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增一阿含经 解题▪P8

  ..续本文上一页龙王因不起迎波斯匿王,时王念当取杀之,二龙王遂兴瞋恚害王,佛令目连往救之。(三)佛為使四部眾渴仰佛法,故不告而往三十三天為母及诸天说法,并以神力隐形,使眾人不见。(四)阎浮提人渴仰如来,优填王造立栴檀像,波斯匿王造立金像,以解思佛之念,是為有佛像之始。(五)佛从天降,须菩提以观空见佛,优鉢华色比丘尼化轮王迎佛,佛称讚须菩提為最先礼见如来者。(六)佛教五王於池水侧造大神寺,并為记福。

  可参阅《杂阿含》第505经。

  【六法】有二品,22经。

  1.六重品:内容记叙佛说六重法;;咒愿有六大功德;有六法入地狱,有六法得生天,有六法至涅槃等。共10经。

  (1)世尊為比丘说六重法: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法利、同禁戒、同正见;并劝比丘当修身、口、意行,设得利养之具,当念分布,莫起贪想。

  (2)内容有(一)佛与诸比丘於阿耨达泉,龙王未见舍利弗,愿佛敕人延请。(二)目连与舍利弗比试神足。(三)佛说舍利弗神力最大,所入神足三昧之法,目连不能知。(四)诸比丘轻慢目连,佛敕目连现神力。(五)目连至东方奇光如来佛土,在鉢盂缘上行,彼土比丘见其形小而生轻慢,奇光如来敕目连现神足,目连以鉢盂络盛五百比丘至梵天,左脚登须弥山,右脚著梵天上,并说勤修佛法偈,音响遍祇洹精舍。(六)释尊為诸弟子说目连所在及神足。(七)目连将东方世界五百比丘至释尊所,佛為说六界、六入、六识。(八)释尊為诸弟子说目连為神足第一。

  

  可参阅竺法护《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

  (3)内容有(一)六大声闻各说在牛师子园中之快乐法,阿难谓多闻、离越谓闲静处坐禪、阿那律谓天眼、迦叶谓阿练若、目连谓神足、舍利弗谓降伏心。(二)佛咸印讚之,并谓依村落住,时到入村乞食,还止树下修证,有漏心得解脱,是乐於牛师子园中。

  经意同《中阿含‧双品‧牛角娑罗林经》,亦可参阅竺法护《生经‧比丘各言志经》。

  (4)世尊為比丘说咒愿能获六大功德:(一)施主得信根、戒德、闻等三种成就;(二)施物得色、味、香等三种成就;欲成就此六事,当念惠施。

  (5)世尊為比丘说若欲求佛之教示、四事、知足、多知识、四禪、四神足、八解脱、天耳、他心通、无量神足、宿命、天眼、漏尽,皆当念戒德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具足,為世福田所不及。

  (6)有一比丘诽谤舍利弗,舍利弗於大眾中辩明,佛令秽行比丘向舍利弗悔过,舍利弗听受其懺悔,并為说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

  经意同《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师子吼经》。

  (7)佛為比丘说观六入因缘生灭,皆為空寂,此名第一最空之法;当於闲居之处,坐禪思惟,修行其法。

  可参阅《杂阿含》第335经、《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61经。

  (8)佛為生漏梵志说剎利、婆罗门、国王、盗贼、女人等,乃至比丘,所求、行业、所著、所究竟,各各不同;比丘所求為涅槃。

  经意同《中阿含‧梵志品‧何欲经》。

  (9)佛為梵志说若戒律具足、六根不染六尘,為清净梵行;若因女人而起淫、怒、痴,為漏行不具足。生漏遂自归三宝,不復杀生。

  (10)记叙萨遮尼揵子与佛论议无常之理,终於归依三宝,不復杀生,并供养佛及比丘僧;又因听佛说法而得法眼净,命终生三十三天,当来见弥勒佛已,能尽苦际。

  可参阅《杂阿含》第110经。

  2.力品:内容记叙六凡常之力;佛陀於六法无有厌足;六内情如六种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波斯匿王讚嘆佛陀有六种功德等。共12经。

  (1)世尊為比丘说六凡常之力:小儿啼、女人瞋恚、沙门婆罗门忍、国王憍慠、阿罗汉专精、佛大慈悲。当修大慈悲力。

  可参阅《杂阿含》第692-693经。

  (2)世尊為比丘说当思惟、广布无常想;不修无常想者,命终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修无常想者,命终生天上、人间、涅槃三善处。

  (3)佛為梵志说外六尘、内六入之法;梵志即得法眼净。

  经意同《杂阿含》第101经、《别译杂阿含》第267经。

  (4)佛昔日為菩萨未成道时,思惟十二因缘之生灭,只知「识」為原首,令人致生、老、病、死,但不能如实了知生、老、病、死之原本,因从古昔诸佛学道,即知生、老、病、死之原本,了知四諦、十二因缘之生灭法则,而与眾说法;犹如有人在山林中,发现古人行道及无人之美好国邑,还归稟王,王令人民移居古城,快乐无比。六入灭则生、老、病、死灭,当求方便,灭於六入。

  经意同《杂阿含》第287经、支谦《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缘起圣道经》、法贤《佛说旧城喻经》。

  (5)佛訶阿那律睡眠,阿那律精进不眠,虽致肉眼失明,却因此而修得天眼。后阿那律将补衣,祈愿阿罗汉、欲求福者代為贯针。佛亲為阿那律贯针,而说於六法无有厌足:一施,二教戒,三忍,四法说义说,五将护眾生,六求无上道;并嘱比丘当求方便,修此六法。

  (6)内容有(一)掘魔杀人取指為鬘,佛往降伏之,令忆梵书所载佛说灭六见法之事,终受感化,求作沙门,并得法眼净。(二)波斯匿王欲诛伐鸯掘魔,於佛所知其已出家,愿以四事供养。(三)鸯掘魔修阿练若行,终证阿罗汉果;於入舍卫城,发至诚言以救妇人產难;乞食时,忍受眾人之打伤,佛说其已受永劫之罪报。(四)佛為诸比丘说鸯掘魔之本生因缘。(五)佛讚许鸯掘魔為第一聪明捷疾智弟子。

  与竺法护《佛说鸯掘摩经》、法炬《佛说鸯崛髻经》同本;可参阅《杂阿含》第1077经、《别译杂阿含》第16经、求那跋陀罗《央掘魔罗经》。

  (7)佛為比丘说诸山古今各有异名,唯仙人掘山古今同名,因恆有菩萨、罗汉、辟支佛、诸仙人、佛居止故;当亲近此山,承事恭敬,能增益诸功德。

  (8)佛為比丘说六情如狗、狐、獼猴、鱣鱼、蚖蛇、飞鸟等六种动物,各有性行,若繫著於一处,则不得四散奔驰;专精,则意不错乱,魔不能侵,诸善功德得以成就。

  可参阅《杂阿含》第1171经。

  (9)佛述往昔有长者女,见辟支佛起欲心,大事挑逗;辟支佛不為所动,并掏捨眼目以说明六根不牢固,幻偽非真,漏而不净,悉皆无常,并昇虚空现十八神变。长者女依辟支佛所教,思惟六情无主,得四等心,命终生梵天;故劝修无常想。

  (10)内容记叙(一)佛為波斯匿开示以法治化,能生天上,死后名称不朽;身在天上,能增天寿、天色、天乐、天豪、天光等六事功德。(二)波斯匿王讚叹佛有六种功德,应受人礼拜。(三)佛教波斯匿王常当发心向於如来,并敕诸比丘当供养、讽诵、演义波斯匿王之所说。

  经意同《中阿含‧例品‧法庄严经》。

  (11)内容有(一)毗舍离城鬼神充斥,害人致死,人民渴望请佛除其苦患,然佛已受阿闍世王之请,於罗阅城夏坐。(二)毗舍离城代表最大长者依佛的授意和方法,取得阿闍世王同意佛往救毗舍离城民。(三)佛因二千五百宝盖来遮之事,及应阿难之问,说自己昔日為善化王,尝以一盖覆辟支佛神寺之本生事;并劝当求方便,供养诸佛。(四)佛将诸比丘往毗舍离城,鬼神驰走,人民病除,得安隐。(五)输卢比丘尼降伏六师外道,佛讚许其為能降伏外道第一比丘尼。

  (12)世尊為比丘说染著六情,则流转生死;思惟不净,即见道跡。当求方便,灭此六情。

  【七法】有三品,25经。

  1.等法品:内容叙说成就七法能得乐漏尽;七事水喻;比丘成就七法,则魔波旬不得其便;七识住处;轮王七宝;七清净道等。共10经。

  (1)世尊為比丘说成就知法、知义、知时、自知、知足、知入眾、观察眾人等七法,能得乐断漏。义者,如来机趣。时者,止观语默等。自者,善能修己。足者,行住进止之宜,皆知止足。眾者,剎利、梵志、长者、沙门等语默法则。观察眾人者,知其根原胜劣。

  经意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支谦《佛说七知经》,亦可参阅失译般泥洹经(大一‧一七六上)。

  (2)佛举昼度树之华叶凋落、华实弃地、树作灰色、树生罗网、树生雹节、雹渐开敷、华开而香遍,比喻贤圣弟子之发心出家、出家捨俗、游初禪、游二禪、游三禪、游四禪、证果之戒德香。当求方便,成就戒德之香。

  经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昼度树经》、施护《佛说园生树经》。

  (3)佛以七种事水者作譬喻,简别七种不同层次之人:(一)不善法遍身之人,如常沉没在水底者;(二)退失善法且造恶之人,如已出水还没者;(三)有信善根而不进之人,如出水观看者;(四)证须陀洹之人,如出水而住者;(五)证斯陀含之人,如欲渡水者;(六)证阿那含之人,如欲至彼岸者;(七)证阿罗汉之人,如已到彼岸者。当在闲居静处、树下坐禪,勿起懈怠。

  经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经》、失译《佛说咸水喻经》。

  (4)世尊為比丘说圣王成就城郭、城门、城池、穀米、薪草、兵器、知人等七法,则不為怨家盗贼所擒获;比丘成就净戒、护根、多闻、方便、四增上心、四神足、分别阴界入及十二缘起等七法,则魔波旬不得其便。

  《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经》。

  (5)世尊為比丘说七种神识之住处;故当於闲居树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

  (6)均头比丘病重,佛令其…

《增一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