。
1.有無品: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於有、無二見不應習行,不應諷誦,盡當捨離。
(2)世尊為比丘解釋有見、無見的內容和分科,並勸比丘捨此二見。
(3)世尊為比丘說有財、法二施,法施為施中之最,比丘當學法施。
(4)世尊為比丘說有法、財二業,法業為諸業之最,比丘當學法業,不學財業。
(5)世尊為比丘說有法、財二恩,法恩為恩中之最,比丘當修行法恩。
(6)世尊為比丘說愚者有「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厭而捨之」二相像貌;智者有「不能成辦事不辦、垂辦之事亦不厭捨」二相像貌。比丘當捨離愚者二相像貌,當修行智者二相像貌。
(7)世尊為比丘說當習智慧、滅盡二法,以禮如來。
(8)世尊為比丘說當習力、無畏二法,以禮法寶及如來神廟。。
(9)世尊為比丘說當內自思惟「如來與世間人民無與等者、如來有大慈大悲矜念十方」二法,專精一意,禮如來寺。
(10)世尊為比丘說受法教化、內思止觀二因二緣起於正見。
2.火滅品:敘說有餘、無餘涅槃界;佛以烏、豬二喻說人行惡悔與不悔;又以驢、牛二喻誨弟子當清淨諸根;又說行十善十惡的果報;佛陀以忍力、思惟力降魔成正覺等。共10經。
(1)魔行天子欲亂難陀戒行,向孫陀利女散布難陀將返俗的流言。波斯匿王信以為真,難陀闢謠,說明自己已成阿羅漢。魔行天子不死心,親向難陀說偈挑情,難陀不為所動,佛因此讚說難陀多項德行。
(2)世尊為比丘說不還果為有餘涅槃界,阿羅漢果為無餘涅槃界;並勸比丘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3)世尊以烏、豬二喻,勸比丘於閑靜處作諸惡行,當行自悔,如烏雖食不淨,而後知拭嘴,以免他人嘲笑;若犯戒不悔過者,如豬。
(4)佛以驢喻犯戒比丘,牛喻清淨比丘,而為比丘說若不能清淨諸根,無有威儀,行止有違禁戒,遭人譏憚,卻自詡為比丘,猶如驢偶入牛群中,卻自稱為牛,觀其身,裏外無一處似牛。反之,如良牛入牛群,自稱為牛,毛、角、耳、聲具是牛,眾牛相來舐體。勸比丘當如牛,善習諸禮節、威儀,善守護諸根。
經意同《雜阿含》第828經。
(5)世尊為比丘說行十善、十惡之果報,並勸遠離惡行,修諸善行。
(6)世尊為比丘說有八正、八邪二微妙法。
(7)世尊為比丘說貪淫、瞋恚、愚癡盡為燭明,八正道為由燭趣道之業。
(8)世尊為比丘說佛以忍、思惟二力降魔成正覺,比丘亦當修此二力以成就果位,自致涅槃。
(9)敘述阿那律為梵志闍拔吒開示天眼及無上智慧眼的妙用和修法,諸天和佛皆讚歎阿那律。
(10)諸比丘不知羅雲比丘何以奉修禁戒,無有觸犯,但仍是有漏心,不得解脫。佛為說具足禁戒,諸根成就,諸結使將逐漸盡,便得解脫。
3.安般品:內容有佛陀教羅雲行安般法,證阿羅漢果;如來、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難;觀惡知識如月盡,善知識如月滿;善惡知識法的差別等。共11經。
安般品之一
(1)羅雲比丘依佛所教修安般之法,終自證阿羅漢果,獲佛讚許。
安般品之二
(1)世尊為比丘說如來、轉輪聖王出世甚為難得。
(2)世尊為比丘說辟支佛、漏盡阿羅漢出世甚為難得。
(3)世尊為比丘說作眾惡、不造善行,為世間二煩惱法,比丘當覺知。
(4)世尊為比丘說邪見眾生,身、口、意皆行惡,無可貴者,如苦果子,雖植於良田,復苦,為人所不喜。當除邪見,習正見。
(5)世尊為比丘說正見眾生,所念、所趣,一切行皆可貴,如甘美之果子,植於良田,所生之果皆甘美,為人所喜,是故當習正見。。
(6)佛為阿難說說興愛欲想,便生愛欲,長夜習之,無有厭足。並舉往昔為轉輪王頂生,因貪得無厭,而致敗德、墮落之本生事為例,告誡世人勿興貪欲心;欲求厭足,當從聖賢智慧中求。
經意同《中阿含‧四洲經》、法炬《頂生王故事經》、曇無讖《文陀竭王經》,亦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轉輪聖王品》。
(7)佛為生漏婆羅門開示:觀惡知識猶如月向盡,觀善知識猶如月盛滿;當學如新月,漸趣盈滿。
可參閱《雜阿含》第94經、《中阿含‧何苦經》。
(8)佛為諸比丘分別善、惡知識法。常自貢高,毀呰他人,名為惡知識法;不自貢高,不毀他人,名為善知識法;惡知識法當共遠離,善知識法當念共修行。
可參閱《中阿含‧真人經》、安世高《佛說是法非法經》。
(9)敍說尊者周利槃特及舍利弗降伏世典婆羅門。
(10)提婆達多勸誘婆羅留支王子弒父作新王,而自己則害佛作新佛。諸比丘聽聞之後告訴佛,佛因此說當捨非法而行正法。
4.慚愧品:內容有敘說慚、愧二法能擁護世間;世間有施與不施二種人;佛陀告誡弟子常習法施,勿習食施;提婆達兜令阿闍世王害佛;說誹謗佛陀與不誹謗佛陀的二種人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慚、愧二妙法,能擁護世間,使倫常有別、六畜互異;故當習有慚、有愧。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3經,亦可參閱安世高《佛說七處叁觀經》。
(2)世尊為比丘分別世有得財物,恆守藏之與歡喜布施的二種人。第一種人,所得之物悉不與他人,卻與五家共有;第二種人,能造諸功德,種天上福。故當學第二種人,得而廣施。
(3)世尊為比丘說假若如來弟子貪著利養,則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得至涅槃道;若恭敬於法,不貪財物,能得稱譽,名聞四遠。故當法施,勿習財(食)施。舍利弗復廣釋其義。
可參閱《中阿含‧穢品‧求法經》。
(4)敘說佛令大迦葉受梵志婦供養,使其得度,佛並為其夫婿說沙門法,使其證果。
(5)世尊為比丘說提婆達兜教唆阿闍世王釋放醉象害佛,佛以神力化師子王降伏之,並為醉象說偈,使其得度;當時觀佛降醉象之男女六萬餘人,亦皆得度。
(6)敍說佛訶責難陀比丘不應律行,不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著極妙之衣,摩治形服,與白衣無異;並勸難陀持阿練若行,樂沙門法。
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經》第5經,亦可參閱《雜阿含》第1067經。
(7)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服,過在家生活,而且還眷念孫陀利釋女。佛顯神通,令難陀上忉利天,下地獄去見識;難陀因此懺悔罪緣,精進梵行,佛更以種種法向難陀開示,令得證果。
(8)佛為大愛道瞿曇彌說禮如來法為最勝、最上。
(9)佛為比丘說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種人誹謗如來;非法言非法,真法言真法,此二種人不誹謗如來。
(10)敍說應譽者便歎譽之,不應稱者亦不稱歎之,此二種人獲福無量;可稱歎反更誹謗之,不應稱歎者而更稱歎之,此二種人獲罪無量。
5.勸請品:內容有敘說梵天請佛陀轉*輪;有二法令人無智慧,二法令人成就大智慧;有二法令人貧賤,二法令人富貴;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等。共11經。
(1)敍說佛陀初於菩提樹下證道,念所得妙法,眾生難以了解,不能信受奉行,遂默然不欲說法,梵天即勸請佛轉*輪。。
(2)佛為五比丘說當捨欲、樂二事,習至要之八正道。
(3)佛為釋提桓因解答比丘如何斷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之後目犍連往忉利天試驗帝釋,帝釋使觀最勝講堂,目犍連以神足令天宮殿震動,帝釋乃為敘述禮佛問法之事。目犍連與帝釋同返佛前,重請說其義。
可參閱《雜阿含》第505經。
(4)佛為比丘說獸王師子、漏盡阿羅漢見雷電霹靂,無有恐怖;比丘當學漏盡…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