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
(5)佛為比丘說不喜問勝人、不精進二法,令人無智慧;好問、勤精進二法,令人成大智慧;當遠離惡法。
(6)佛為比丘說阻施、不施二法,令人貧賤;見施隨喜、好施二法,令人富貴;當學惠施,勿有貪心。
(7)佛為比丘說不孝、不事勝己者二法,令人生貧賤家;恭敬、惠施所有二法,令人生豪族家。
(8)佛涅槃後,須深女問拘絺羅,為何世尊不記優蹋藍弗、羅勒迦藍二人當盡苦際,並請拘絺羅宣述其義。
(9)敍說迦遮延為上色婆羅門說老地、壯地法。婆羅門即自歸叁寶,及不復殺生。
(10)佛為比丘說能說法者、聞法奉行者,此二種人出世,甚難值遇。
(11)佛遊毗舍離闇婆婆利園,五百童子與闇婆婆利女爭供養佛。佛即為五百童子開示當學知恩不忘、應念反復二法;又受闇婆婆利女供養飲食及園林,並為女說法祝福。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6.善知識品:內容敘說當近善知識,勿近惡知識;當學反復,勿學無反復;當念精進,勿有懈怠;當修止、觀二法;又說二難事,二易事等。共13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
(2)敘說提婆達兜的五百弟子,聞佛說莫近惡知識偈,便至佛前頂禮悔過,終證阿羅漢果。
(3)佛因曇摩留支觀前身為大魚,為諸比丘斷狐疑,而述說於往昔定光如來時的本生故事。
(4)世尊為諸比丘說有人若得利養,不起染著,不得利養,不起亂想,猶如師子食噉小畜;有人若得利養,起染著心,不得利養,恆生想念,猶如羊食糞屎而自貢高。比丘受四事供養當不起想著,不得亦不起諸念。
(5)世尊為諸比丘說若知反復,則近如來;不知反復,遠離如來,所以比丘當學反復。
(6)世尊勸諸比丘當念精進,勿有懈怠;佛以精進故,超彌勒前成佛。
可參閱菩提流志《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
(7)世尊為諸比丘說阿練比丘當修行止、觀二法,如此則能證果;諸菩薩亦由止、觀而成佛,所以比丘當學止、觀二法。。
(8)世尊為諸比丘說阿練比丘在閑靜處,不在眾中,恆當恭敬,發歡喜心;常當精進,莫有懈慢;悉當解了諸法之要。
(9)世尊告訴諸比丘要為無信之人說信法,為慳貪之人說施法,此二事甚難;為有信之人說信法,為不慳貪人說施法,此二事甚易。
(10)世尊為諸比丘說供養父母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故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
(11)世尊為諸比丘說父母恩重難報,若有人左肩父、右肩母,經歷千萬歲,四事供養,乃至於肩上放屎溺,猶報恩不盡,故當供養孝順父母,不失時節。
可參閱求那跋陀羅《佛說阿速達經》。
(12)朱利槃特因不持戒,為兄訶責並予驅逐,佛教使執掃[打-丁+彗]而誦之,遂悟除垢義,證阿羅漢果。
(13)世尊為諸比丘說怨憎共會與恩愛別離,世人所捐棄;怨憎別離與恩愛共會,世人所喜悅;此皆由愛生成,故當學除愛,並使令不生。
【叁法】有四品,40經。
1.叁寶品:內容有敘說皈依叁寶的功德;;施、平等、思惟叁福業;受胎叁因緣;修學身口意叁善行;叁大患以叁藥醫治;於身、命、財叁不牢要,求於牢要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敍說叁自歸佛法僧之功德。
可參閱《雜阿含》第894、902-904經。
(2)世尊為諸比丘敍說叁福業:一施,二平等、四無量心,叁思惟七覺支。
(3)世尊為諸比丘敍說識神受胎有叁因緣:父母共集一處而有欲意、無病患、俱相有子,勸比丘當求方便,斷此叁因緣。
(4)世尊為諸比丘敍說欲起慈心,當於佛法僧叁寶安意,令不移動。
(5)瞿波離身、口、意不行善,因毀謗舍利弗、目揵連,而墮蓮華地獄,身體受烈火焚燒,且遭百牛犁舌;目揵連愍之,前往教化,瞿波離非但無悔心,竟再吐惡言,致遭受千牛犁舌。世尊因此勸比丘當修學身口意叁善行。
經意同《別譯雜阿含》第276經、《雜阿含》第1278經。
(6)世尊為比丘說成就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叁法,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則能盡有漏。
(7)世尊為諸比丘說風、痰、冷叁大患,各以酥、蜜、油為良藥;貪、瞋、癡叁大患,各以不淨、慈心、智慧因緣叁觀為良藥;勸比丘當以方便,求此叁藥。
經意同安世高《佛說七處叁觀經》第45經。
(8)世尊為諸比丘說當捨身口意叁惡行,當修身口意叁善行。
(9)世尊為諸比丘說欲、色、痛各有味、有過、有捨離法,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
經意同《中阿含‧因品‧苦陰經》、失譯《佛說苦陰經》,可參閱《中阿含‧因品‧念處經》。
(10)世尊為諸比丘說身、命、財為叁不牢要,當求轉成牢要。
2.叁供養品:內容有勸世人應供養佛陀、阿羅漢及轉輪聖王叁人;叁善根不可盡,能至涅槃;當修戒定慧叁法;眾生因貪欲、睡眠、調戲叁事而入叁惡趣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世人應供養如來、阿羅漢、轉輪聖王叁人。
(2)世尊為比丘說當於如來、正法、聖眾叁寶處種功德,此叁善根不可窮盡,能至涅槃界。
(3)世尊為比丘說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各為欲愛使、瞋恚使、癡使,當以四念處滅此叁痛。
可參閱《雜阿含》第468經。
(4)世尊為比丘說女人、咒術、邪見叁事宜覆隱;日、月、佛法叁事宜露現。
(5)世尊為比丘說當知生、老、死叁有為相,善分別之。
(6)世尊為比丘說當捨離愚者身口意叁相叁法,當念修行智者身口意叁相叁法。
(7)世尊為比丘說當念修行戒、定、慧叁法。
(8)世尊為比丘說叁法可愛而不可保:謂少壯、無病、長壽。
(9)世尊為比丘說少壯、無病、壽命叁法,世人所貪愛;老、病、死叁法,世人所不貪愛。應學:雖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雖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
(10)世尊為比丘說貪欲、飲酒、睡眠叁法,令人不知厭足,當捨離,不親近之。
3.地主品:內容有敘說告誡波斯匿王做福當無厭,並以地主王本生為例,說明過去世供養叁寶無厭足;二十億耳比丘行誼;當離叁不善根,修叁善根等。共10經。
(1)敘述波斯匿王供養佛及僧叁月,自謂功德無量,佛及告誡王作福當無厭,因說本生為地主王時,曾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比丘,又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廣修功德,然當時只求於生死中獲福祐,不知求解脫,故教波斯匿王修福宜求解脫,王遂悔過。又記敘迦旃延尼自述本生為使人純黑時,供養式詰如來,發願求解脫之事以佐證,佛並讚迦旃延尼為信解脫第一。
(2)釋提桓因遙見婆拘盧已成阿羅漢,但不為他人說法,於是前往試之,知彼能說法,因眾生種類太多,皆著我所、非我所,故默然不說法;帝釋憶及昔日佛語世界殊異之事,遂讚歎婆拘盧能說法。
(3)敍說二十億耳精進苦行,不得解脫,思捨法服還俗,佛為說琴絃不緩不急之喻,教示修行當循中道,二十億耳依法修行而成阿羅漢,佛讚其為精勤苦行第一。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沙門二十億經》、《雜阿含》第254經,亦可參閱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四分律》卷叁十九、佛陀什共竺道生等《五分律》卷二十一。
(4)婆提病歿,以無子息,波斯匿王親臨收攝財寶入官庫已,即詣佛所,佛言婆提前世福報享盡,今生未造新福,故墮涕哭地獄;又述婆提本事,以曾施辟支佛,後有悔心,致現世雖富有,而不能受用;故勸世人要廣行布施。
經意同《雜阿含》第1233經、《別譯雜阿含》第60經。
(5)世尊為阿難說戒、聞、施叁香,為諸香之冠,逆、順、逆順風皆香,當求方便,成此叁妙香。
經意同《雜阿含》第1073經、《別譯雜阿含》第12經、竺曇無蘭《佛說戒德香經》,亦可參閱法賢《佛說戒香經》。
(6)記敘佛入城乞食時,遙見提婆達多,即遠避之,因此誡阿難,不應見愚人,若與惡知識從事,則無信、戒、聞、智,若與善知識從事,能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
(7)佛因提婆達多恆受阿闍世王五百釜食供養,虛名遠播,起貢高,滅諸善功德,而為比丘說當發善心,不著利養,能獲戒、定、慧叁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1064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第3經。
(8)世尊為比丘說有貪、恚、癡叁不善根,則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有不貪、不恚、不癡叁善根,則能生人、天中,乃至漏盡涅槃。
(9)世尊為諸比丘分別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善聚、定聚,當遠離邪聚、不定聚,奉行正聚。
(10)世尊勸諸比丘當遠離欲、瞋恚、殺害叁觀想,常念修行出要、不害、不恚叁觀想。
4.高幢品:內容有敘說恆念叁寶,可得無畏,如諸天念叁幢,恐怖自滅;佛陀本生以惠施、慈仁、自守叁因緣而為轉輪聖王;信、財、持梵行叁法現前,使人獲福無量;叁結使繫縛眾生。等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恆念叁寶,得無畏,猶如諸天念叁幢,所有恐怖便自消滅。
可參閱《雜阿含》第981經。
(2)敍說佛度那優羅小兒及降伏毗沙惡鬼,並教化拔祇國人。
(3)敍說佛為諸釋種說法王最尊、最上,無上能及,勝於轉輪聖王,故當求方便,以正法治國。
(4)佛為一比丘說無常法,並舉自己往昔曾以惠施、慈仁、自守叁事成就轉輪聖王身,爾時福祐,今已永滅無餘,以說明無有一法恆在而無有變易。比丘受教,遂證阿羅漢果…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