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一阿含經 解題▪P8

  ..續本文上一頁龍王因不起迎波斯匿王,時王念當取殺之,二龍王遂興瞋恚害王,佛令目連往救之。(叁)佛為使四部眾渴仰佛法,故不告而往叁十叁天為母及諸天說法,並以神力隱形,使眾人不見。(四)閻浮提人渴仰如來,優填王造立栴檀像,波斯匿王造立金像,以解思佛之念,是為有佛像之始。(五)佛從天降,須菩提以觀空見佛,優鉢華色比丘尼化輪王迎佛,佛稱讚須菩提為最先禮見如來者。(六)佛教五王於池水側造大神寺,並為記福。

  可參閱《雜阿含》第505經。

  【六法】有二品,22經。

  1.六重品:內容記敘佛說六重法;;咒願有六大功德;有六法入地獄,有六法得生天,有六法至涅槃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六重法: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法利、同禁戒、同正見;並勸比丘當修身、口、意行,設得利養之具,當念分布,莫起貪想。

  (2)內容有(一)佛與諸比丘於阿耨達泉,龍王未見舍利弗,願佛敕人延請。(二)目連與舍利弗比試神足。(叁)佛說舍利弗神力最大,所入神足叁昧之法,目連不能知。(四)諸比丘輕慢目連,佛敕目連現神力。(五)目連至東方奇光如來佛土,在鉢盂緣上行,彼土比丘見其形小而生輕慢,奇光如來敕目連現神足,目連以鉢盂絡盛五百比丘至梵天,左腳登須彌山,右腳著梵天上,並說勤修佛法偈,音響遍祇洹精舍。(六)釋尊為諸弟子說目連所在及神足。(七)目連將東方世界五百比丘至釋尊所,佛為說六界、六入、六識。(八)釋尊為諸弟子說目連為神足第一。

  

  可參閱竺法護《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

  (3)內容有(一)六大聲聞各說在牛師子園中之快樂法,阿難謂多聞、離越謂閑靜處坐禪、阿那律謂天眼、迦葉謂阿練若、目連謂神足、舍利弗謂降伏心。(二)佛鹹印讚之,並謂依村落住,時到入村乞食,還止樹下修證,有漏心得解脫,是樂於牛師子園中。

  經意同《中阿含‧雙品‧牛角娑羅林經》,亦可參閱竺法護《生經‧比丘各言志經》。

  (4)世尊為比丘說咒願能獲六大功德:(一)施主得信根、戒德、聞等叁種成就;(二)施物得色、味、香等叁種成就;欲成就此六事,當念惠施。

  (5)世尊為比丘說若欲求佛之教示、四事、知足、多知識、四禪、四神足、八解脫、天耳、他心通、無量神足、宿命、天眼、漏盡,皆當念戒德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具足,為世福田所不及。

  (6)有一比丘誹謗舍利弗,舍利弗於大眾中辯明,佛令穢行比丘向舍利弗悔過,舍利弗聽受其懺悔,並為說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

  經意同《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師子吼經》。

  (7)佛為比丘說觀六入因緣生滅,皆為空寂,此名第一最空之法;當於閑居之處,坐禪思惟,修行其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335經、《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61經。

  (8)佛為生漏梵志說剎利、婆羅門、國王、盜賊、女人等,乃至比丘,所求、行業、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比丘所求為涅槃。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何欲經》。

  (9)佛為梵志說若戒律具足、六根不染六塵,為清淨梵行;若因女人而起淫、怒、癡,為漏行不具足。生漏遂自歸叁寶,不復殺生。

  (10)記敘薩遮尼揵子與佛論議無常之理,終於歸依叁寶,不復殺生,並供養佛及比丘僧;又因聽佛說法而得法眼淨,命終生叁十叁天,當來見彌勒佛已,能盡苦際。

  可參閱《雜阿含》第110經。

  2.力品:內容記敘六凡常之力;佛陀於六法無有厭足;六內情如六種蟲,性行各異,所行不同;波斯匿王讚嘆佛陀有六種功德等。共12經。

  (1)世尊為比丘說六凡常之力:小兒啼、女人瞋恚、沙門婆羅門忍、國王憍慠、阿羅漢專精、佛大慈悲。當修大慈悲力。

  可參閱《雜阿含》第692-693經。

  (2)世尊為比丘說當思惟、廣布無常想;不修無常想者,命終墮入餓鬼、畜生、地獄叁惡道中;修無常想者,命終生天上、人間、涅槃叁善處。

  (3)佛為梵志說外六塵、內六入之法;梵志即得法眼淨。

  經意同《雜阿含》第101經、《別譯雜阿含》第267經。

  (4)佛昔日為菩薩未成道時,思惟十二因緣之生滅,只知「識」為原首,令人致生、老、病、死,但不能如實了知生、老、病、死之原本,因從古昔諸佛學道,即知生、老、病、死之原本,了知四諦、十二因緣之生滅法則,而與眾說法;猶如有人在山林中,發現古人行道及無人之美好國邑,還歸稟王,王令人民移居古城,快樂無比。六入滅則生、老、病、死滅,當求方便,滅於六入。

  經意同《雜阿含》第287經、支謙《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玄奘《緣起聖道經》、法賢《佛說舊城喻經》。

  (5)佛訶阿那律睡眠,阿那律精進不眠,雖致肉眼失明,卻因此而修得天眼。後阿那律將補衣,祈願阿羅漢、欲求福者代為貫針。佛親為阿那律貫針,而說於六法無有厭足:一施,二教戒,叁忍,四法說義說,五將護眾生,六求無上道;並囑比丘當求方便,修此六法。

  (6)內容有(一)掘魔殺人取指為鬘,佛往降伏之,令憶梵書所載佛說滅六見法之事,終受感化,求作沙門,並得法眼淨。(二)波斯匿王欲誅伐鴦掘魔,於佛所知其已出家,願以四事供養。(叁)鴦掘魔修阿練若行,終證阿羅漢果;於入舍衛城,發至誠言以救婦人產難;乞食時,忍受眾人之打傷,佛說其已受永劫之罪報。(四)佛為諸比丘說鴦掘魔之本生因緣。(五)佛讚許鴦掘魔為第一聰明捷疾智弟子。

  與竺法護《佛說鴦掘摩經》、法炬《佛說鴦崛髻經》同本;可參閱《雜阿含》第1077經、《別譯雜阿含》第16經、求那跋陀羅《央掘魔羅經》。

  (7)佛為比丘說諸山古今各有異名,唯仙人掘山古今同名,因恆有菩薩、羅漢、辟支佛、諸仙人、佛居止故;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能增益諸功德。

  (8)佛為比丘說六情如狗、狐、獼猴、鱣魚、蚖蛇、飛鳥等六種動物,各有性行,若繫著於一處,則不得四散奔馳;專精,則意不錯亂,魔不能侵,諸善功德得以成就。

  可參閱《雜阿含》第1171經。

  (9)佛述往昔有長者女,見辟支佛起欲心,大事挑逗;辟支佛不為所動,並掏捨眼目以說明六根不牢固,幻偽非真,漏而不淨,悉皆無常,並昇虛空現十八神變。長者女依辟支佛所教,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命終生梵天;故勸修無常想。

  (10)內容記敘(一)佛為波斯匿開示以法治化,能生天上,死後名稱不朽;身在天上,能增天壽、天色、天樂、天豪、天光等六事功德。(二)波斯匿王讚歎佛有六種功德,應受人禮拜。(叁)佛教波斯匿王常當發心向於如來,並敕諸比丘當供養、諷誦、演義波斯匿王之所說。

  經意同《中阿含‧例品‧法莊嚴經》。

  (11)內容有(一)毗舍離城鬼神充斥,害人致死,人民渴望請佛除其苦患,然佛已受阿闍世王之請,於羅閱城夏坐。(二)毗舍離城代表最大長者依佛的授意和方法,取得阿闍世王同意佛往救毗舍離城民。(叁)佛因二千五百寶蓋來遮之事,及應阿難之問,說自己昔日為善化王,嘗以一蓋覆辟支佛神寺之本生事;並勸當求方便,供養諸佛。(四)佛將諸比丘往毗舍離城,鬼神馳走,人民病除,得安隱。(五)輸盧比丘尼降伏六師外道,佛讚許其為能降伏外道第一比丘尼。

  (12)世尊為比丘說染著六情,則流轉生死;思惟不淨,即見道跡。當求方便,滅此六情。

  【七法】有叁品,25經。

  1.等法品:內容敘說成就七法能得樂漏盡;七事水喻;比丘成就七法,則魔波旬不得其便;七識住處;輪王七寶;七清淨道等。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成就知法、知義、知時、自知、知足、知入眾、觀察眾人等七法,能得樂斷漏。義者,如來機趣。時者,止觀語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進止之宜,皆知止足。眾者,剎利、梵志、長者、沙門等語默法則。觀察眾人者,知其根原勝劣。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支謙《佛說七知經》,亦可參閱失譯般泥洹經(大一‧一七六上)。

  (2)佛舉晝度樹之華葉凋落、華實棄地、樹作灰色、樹生羅網、樹生雹節、雹漸開敷、華開而香遍,比喻賢聖弟子之發心出家、出家捨俗、遊初禪、遊二禪、遊叁禪、遊四禪、證果之戒德香。當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晝度樹經》、施護《佛說園生樹經》。

  (3)佛以七種事水者作譬喻,簡別七種不同層次之人:(一)不善法遍身之人,如常沈沒在水底者;(二)退失善法且造惡之人,如已出水還沒者;(叁)有信善根而不進之人,如出水觀看者;(四)證須陀洹之人,如出水而住者;(五)證斯陀含之人,如欲渡水者;(六)證阿那含之人,如欲至彼岸者;(七)證阿羅漢之人,如已到彼岸者。當在閑居靜處、樹下坐禪,勿起懈怠。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經》、失譯《佛說鹹水喻經》。

  (4)世尊為比丘說聖王成就城郭、城門、城池、穀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則不為怨家盜賊所擒獲;比丘成就淨戒、護根、多聞、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別陰界入及十二緣起等七法,則魔波旬不得其便。

  《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經》。

  (5)世尊為比丘說七種神識之住處;故當於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

  (6)均頭比丘病重,佛令其…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