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洁、极妙四事行惠施,能获大福业,得甘露灭;当具此四功德。
(10)佛為比丘说有持信、奉法、身证、见到之四种人,可敬可贵,為世之福田;其中见到人能身信作证而自游化,故当念修身证之法。
4.声闻品:记述目揵连、迦叶、阿那律、宾头卢四大声闻共议度化掌者跋提及其姊难陀;佛陀以日月四重翳喻覆蔽人心的四结。共7经。
(1)内容有(一)目揵连、迦叶、阿那律、宾头卢四大声闻,共议化度罗阅城中不信三宝、不作功德者。(二)阿那律、迦叶、目揵连各往跋提处度化,目揵连為说五大施,跋提终捨慳悋而得法眼净。(三)宾头卢往化老母难陀,令持饼至佛所,如来教施饼於佛及四眾,并為说法,老母难陀即得法眼净。(四)优婆迦尼闻兄姊受如来法化,欣喜至佛所;又因阿闍世赐予饮食之故,遣使问佛有关优婆塞饮食及持戒之法。佛言能使善法增益,不善法减损之饮食可亲近;犯一戒,死堕地狱;若能持戒,得生善处。(五)佛教比丘授三皈五戒法。
(2)佛為比丘说云、风尘、烟、阿须伦四重翳,能覆日月光明;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亦覆蔽人心不得开解;所以当求方便,灭此四结。
(3)佛為手阿罗婆长者子说若起欲意、瞋恚、愚痴,不得善眠;并说卑座、天座、梵座、佛座,如来以坐四神足座,快得善眠,不起三毒,而般涅槃。
(4)佛令鹿头梵志击髑髏,能辨男、女、病源、药治、所生处,惟不能辨阿罗汉骨,遂从佛出家,旋证阿罗汉果。之后鹿头向佛说四界义有八界,命终时四大各归其本;佛开示无常与有常,不可并论,虽有八界,实為四界。
(5)佛為比丘说契经、律、阿毗曇、戒四大广演之义,能简别异方比丘之说,或非经本,或是义说,或戒行与味相应,或真是佛说。当持心执意行此四事。
可参阅《长阿含‧游行经》。
(6)波斯匿王兴兵讨贼毕,往诣如来,佛為说清旦早起、服油酥、服药、家业娉娶四事,先苦而后乐。佛又告诉诸比丘修习梵行、诵习经文、坐禪念定、数出入息四事,先苦而后乐,能获沙门四果,当求方便,成就此先苦而后乐法。
(7)佛以 (一)须陀洹如黄蓝花朝取暮长;(二)斯陀含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三)阿那含柔软;(四)阿罗汉柔软中柔软等四喻喻四沙门果,劝比丘当求方便,於柔软中作柔软沙门。
5.苦乐品:内容有叙说由苦乐的先后,,可分為四种人;由四事成就,可得生梵天的福报;四食使眾生流转不已;四种辩才;四姓出家,同称释迦弟子等。共10经。
(1)世尊為比丘说世有四种人:(一)先苦后乐者,虽生卑贱家,知有善恶果报,勤修福业;(二)先乐后苦者,虽生豪族家,但怀邪见,不信罪福;(三)先苦后苦者,生於贫贱家,又身抱邪见,不好布施,不奉持戒;(四)先乐后乐者,生於富贵家,具有正见,勤修福业。若有眾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
(2)世尊為比丘说世有四种人:(一)身乐心不乐者,作福之凡夫人,於四事无乏,但不免恶趣;(二)心乐身不乐者,阿罗汉不作功德,於四事供养不能得,但能免於恶趣;(三)身心俱不乐者,凡夫之人不作功德,四事短乏,又不能免於恶趣;(四)身心俱乐者,作功德之阿罗汉,四事供养无乏,又能免於恶趣。当习身心俱乐者。
(3)世尊為比丘说塔、治故寺、和合圣眾、请转*轮等四事成就,则受梵天之福;(二)梵天之福无量,欲求此福者,当以方便成其功德。
可参阅《长阿含‧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4)世尊為比丘说摶食、更乐(触)食、念食、识食等四种食,眾生以此流转生死,故当共捨离此四食。
(5)世尊為比丘说义辩、法辩、辞辩、应辩等四辩,摩訶拘絺罗具此四辩,能与四部之眾广分别说;当如拘絺罗,成就四辩才。
(6)世尊為比丘说有眾生、世界、龙国、佛国境界四事不可思议,此四事无善根本,但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不能修得梵行,至涅槃处;当思议四諦,四諦有义理,能修得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槃处。
可参阅《杂阿含》第407-408经。
(7)世尊為比丘说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当修行自在、心、精进、诫等四种三昧行尽神足。
(8)世尊為比丘说有四起爱之法,於四事供养生贪染爱著,当生起爱著之不善法时,不可亲近;若心不生爱著之善法时,此可亲近;欲使施主获得功德,受福无穷,得甘露灭,当亲近善法,除去恶法。
(9)世尊為比丘说四姓剃除鬚髮,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当灭本名字,同称释迦弟子;如四大河入海已,无復本名字,但名為海。当求方便,得作释迦弟子。
(10)世尊為比丘说慈、悲、喜、护四等心,又名四梵堂,欲度欲界之天,处无欲之地者,当求方便,成此四梵堂。
6.须陀品:内容有叙说须陀沙弥於佛陀前演法无碍,佛陀允许其為大比丘;修摩那沙弥善修四意断,证得四神足及四圣諦等。共3经。
(1)佛问须陀沙弥:有常色、无常色,有漏义、无漏义,聚法色、散法色,受义、阴义,有字、无字,各為一义或若干义?须陀能演法不滞碍、无怯弱,佛讚许之,听其為大比丘。
(2)长老比丘向佛舒脚而眠,修摩那小沙弥结跏趺坐,佛以偈言长老之义,并记长老比丘对三宝无恭敬心,死后当生龙中;修摩那以恭敬心向三宝,七日后当得四神足、四諦。故劝比丘当勤加恭敬三宝。
(3)内容有(一)须摩提嫁予满财长者子,寧死不肯礼敬外道。(二)修跋梵志向满财称讚释子,及昔日见均头沙弥现神变之事。(三)满财令须摩提请佛。(四)佛敕阿罗汉取舍罗应供,诸大弟子先往满富城,显诸神变。(五)佛率诸比丘於舍卫城空中现神通,六千外道遥见,如兽虫驰走,满财、须摩提、八万四千人民,皆得法眼净。(六)佛為诸比丘说须摩提之本生因缘──曾於迦叶佛时行布施、爱敬、利人、等利四事不乏,并发心度八万四千眾。
与施护《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支谦《须摩提女经》、竺律炎《佛说三摩竭经》同本。
7.增上品:内容叙述如来正法中有慈、悲、喜、护四园;佛陀依戒、定、慧、解脱四法而成无上道等共11经。
(1)佛為生漏婆罗门说闲居静处修道之法。
(2)优填王向一比丘问禪中间事,比丘默然不答,佛劝导该比丘,当求方便,持慈、悲、喜、护四等心,教眾生善知识、父母及知亲等,恭敬三宝,受持戒律。
(3)佛為比丘说乐行跡所行愚惑、乐行跡所行速疾、苦行跡所行愚惑、苦行跡所行速疾等四事行跡,比丘当捨前三行跡,奉行后一行跡。
(4)佛為比丘说四梵志得五通,皆不得免死,欲得免死者,思惟无常、苦、无我、灭尽四法本,便得了脱生、老、病、死,苦之元本;当求方便,成就四法本。
与安世高《佛说婆罗门避死经》同本。
(5)佛為比丘说三十三天有四园观、四浴池,如来之正法中亦有慈、悲、喜、护之四园,四三昧之四池,於此中洗浴,能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
可参阅《长阿含‧世记经》。
(6)佛举四大如四毒蛇、五盛阴如五持刀剑者、欲爱如六怨家、内六入如空村,欲逃离诸害者,当以善权方便,和精进之力,乘八正道之筏渡过四流,由身邪之此岸到灭身邪之彼岸。
经意同《杂阿含》第1172经。
(7)内容有(一)若人能身、口、意、命清净无瑕秽者,命终得生人中。(二)习行身、口、意、命不清净者,生地狱中。(三)习修行惠施、仁爱、利人、等利者,生善处天上。(四)能行四禪法者,身坏命终,尽有漏成无漏。欲生人中,当求方便,行三业命清净;欲得生天上者,当行四恩;若得尽有漏成无漏,当行四禪法。
(8)叙说佛未成道之前,修日食一麻一米等种种苦行,行经六年,未能得道;后依戒、定、慧、解脱等四法而成无上正真之道。故劝比丘当求方便,成就四法,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难。
(9)佛往昔為诸天人说四流、四乐、四諦之法,诸天专心思惟,故得法眼净;并以此劝诫诸比丘当学之。
可参阅《杂阿含》第576经、《别译杂阿含》第161经。
(10)世尊说比丘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已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断三界爱,无明、憍慢亦永尽。
(11)目连与阿难二人同声经唄,共諍胜负,餘比丘以此事稟报佛;佛為说比丘勿怀胜负心、共諍讼心而共竞争,当思惟四缘法,意与经、律、论共相应。
可参阅《杂阿含》第1138经、《别译杂阿含》第113经。
【五法】有五品,47经。
1.善聚品:内容叙述五根為善聚;;五盖為不善聚;礼佛有五事功德;天子五死瑞应;五事不可得;有五法使病不能得癒;有五法能令病得癒;惠施有五功德等。共12经。
(1)世尊為比丘说信、精进、念、定、慧五根為善聚,能令人证果;故劝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根。
(2)世尊為比丘说贪欲、瞋恚、睡眠、调戏、疑五盖為不善聚,诸恶法皆由此起,三恶道於焉而有;故劝比丘当求方便,灭此五盖。
可参阅《杂阿含》第767经。
(3)世尊為比丘说如来有信、戒、闻、慧、善色成就,故承事礼佛能成就端正、好声、多财饶宝、生长者家、生善处天上五种功德;故劝比丘当求方便,成就此五种功德。
(4)内容有(一)佛能以天眼观得眾生所趣处,如於屋中知出入往来者;(二)阎罗王以生、老、病、死、贼五天使,责问罪人之不知修善法;(三)罪人受诸地狱苦;(四)阎罗王发愿脱离地狱苦难,生人中,出家学道;(五)佛嘱比丘当令身口意行无缺,灭却五结,修行五…
《增一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