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一阿含經 解題▪P7

  ..續本文上一頁根。

  經意同《中阿含‧王相應品‧天使經》、慧簡《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竺曇無蘭《佛說鐵城泥犁經》,亦可參閱竺曇無蘭《五苦章句經》、曇無蘭《佛說泥犁經》、《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

  (5)受歲之日,佛敕阿難擊楗椎集眾,僧眾自恣,清淨無咎;多耆奢以偈讚歎佛及諸比丘,佛印可其為造偈第一、所說無疑難。

  與竺曇無蘭《佛說新歲經》、竺法護《佛說受新歲經》同本,亦可參閱法賢《佛說解夏經》、《雜阿含》第1212經、《別譯雜阿含》第228經(、《中阿含‧大品‧請請經》。

  (6)世尊為比丘說叁十叁天子五衰相現,當墮豬胎;帝釋教令自歸叁寶,得免惡道,降生為長者子,出家證果;於佛前宣述四諦,佛聽許為大沙門。

  (7)文荼王因第一夫人命終而憂愁,那羅陀為說除憂之患經,教令不憂於應失、應滅、應老、應病、應死之物;文荼王遂除諸愁苦,自歸叁寶,不復殺生。

  (8)佛為比丘說病人不擇飲食、不隨時而食、不親近醫藥、多憂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不得時差;病人擇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鹹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便得時差;故當捨離前五法,奉行後五法。

  (9)佛為比丘說瞻視病人,不得時差與得時差各有五法。

  (10)佛為師子大將說惠施有名聞四遠、於尊貴者間不畏難、眾人愛戴、死後生人或天中、智慧超羣而現身漏盡等五功德;若於布施時知四諦法,欲得證果,皆悉如意。

  (11)佛為比丘說檀越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欲得長壽、端正、無病、無能勝、無上正真之辯等五種功德,當行施命、施色、施安、施力、施辯等五事。

  與失譯《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同本。

  (12)佛為比丘說應時之施有五事:施遠來人、施遠去人、施病人、儉時施、初得食先施持戒精進人。欲行此五事,當念隨時施。

  可參閱安世高《佛說七處叁觀經》。

  2.五王品:內容敘述五大國王談五欲;;佛以五種戰鬥人簡別五種比丘;掃塔有五事不能成就功德,有五事能成就功德;恆一處住,有五種非法等。共10經。

  (1)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等五大國王共論色、聲、香、味、觸五欲,各偏其一,因往問佛。佛示:當平等論之,五欲隨所好各有妙,然各有過失,各有出要,有所樂,心即染著。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9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第72經。

  (2)內容有(一)佛記月光長者子屍婆羅極有大福,當與五百童子出家學道,得阿羅漢,為福德第一;(二)屍婆羅得道後,在人間遊化,極受人、天供養,並前往舍衛城,度化叔父,使歸敬叁寶;(叁)佛為諸比丘說屍婆羅之本生因緣。

  (3)佛以五種戰鬥人簡別五種比丘:(一)見色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一戰鬥人,見風塵便懷恐怖;(二)共語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二戰鬥人,但見高幢便懷恐怖;(叁)被觸便起欲想,捨法服之比丘,如第叁戰鬥人,見弓箭便懷恐怖;(四)雖被觸起欲想,但不捨法服之比丘,如第四戰鬥人,入陣被捉,或喪命根,不得逃出;(五)雖見色、共語、被觸不為所動,更能修不淨觀得解脫之比丘,如第五戰鬥人,打退眾敵,而自遊化。當觀惡穢淫不淨行,除去色欲。

  (4)佛再說五戰鬥人以喻比丘,經意大同於上經。

  (5)佛為比丘說掃地有五事不能成其功德,有五事能成其功德。

  (6)佛為比丘說掃偷婆(塔)五事成大功德,五事不能成其功德。

  (7)佛為比丘說長遊行人有五艱難,不多遊行人有五功德。

  (8)佛為比丘說恆一處止,有意著屋舍、意著財產、多集物、貪著親親、恆共白衣往來等五非法;故當求方便,勿一處住。

  (9)佛為比丘說不一處住人有不貪屋舍、不貪器物、不集財物、不著親族、不與白衣共相往來五功德;故當求方便,行此五事。

  (10)佛因見大樹為火所燒,為比丘說:寧投身火中,不與女人交往;寧以利劍斷手足,不以無戒受人恭敬;寧以熱鐵鍱纏身,不以無戒受人衣裳;寧吞熱鐵丸,不以無戒受人信施;寧臥熱鐵牀,不以無戒受人牀敷;寧受須臾之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獄中受無量苦。當念修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使今世獲其果報,得甘露道,又能使檀越受福無窮。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木積喻經》。

  3.等見品:內容敘說流離王滅釋種的本末因緣;;沙門五毀辱法;世間五事不可得;五種人不可療治等。共10經。

  (1)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持戒比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均當思惟五盛陰為無常、苦、惱、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

  可參閱《雜阿含》第259經。

  (2)記敘流離王滅釋種的本末因緣。

  (3)釋尊為諸比丘說諸天臨命終時,有五衰相現,諸天以人間為善處,於如來法中出家學道,得叁達明。

  (4)世尊為比丘說沙門出家有髮長、爪長、衣垢、不知時宜,多有所論等五毀辱法;而多論說者復有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見、妄言、鬥亂彼此等五事;故當除此五事,並無邪想。

  (5)內容有(一)頻毗娑羅王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佛為王和群臣演說微妙法,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得法眼淨。(二)貧匱之雞頭梵志發心以所貸得的叁兩金錢,備辦食具供養如來、漏盡阿羅漢及比丘僧,諸天奉佛旨意,特為襄助。雞頭梵志以此功德,求作沙門,終於成阿羅漢。

  與法炬《頻毗娑羅王詣佛供養經》同本。

  (6)世尊為比丘說世間有應喪之物欲使不喪,應盡之物欲使不盡,應老之法欲使不老,應病之法欲使不病,應死之法欲使不死等五事最不可得;故當求方便,修行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轉有漏成無漏。

  (7)世尊為比丘說諛諂、姦邪、惡口、嫉妒、無反復等五種人不可療治;當學正意,所行如法。

  (8)釋提桓因與阿須倫共鬥,諸天得勝,阿須倫被縛,若阿須倫王心念諸天法正,則身無繫縛,若念諸天法非,則身被五繫;比丘若興結使,則在魔境界,為魔所縛,不得脫諸苦惱;當求方便,無有結使,越出魔界。

  可參閱《雜阿含》第1110、1168經、《別譯雜阿含》第39經。

  (9)世尊為阿難說五盛陰以無欲、無作為磨滅法,以滅盡者,名為滅盡;當知五盛陰滅盡,更不復生。

  (10)世尊為生漏梵志說由於人民慳貪,結縛習行,愛欲之所致,使風雨不時,所種不長,國土毀壞,民不熾盛。

  4.邪聚品:內容敘述五種非人;如來為五事而出現於世;有五施不得其福,有五施得大福;有五時不應向人禮;女人五惡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由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等五事,知此人住邪聚;由應笑則笑、應喜則喜、應慈則慈、可恥則恥、聞善著意等五事,知此人住正聚。當除邪聚,住於正聚。

  (2)世尊為比丘說如來為轉*輪、度父母、無信令信、使發心、授佛決等五事出現於世;故當起慈心向於如來。

  (3)世尊為比丘說以刀、毒、野牛、淫女、神祠等五者施人不得其福;以園觀、林樹、橋梁、大船、房舍等五者施人能得大福;故當念修行五惠施。

  (4)世尊為比丘說女人依色、親族、田業、兒、自守等五力輕慢夫主,夫主以富貴力覆蔽女人;弊魔波旬有色、聲、香、味、細滑(觸)等五力,若聖弟子能成就無放逸力,勝魔五力,度諸畏難,至無為處;故當念修行而不放逸。

  (5)世尊為比丘說女人有生豪貴家、嫁富貴家、使夫言從語用、多有兒息、在家獨得由己等五欲想;比丘亦當有戒、聞、定、慧、解脫等五事可欲之想,故當求方便,行於善法,除去不善法。

  (6)世尊為比丘說在塔中、眾中、道路、病臥、飲食等五時,不應向人作禮;不在塔中、不在眾中、不在道路、不病臥、非飲食等五時,為知時之禮。當作方便,知時之行。

  (7)優頭槃度化毗舍羅先,佛為記說毗舍羅先施湯浴佛之功德,於六十劫中不墮惡趣,復為人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

  可參閱《雜阿含》第1181經、《別譯雜阿含》第95經。

  (8)有一比丘欲捨戒還作白衣,佛為說女人有穢惡、兩舌、嫉妬、瞋恚、無反復等五種惡,復為說不淨觀,勸修梵行;比丘聞法已,精進修持,便成阿羅漢。

  安世高《佛說阿難同學經》

  (9)世尊讚嘆多耆奢因觀五陰而斷欲證果,當觀察五陰之本,皆不牢固。

  經意同《雜阿含》第1214經、《別譯雜阿含》第230經。

  (10)僧迦摩捨家,出家學道,經七返降魔,方成阿羅漢道,佛因此聽許七返出家,過此限者,則為非法,並讚其為能七返降魔第一比丘。

  與慧簡《佛說長者子六過出家經》同本。

  5.聽法品:內容敘說隨時聽法有五種功德;造作浴室有五種功德。共5經。

  (1)世尊為比丘說隨時聽法有未聞得聞、已聞重諷、見不邪傾、無有狐疑、解甚深義等五種功德;當求方便,隨時聽法。

  (2)世尊為比丘說造作浴室有除風、病差、去垢、體輕、肥白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求方便,造立浴室。

  (3)世尊為比丘說施人楊枝有除風、除涎唾、生藏得消、口不臭、眼得清淨等五種功德;欲求此五種功德者,當念以楊枝惠施。

  (4)世尊為比丘說屠殺牛羊等生靈者,無善根,殺心招諸惡報,不得搭乘車馬、大象等;當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持不殺戒。

  (5) 內容有(一)釋提桓因勸請佛上叁十叁天為母說法,時二龍王阻撓,目連前往降伏,使歸敬叁寶。(二)二…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