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增一阿含經 解題▪P9

  ..續本文上一頁說七覺意而病除;故當求方便,修七覺意。

  (7)世尊為比丘說轉輪聖王出世,便有七寶應現;如來出世,便有七覺意寶應現。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

  可參閱《中阿含‧王相應品‧七寶經》、《雜阿含》第721-722經、施護《佛說輪王七寶經》。

  (8)內容有(一)佛廣演轉輪聖王之七寶、四神足及命終生天等事。(二)有比丘貪慕輪王果報,佛誡其:輪王猶不免墮叁惡趣,如來七覺意寶勝輪王七寶,當修梵行,盡於苦際,比丘遂得證果。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轉輪聖王品》、施護《佛說輪王七寶經》。

  (9)天人告訴童真迦葉:舍有夜煙晝火、婆羅門、智者、鑿山、刀、負物、山、蝦蟆、肉聚、枷、二道、樹枝、龍等喻。佛為迦葉解此義,迦葉遂悟證阿羅漢果。

  可參閱《雜阿含》第1079經、《別譯雜阿含》第18經、施護《佛說蟻喻經》。

  (10)諸比丘歎譽滿願子之德,佛給予讚可,舍利弗遂往問滿願子七清淨道,滿願子以七車為喻解說之。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七車經》。

  2.七日品:內容敘述敗劫時,有七日出,世界壞滅;比丘七不退轉法;以七覺意對治七使;佛陀為均頭說七事得增益功德。共10經。

  (1)世尊為比丘說敗劫時,七日出,世界壞滅,一切諸行皆歸無常;成劫時,世界生成,光音天眾來此世界,部份天眾因貪食,淪落人間定居,衍生子息,爾後漸有四姓、五種穀子,便有生、老、病、死,致今日有五盛陰身,不得盡苦際。當樂閑居靜處,當念坐禪,勿起懈怠。

  可參閱《中阿含‧七法品‧七日經》、法賢《佛說薩鉢多酥哩踰捺野經》、《長阿含‧小緣經》。

  (2)內容為(一)阿闍世王欲征伐拔祇國,遣婆利迦請示佛陀。(二)佛為說拔祇人修七不衰退法,非外寇所能侵,阿闍世王因是作罷。(叁)佛說比丘七不退轉法。

  可參閱《中阿含‧梵志品‧經雨勢經》、《長阿含‧遊行經》、白法祖《佛般泥洹經》、失譯《般泥洹經》、法顯《大般涅槃經》、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3)世尊為比丘說貪欲、瞋恚、憍慢、癡、疑、見、欲世間等七使,使人流轉生死,不得解脫,當以念、法、精進、喜、猗、定、護等七覺意對治之。

  (4)世尊為比丘說修行慈、悲、喜、護、空、無想、無願等七種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於現法中得獲果報;故當勤加勇猛修此七法。

  (5)佛為阿難說毗羅先長者於七日後將命終,墮入地獄。阿難度令出家一日,勤修十念,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佛為記說毗羅先當七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當求方便,修行十念。

  (6)世尊為比丘說緣見、恭敬、親近、遠離、娛樂、威儀、思惟等七法能淨諸有漏法;具足一切威儀,能斷結、去愛,度於四流,越於苦際。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安世高《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7)佛為均頭說起僧伽藍、施牀座、施食、施雨衣、施藥、作井、近道作舍等七事得增益功德,其福不可稱量;當求方便,成辦此七種功德。

  經意同《中阿含‧七法品‧世間福經》。

  (8)佛敕比丘修行、思惟死想,當如婆迦利厭患此身惡露不淨,念出入息往還之數,並於其中思惟七覺意;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9)波斯匿王誤以尼揵子、裸形人、黑梵志、裸形婆羅門等之裸形、極端苦行為阿羅漢行,佛為說七裸形梵志等非是梵行人。

  經意同《中阿含‧梵志品‧阿攝[和/心]經》。

  (10)迦栴延為諸比丘廣演「佛之所論非天、世人所能及,非著世、非住世」之深義;佛讚許迦栴延聰明辯才,能廣演如來說法之妙義。

  經意同《中阿含‧林品‧蜜丸喻經》。

  3.莫畏品:內容敘說佛陀教比丘觀七處之善,觀察四念處法,是為上人;當行八種道及七種法等。共5經。

  (1)摩呵男請問斷叁結使,成須陀洹,名不退轉,然見暴牛等,尚生恐懼,命終是否墮落?佛為說賢聖弟子諸苦永盡,永無復有,雖尚有餘存,如一滴水耳;須陀洹至遲七返生死,即得盡苦際,若勇猛精進,便轉進為家家。

  經意同《雜阿含》第930經、《別譯雜阿含》第155經。

  (2)有一婆羅門在七日中,親族死亡二十七人,憂愁苦惱不已,那伽波羅為其說法,並示觀無常之法;婆羅門遂發心出家學道,精進修持,證阿羅漢果。

  (3)佛教示比丘當觀慈、悲、喜、護、空、無相、無願七處善及觀察四念處法。

  經意同《雜阿含》第42經、失譯《雜阿含經‧佛說七處叁觀經》、安世高《佛說七處叁觀經》。

  (4)舍利弗為北遊比丘說當修行八種道及七種法,便得阿那含、若阿羅漢二果。

  可參閱《雜阿含》第108經。

  (5)佛讚許迦葉雖年已朽邁,猶不捨頭陀行,為世間人民作良友福田;亦讚歎阿難勝於過去諸佛之侍者,能於如來未發語便知悉;並以此因緣,將法寶授付迦葉、阿難二人,令無有缺減。

  經意同《雜阿含》第1141經、《別譯雜阿含》第116經。

  【八法】有二品,20經。

  1.八難品:內容敘說當求方便,,遠離八難;墮八大地獄的因果;八未曾有法;八大人念;行八邪與八正的果報。共10經。

  (1)佛告訴諸比丘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根缺、邪見、無佛世等八難,使人不聞佛法,不得修行;故當求方便,遠離八難之處,莫願其中。

  經意同《中阿含‧大品‧八難經》。

  (2)世尊為諸比丘說八大地獄及所附小地獄之因果,墮入其中者,受苦無量,不可稱計,罪畢乃得出離;故應修八正道以遠離之。

  可參閱《長阿含‧世記經‧地獄品》。

  (3)內容有(一)佛告別毗舍離,以四法印作最後之遺教,勸諸人民勿懷憂愁,並留下鉢,令毗舍離人供養之。(二)佛往拘屍那竭,以父母力起大石,降伏五百力士,並為說如來之神力、智慧遠勝目犍連、舍利弗百千萬倍。(叁)荼羅繫頭比丘尼依佛言教證叁達智,佛聽許其先取滅度,並記為智慧捷疾第一比丘尼。(四)佛在雙樹間,將入涅槃,阿難悲泣,佛開示轉輪聖王與阿難所各具有之四未曾有法。(五)佛說待女人之法。(六)佛開示罰車那比丘之法。(七)度拘屍那竭五百摩羅為最後之在家弟子,須拔為出家弟子。(八)佛說最末之教誡,並囑付弟子,大稱尊,小稱賢,相視如兄弟等。

  與竺法護《佛說力士移山經》、竺法護《佛說四未曾有法經》同本,亦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

  (4)阿須倫告訴佛,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使諸阿須倫樂在其中。佛開示阿須倫,如來法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使諸比丘樂在其中;阿須倫聽佛開演教法後,向佛懺悔所造之不善業。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阿修羅經》。

  (5)釋尊為比丘說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一)大風、火、水、地起變動。(二)菩薩從兜率天降入母胎。(叁)菩薩出母胎。(四)菩薩出家學道成正覺。(五)如來取滅度。(六)神足比丘變現神通。(七)諸天由宿福得作帝釋、梵天王。(八)眾生福盡,國王不樂本邦,各相攻伐。

  經意同《中阿含‧未曾有法品‧地動經》、《長阿含‧遊行經》。

  (6) 阿那律思惟八大人念義,並往問世尊。佛為阿那律開示戒勝於聞,少欲、知足、閑居、持戒、叁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中,精進最上、最勝,無有能比者;四部眾當修習此八大人念。

  經意同《中阿含‧長壽王品‧八念經》、支曜《佛說阿那律八念經》。

  (7)釋尊為比丘說少欲、知足、閒居、持戒、叁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之成就,勝於剎利、婆羅門、長者、沙門、四天王、叁十叁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眾;故當修行此八法。

  (8)阿那邠邸長者於四城門、大市、家中及佛、比丘僧八處平等惠施,佛讚歎之,並為說施予賢聖之眾,能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勸當以喜悅心,供養聖眾。

  (9)世尊為比丘說須以隨時、鮮潔、自手、無憍恣心,不望回報、求解脫、求施良田、為眾生而不為己等八事行財物惠施,所獲福報無量,漸至滅度。

  (10)世尊為比丘說說八邪道為趣泥犁之路;八正道為向涅槃之道。

  2. 馬血天子問八政品:內容敘說佛陀為馬血天子說示叁世諸佛皆以正見等賢聖八品,得盡生死邊際;佛陀為優波離說修持八關齋戒及發願功德;習八邪道,墮入惡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隨世迴轉等。共10經。

  (1)佛為馬血天子說叁世諸佛皆以賢聖八品道得盡世界之邊際,馬血天子聞此,即於座上得法眼淨。

  可參閱《雜阿含》第1307經、《別譯雜阿含》第306經。

  (2)佛為優波離說修持八關齋戒及發願功德,並舉示自己昔日在寶藏如來及燈光如來之時,發願成佛而蒙授記之本生事,說明發願功德不可稱記,能至甘露滅盡處。

  (3)佛因見水漂木,為諸比丘說漂木若不逢八事,便將漸入海,以喻行人之修道,若無八事,便將至涅槃。牧牛難陀聞此喻,發心出家。

  經意同《雜阿含》第1174經。

  (4)阿闍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供養提婆達兜,比丘聞此,稟告佛陀,佛為…

《增一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