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敍說佛初成道時,於波羅[木*奈]仙人鹿園度五比丘,說四諦之法;又往優留毗村降伏惡龍,並度叁迦葉及弟子千人,以神足、言教、訓誨叁事教化,時千比丘盡成阿羅漢;再往迦毗羅衛國,度諸釋種,並為父王說法,廣演妙義,當時父王即集合臣民而說:諸有兄弟二人者,當聽取一人出家學道。於是,阿難、阿那律等諸王子皆於此時出家學佛。
(6)世尊為比丘說敍說叁齋日四大天王、天王使者、太子案行天下,伺察人間善惡,是日當持八關齋法,閉塞六情,防止五欲。並說佛教四部眾如何傳授優婆塞、優婆夷八關齋法。最後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八關齋戒者,所願皆成。
可參閱《中阿含‧晡利多品‧持齋經》、支謙《佛說齋經》、失譯《優陂夷墮舍迦經》、沮渠京聲《佛說八關齋經》。
(7)世尊為比丘說信、財、持梵行叁法現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所以當求方便,成此叁法。
(8)世尊因拘深比丘常好鬥訟,犯諸惡行,乃說長壽王之事,告誡當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鬥訟,拘深比丘猶不聽取,佛乃捨去。後至跋耆國,見阿那律、難提、金毗羅叁人和合共住,精進修持,便與阿那律論上人之法,時長壽大將至,佛乃讚歎此叁族姓子:若憶此叁人者,能獲大利,當於此叁族姓子,起歡喜心。
可參閱《中阿含‧長壽王品‧長壽王本起經》、《中阿含‧雙品‧牛角娑羅林經》、康僧會《六度集經》第10經、失譯《長壽王經》、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四分律》卷四十叁、佛陀什共竺道生等《五分律》卷二十四。
(9)世尊為比丘說身邪、戒盜、疑叁結使,能繫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故當求方便,滅此叁結。
(10)世尊為比丘說空、無願、無想叁叁昧,不得此叁叁昧者,久在生死,不能自覺;故當求方便,得此叁叁昧。
【四法】有七品,61經。
1.四諦品:內容敘說當修苦諦、集諦、盡諦、苦出要諦四諦,斷生死根本;當捨離卵、胎、濕、化四生,成就四諦法;以四種鳥喻四種人。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若不覺知苦、苦集、苦盡、苦出要四諦,則墮五道中,輪轉生死;若得此四諦,能斷生死根本;故當做方便,成此四諦。
(2)世尊為比丘說親近善知識、聞法、知法、法法相明四法,多饒益人;當求方便,成此四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843、1125經。
(3)佛為阿難說若如來出世,能成就四未曾有法;當發喜心向如來所。
可參閱《中阿含‧未曾有法品‧未曾有法經》
(4)世尊為比丘說五盛陰為擔、人身為持擔人、愛著因緣為擔因緣、永盡愛結為捨擔;當作方便,捨離於擔。
經意同《雜阿含》第73經。
(5)世尊為比丘說當捨離卵、胎、濕、化四生,成就四諦法。
(6)舍利弗為比丘詮釋:世間之四種人:與結相隨而不知者、與結相隨而如實知者、不與結相隨而如實不知者、不與結相隨而如實知者。並說惡、不善法、起諸邪見,名為結,結使已盡之比丘,四部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最後目犍連讚歎舍利弗所說法。
經意同《中阿含‧穢品‧穢品經》、法炬《佛說求欲經》。
(7)佛以果之生熟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雖具威儀而犯戒者,如果生而似熟;(二)威儀似缺而戒全者,如果熟而似生;(叁)戒律威儀俱缺者,如果生而實生;(四)戒律威儀悉成就者,如果熟而實熟。當學熟果之人。
(8)世尊說比丘為捨戒,棄衣鉢等物,還俗作白衣,猶如隨嵐風吹殺飛鳥,身首異途。
(9)佛以四種鳥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身儀好而戒法劣者,如騺鳥形好而聲醜;(二)戒法好而身儀劣者,如拘翅羅鳥聲好而形醜;(叁)身儀、戒法皆劣,如兔梟聲形俱醜;(四)身儀、戒法皆好者,如孔雀聲形俱好。當學聲形俱好。
(10)佛以四種雲雷雨為喻簡別四種比丘:(一)善誦諸經而不說法者,如有雲雷而不雨;(二)身儀好、修法無失,雖不多聞、不誦諸經,然能受法、好從善知識、好說法者,如有雲雨而不雷;(叁)身儀不好,又不修善法、不多聞、不誦不修諸經、不說法者,如有雲卻不雨不雷;(四)身儀好,喜學問、受不失、好說法、善教化他人者,如有雲亦雨亦雷。
安世高《佛說七處叁觀經》第10經。
2.四意斷品:內容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當無放逸,修四意斷;有四種人應起塔供養。共10經。
(1)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由住不放逸地而滋長,如萬物依於地長大,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2)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王中轉輪聖王為尊,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3)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星宿光中,月光為第一,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4)世尊為諸比丘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如諸花中婆師華為第一,故當無放逸,修四意斷。
(5)佛為波斯匿王說世間有四種人:(一)先闇後明,指貧賤者、六根不具者,勤修善法,終生天上。(二)先明後闇,指顏貌端正之豪貴者,無真知見,不修善法,死墮地獄。(叁)從闇至闇,指貧賤者、六根不具者,無正知見,不修善法,死墮地獄。(四)從明至明,指顏貌端正之豪貴者,勤修善法,終生善處。當學先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
可參閱《雜阿含》第1146經、《別譯雜阿含》第69經、玄奘《集異門足論》、求那跋陀羅《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6)世尊為比丘敍說少壯、無病、壽命、恩愛集聚四法,世人所愛;少壯之後老病、無病得病、壽夭、恩愛集聚復別離四法,世人不愛,但諸天、人、轉輪王,乃至諸佛,不得免除,故如來受衰老之報;若覺知戒、定、慧、解脫四法,則斷生死根;當求涅槃,出離生、老、病、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
經意同《雜阿含》第1240經、《別譯雜阿含》第67經。
(7)波斯匿王因母命終而愁憂,不奢蜜大臣善巧方便予慰導。佛為波斯匿王述老、病、死、無常,猶四方大山來壓眾生,非力所能卻;並勸波斯匿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而名此法為除愁憂之刺。
經意同《雜阿含》第1227經、《別譯雜阿含》第54經、法炬《佛說波斯匿王太後崩塵土坌身經》。
(8)世尊為比丘說如來了知並證得無常、苦、無我、涅槃四法,為天上、人中獨尊。
可參閱《雜阿含》第972經、《別譯雜阿含》第206經。
(9)內容有:(一)佛脊痛小息,而敕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二)目揵連乞食途中,為外道打殺,骨肉盡爛,以神足回精舍辭舍利弗,將先其入涅槃。(叁)舍利弗請先佛涅槃,得佛允許,即入定、出定為眾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四法本末;將返本生處入滅,途中罹疾,釋提桓因親自供養,為除不淨。(四)均頭持舍利弗之舍利及衣缽至阿難處,佛開示諸行無常。(五)佛感慨僧團損失,猶如大樹失枝。(六)目揵連叁請,佛允其入滅。(七)佛歎僧團減損,然如來沒有愁憂。(八)佛為阿難說轉輪聖王、阿羅漢、辟支佛、如來四人,應起塔供養。
可參閱《雜阿含》第638經。
(10)敍說婆迦梨久患病,求刀自殺;臨自刺時,思惟五陰,知有生法皆死法,即得解脫,入無餘涅槃。魔欲覓其生處,了不可得;是佛弟子中,信解脫第一。
經意同《雜阿含》第1265經。
3.等趣四諦品:內容敘說佛陀常說四聖諦,舍利弗以無數方便廣演四諦;佛國說菩薩為眾生上首的四法;有四種人可敬可貴,是世間的福田等。共10經。
(1)內容有(一)佛陀常說四諦法,並敕諸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二)舍利弗以無數方便廣演四諦,令無數眾生快得善利;當求方便,行此四諦。
可參閱《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安世高《佛說四諦經》、弗若多羅共羅什《十誦律》卷六十。
(2)世尊為比丘說外道不能分別欲、見、戒、我四受,若能具有妙法(平等之法),則能分別諸受,與法相應而無違,於諸行無有缺漏,成就四沙門果;此妙法為法行之本,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
可參閱《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師子吼經》。
(3)佛為阿那邠邸長者說以慈心、誠心、平等心行布施,獲福無量,並舉本生為毗羅摩婆羅門時,曾作大施,但功德不及作僧房舍、受叁皈、持五戒;若能於彈指頃慈愍眾生,以歡喜惠施,並不起想著,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須達哆經》,亦可參閱法天《佛說長者施報經》、失譯《佛說叁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求那毗地《佛說須達經》。
(4)佛以日出、人民普共田作、百鳥悲鳴、嬰孩啼哭四事,比喻如來出世、檀越四事供養、高德法師演微妙法、魔波旬驚怖。
(5)佛為彌勒菩薩說菩薩以平等、歡喜、不為己、思惟菩薩為眾生上首四法,成就檀波羅蜜,具足六度,疾成無上正等正覺。
(6)佛為比丘說如來出世以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輪;故比丘當成就四無所畏。
(7)佛為比丘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聰明勇悍、多聞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在大眾中最為第一,當學之。
可參閱《雜阿含》第873經。
(8)佛為比丘說有四種金翅鳥能食四種龍,然不能食事佛之龍,因如來行慈、悲、喜、護四等心;所以比丘當行四等之心。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龍鳥品》。
(9)佛為比丘說善知識以知時、自手、淨…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