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一阿含經 解題▪P6

  ..續本文上一頁潔、極妙四事行惠施,能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當具此四功德。

  (10)佛為比丘說有持信、奉法、身證、見到之四種人,可敬可貴,為世之福田;其中見到人能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故當念修身證之法。

  4.聲聞品:記述目揵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大聲聞共議度化掌者跋提及其姊難陀;佛陀以日月四重翳喻覆蔽人心的四結。共7經。

  (1)內容有(一)目揵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大聲聞,共議化度羅閱城中不信叁寶、不作功德者。(二)阿那律、迦葉、目揵連各往跋提處度化,目揵連為說五大施,跋提終捨慳悋而得法眼淨。(叁)賓頭盧往化老母難陀,令持餅至佛所,如來教施餅於佛及四眾,並為說法,老母難陀即得法眼淨。(四)優婆迦尼聞兄姊受如來法化,欣喜至佛所;又因阿闍世賜予飲食之故,遣使問佛有關優婆塞飲食及持戒之法。佛言能使善法增益,不善法減損之飲食可親近;犯一戒,死墮地獄;若能持戒,得生善處。(五)佛教比丘授叁皈五戒法。

  (2)佛為比丘說雲、風塵、煙、阿須倫四重翳,能覆日月光明;欲、瞋恚、愚癡、利養四結,亦覆蔽人心不得開解;所以當求方便,滅此四結。

  (3)佛為手阿羅婆長者子說若起欲意、瞋恚、愚癡,不得善眠;並說卑座、天座、梵座、佛座,如來以坐四神足座,快得善眠,不起叁毒,而般涅槃。

  (4)佛令鹿頭梵志擊髑髏,能辨男、女、病源、藥治、所生處,惟不能辨阿羅漢骨,遂從佛出家,旋證阿羅漢果。之後鹿頭向佛說四界義有八界,命終時四大各歸其本;佛開示無常與有常,不可並論,雖有八界,實為四界。

  (5)佛為比丘說契經、律、阿毗曇、戒四大廣演之義,能簡別異方比丘之說,或非經本,或是義說,或戒行與味相應,或真是佛說。當持心執意行此四事。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6)波斯匿王興兵討賊畢,往詣如來,佛為說清旦早起、服油酥、服藥、家業娉娶四事,先苦而後樂。佛又告訴諸比丘修習梵行、誦習經文、坐禪念定、數出入息四事,先苦而後樂,能獲沙門四果,當求方便,成就此先苦而後樂法。

  (7)佛以 (一)須陀洹如黃藍花朝取暮長;(二)斯陀含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叁)阿那含柔軟;(四)阿羅漢柔軟中柔軟等四喻喻四沙門果,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

  5.苦樂品:內容有敘說由苦樂的先後,,可分為四種人;由四事成就,可得生梵天的福報;四食使眾生流轉不已;四種辯才;四姓出家,同稱釋迦弟子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世有四種人:(一)先苦後樂者,雖生卑賤家,知有善惡果報,勤修福業;(二)先樂後苦者,雖生豪族家,但懷邪見,不信罪福;(叁)先苦後苦者,生於貧賤家,又身抱邪見,不好布施,不奉持戒;(四)先樂後樂者,生於富貴家,具有正見,勤修福業。若有眾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

  (2)世尊為比丘說世有四種人:(一)身樂心不樂者,作福之凡夫人,於四事無乏,但不免惡趣;(二)心樂身不樂者,阿羅漢不作功德,於四事供養不能得,但能免於惡趣;(叁)身心俱不樂者,凡夫之人不作功德,四事短乏,又不能免於惡趣;(四)身心俱樂者,作功德之阿羅漢,四事供養無乏,又能免於惡趣。當習身心俱樂者。

  (3)世尊為比丘說塔、治故寺、和合聖眾、請轉*輪等四事成就,則受梵天之福;(二)梵天之福無量,欲求此福者,當以方便成其功德。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閻浮提洲品》。

  (4)世尊為比丘說摶食、更樂(觸)食、念食、識食等四種食,眾生以此流轉生死,故當共捨離此四食。

  (5)世尊為比丘說義辯、法辯、辭辯、應辯等四辯,摩訶拘絺羅具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當如拘絺羅,成就四辯才。

  (6)世尊為比丘說有眾生、世界、龍國、佛國境界四事不可思議,此四事無善根本,但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不能修得梵行,至涅槃處;當思議四諦,四諦有義理,能修得梵行,行沙門法,得至涅槃處。

  可參閱《雜阿含》第407-408經。

  (7)世尊為比丘說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自在、心、精進、誡等四種叁昧行盡神足。

  (8)世尊為比丘說有四起愛之法,於四事供養生貪染愛著,當生起愛著之不善法時,不可親近;若心不生愛著之善法時,此可親近;欲使施主獲得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滅,當親近善法,除去惡法。

  (9)世尊為比丘說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當滅本名字,同稱釋迦弟子;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當求方便,得作釋迦弟子。

  (10)世尊為比丘說慈、悲、喜、護四等心,又名四梵堂,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6.須陀品:內容有敘說須陀沙彌於佛陀前演法無礙,佛陀允許其為大比丘;修摩那沙彌善修四意斷,證得四神足及四聖諦等。共3經。

  (1)佛問須陀沙彌:有常色、無常色,有漏義、無漏義,聚法色、散法色,受義、陰義,有字、無字,各為一義或若幹義?須陀能演法不滯礙、無怯弱,佛讚許之,聽其為大比丘。

  (2)長老比丘向佛舒腳而眠,修摩那小沙彌結跏趺坐,佛以偈言長老之義,並記長老比丘對叁寶無恭敬心,死後當生龍中;修摩那以恭敬心向叁寶,七日後當得四神足、四諦。故勸比丘當勤加恭敬叁寶。

  (3)內容有(一)須摩提嫁予滿財長者子,寧死不肯禮敬外道。(二)修跋梵志向滿財稱讚釋子,及昔日見均頭沙彌現神變之事。(叁)滿財令須摩提請佛。(四)佛敕阿羅漢取舍羅應供,諸大弟子先往滿富城,顯諸神變。(五)佛率諸比丘於舍衛城空中現神通,六千外道遙見,如獸蟲馳走,滿財、須摩提、八萬四千人民,皆得法眼淨。(六)佛為諸比丘說須摩提之本生因緣──曾於迦葉佛時行布施、愛敬、利人、等利四事不乏,並發心度八萬四千眾。

  與施護《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支謙《須摩提女經》、竺律炎《佛說叁摩竭經》同本。

  7.增上品:內容敘述如來正法中有慈、悲、喜、護四園;佛陀依戒、定、慧、解脫四法而成無上道等共11經。

  (1)佛為生漏婆羅門說閑居靜處修道之法。

  (2)優填王向一比丘問禪中間事,比丘默然不答,佛勸導該比丘,當求方便,持慈、悲、喜、護四等心,教眾生善知識、父母及知親等,恭敬叁寶,受持戒律。

  (3)佛為比丘說樂行跡所行愚惑、樂行跡所行速疾、苦行跡所行愚惑、苦行跡所行速疾等四事行跡,比丘當捨前叁行跡,奉行後一行跡。

  (4)佛為比丘說四梵志得五通,皆不得免死,欲得免死者,思惟無常、苦、無我、滅盡四法本,便得了脫生、老、病、死,苦之元本;當求方便,成就四法本。

  與安世高《佛說婆羅門避死經》同本。

  (5)佛為比丘說叁十叁天有四園觀、四浴池,如來之正法中亦有慈、悲、喜、護之四園,四叁昧之四池,於此中洗浴,能滅二十一結,度生死海,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滅二十一結,入涅槃城。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

  (6)佛舉四大如四毒蛇、五盛陰如五持刀劍者、欲愛如六怨家、內六入如空村,欲逃離諸害者,當以善權方便,和精進之力,乘八正道之筏渡過四流,由身邪之此岸到滅身邪之彼岸。

  經意同《雜阿含》第1172經。

  (7)內容有(一)若人能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命終得生人中。(二)習行身、口、意、命不清淨者,生地獄中。(叁)習修行惠施、仁愛、利人、等利者,生善處天上。(四)能行四禪法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欲生人中,當求方便,行叁業命清淨;欲得生天上者,當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當行四禪法。

  (8)敘說佛未成道之前,修日食一麻一米等種種苦行,行經六年,未能得道;後依戒、定、慧、解脫等四法而成無上正真之道。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四法,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難。

  (9)佛往昔為諸天人說四流、四樂、四諦之法,諸天專心思惟,故得法眼淨;並以此勸誡諸比丘當學之。

  可參閱《雜阿含》第576經、《別譯雜阿含》第161經。

  (10)世尊說比丘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已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叁界愛,無明、憍慢亦永盡。

  (11)目連與阿難二人同聲經唄,共諍勝負,餘比丘以此事稟報佛;佛為說比丘勿懷勝負心、共諍訟心而共競爭,當思惟四緣法,意與經、律、論共相應。

  可參閱《雜阿含》第1138經、《別譯雜阿含》第113經。

  【五法】有五品,47經。

  1.善聚品:內容敘述五根為善聚;;五蓋為不善聚;禮佛有五事功德;天子五死瑞應;五事不可得;有五法使病不能得癒;有五法能令病得癒;惠施有五功德等。共12經。

  (1)世尊為比丘說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為善聚,能令人證果;故勸比丘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2)世尊為比丘說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五蓋為不善聚,諸惡法皆由此起,叁惡道於焉而有;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滅此五蓋。

  可參閱《雜阿含》第767經。

  (3)世尊為比丘說如來有信、戒、聞、慧、善色成就,故承事禮佛能成就端正、好聲、多財饒寶、生長者家、生善處天上五種功德;故勸比丘當求方便,成就此五種功德。

  (4)內容有(一)佛能以天眼觀得眾生所趣處,如於屋中知出入往來者;(二)閻羅王以生、老、病、死、賊五天使,責問罪人之不知修善法;(叁)罪人受諸地獄苦;(四)閻羅王發願脫離地獄苦難,生人中,出家學道;(五)佛囑比丘當令身口意行無缺,滅卻五結,修行五…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