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弟子中大爱道瞿曇弥比丘尼、识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机梨舍瞿曇弥比丘尼、奢拘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头兰闍那比丘尼、波罗遮那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最胜比丘尼等各专长一法。
(2)说弟子中扙陀迦毘离比丘尼、醯摩闍比丘尼、输那比丘尼、曇摩提那比丘尼、优多罗比丘尼、光明比丘尼、禪头比丘尼、檀多比丘尼、天与比丘尼、瞿卑比丘尼等各专长一法。
(3)说弟子中无畏比丘尼、毘舍佉比丘尼、拔陀婆罗比丘尼、摩怒呵利比丘尼、陀摩比丘尼、须陀摩比丘尼、[王*劦]须那比丘尼、奢陀比丘尼、优迦罗比丘尼、离那比丘尼、阿奴波摩比丘尼等各专长一法。
(4)说弟子中优迦摩比丘尼、清明比丘尼、素摩比丘尼、摩陀利比丘尼、迦罗伽比丘尼、提婆修比丘尼、日光比丘尼、末那婆比丘尼、毘摩达比丘尼、普照比丘尼等各专长一法。
(5)说弟子中曇摩提比丘尼、须夜摩比丘尼、因陀闍比丘、龙比丘尼、拘那罗比丘尼、婆须比丘尼、降提比丘尼、遮波罗比丘尼、守迦比丘尼、拔陀军陀罗拘夷国比丘尼等各专长一法。
5.清信士品:记说以三果商客為首的四十位在家弟子中,诸德行第一的优婆塞。共4经。
(1)说弟子中三果商客、质多长者、犍提阿蓝、掘多长者、优波掘长者、呵侈阿罗婆、勇健长者、闍利长者、须达长者、泯兔长者等优婆塞的功德。
(2)说弟子中生漏婆罗门、梵摩俞、御马摩纳、喜闻笒婆罗门、毘裘婆罗门、优婆离长者、殊提长者、优迦毘舍离、最上无畏优婆塞、头摩大将领毘舍离等优婆塞的功德。
(3)说弟子中毘沙王、光明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优填王、月光王子、造祇洹王子、师子王子、无畏王子、鸡头王子等优婆塞的功德。
(4)说弟子中不尼长者、摩訶纳释种、拔陀释种、毘闍先优婆塞、师子大将、毘舍御优婆塞、难提婆罗优婆塞、优多罗优婆塞、天摩优婆塞、拘夷那摩罗等优婆塞的功德。
6.清信士女品:记说以难陀难陀婆罗為首的三十位在家弟子中,诸德行第一的优婆夷。共3经。
(1)说弟子中难陀难陀婆罗优婆斯、久寿多罗优婆斯、须毘耶女优婆斯、毘浮优婆斯、鸯竭闍优婆斯、跋陀娑罗须焰摩优婆斯、婆修陀优婆斯、无优优婆斯、婆罗陀优婆斯、须头优婆斯等优婆斯的功德。
(2)说弟子中摩利夫人、须赖婆夫人、捨弥夫人、月光夫人、雷电夫人、摩訶光优婆斯、毘提优婆斯、拔提优婆斯、难陀母优婆斯、照曜优婆斯等优婆斯的功德。
(3)说弟子中无优优婆斯、毘讎先优婆斯、优那陀优婆斯、无垢优婆斯、尸利夫人优婆斯、鸯竭摩优婆斯、雷焰优婆斯、最胜优婆斯、泥罗优婆斯、脩摩迦提须达女优婆斯、蓝优婆斯等优婆斯的功德。
7.阿须伦品:记叙如来出世有饶益眾生、安稳眾生、无明大暗灭除、三恶道减少等大利益。共10经。
(1)世尊说明阿须伦虽形大而甚可畏,能令日月王恐惧,但因日月日月威德有大神力,所以阿须伦不能触恼日月王;以此比喻波旬虽化极妙奇异六情,欲迷乱诸比丘,但不能如意。因比丘要当专意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能消化,并不起染著。
(2)说如来出世,多饶益人,安隐眾生,愍世羣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
(3)说如来出世,诸道法便出现於世。
(4)说如来出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於世。
(5)说如来出世,无明大冥便自消灭。
(6)说如来出世,便有三十七道品出现於世。
(7)敍说如来没尽於世,则天、人普失廕覆,三十七道品亦復灭尽。
(8)敍说如来出世,则天、人便蒙光泽,有信心於戒、闻、施、智慧,如满月普照一切。
(9)敍说如来出世,则天、人炽盛,三恶道眾生便自减少。
(10)敍说如来出世,则天、人无与等者,是信、戒、闻、施、智慧,皆悉具足。
8.一子品:叙说唯有一子一女的父母,恆念其子女成就大德行。若在家,如上首第一优婆塞、优婆夷;若出家,则如上座第一比丘、比丘尼。又说当发净意,降伏恶心,勿生秽行,令趣善道等。共10经。
(1)世尊為比丘说犹如篤信的优婆斯教独生子成人,若在家当如质多长者、象童子,若出家当如舍利弗、目犍连,所以比丘应当善念专心,求於果证,莫生染著。
(2)世尊為比丘说犹如篤信的优婆斯教独生女成人,若在家当如拘讎多罗、难陀母,若出家当如讖摩、优鉢花色,所以比丘应当善念专心,求於果证,莫生染著。
(3)世尊為比丘说不见一法疾於心者,犹如獼猴捨一取一,故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
(4)同第3经,文略缩减。
(5)世尊為比丘说由於恶心,屈伸臂顷堕泥黎中,所以应当降伏心,勿生秽行。
(6)世尊為比丘说生善妙心,便得生天上,故当发净意,勿生秽行。
(7)世尊為比丘说不见一法如女色眩惑於人,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迴转五道,动歷劫数,故当除诸色,莫起想著。
(8)文同第七经,偈不同。
(9)世尊為比丘说若作乱想,五盖便起,已起增多,故莫作乱想,常当专意。
(10)世尊劝比丘常当专意观不净想,则五盖不生,已生使灭。
9.护心品:叙说当学无放逸行,当守护心;不恼不害一切眾生,平等心行施,為福莫厌,一心念佛等。共10经。
(1)世尊劝比丘当学无放逸行,常守护心,恆自谨慎,则三漏不生,已生使灭。
(2)世尊劝比丘当於诸善法无放逸行。无放逸行即不触嬈、不害、不恼一切眾生;善法指八正道。
(3)世尊為比丘说观檀越之布施,能成就戒、闻、三昧、智慧,因此莫忘恩惠,当有慈心於檀越,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使檀越功不唐捐。最后以偈说檀越布施的果报。
(4)世尊為比丘说檀越当承事供养精进持戒之诸贤圣人,所以比丘当除弃五盛阴病,求入无畏泥洹城中。最后又说阿那邠持广作惠施之事,并讚嘆弟子中第一优婆塞好喜布施,即须达长者。
(5)佛劝阿那邠持长者当平等意而广惠施。
(6)世尊為诸比丘说佛陀审知眾生根源所趣及布施之果报,然眾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恆有慳嫉之心,缠裹心意;若能平等惠施,必获其福祐。
(7)世尊為诸比丘说為福莫厌,当畏无福。造福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无福是苦之本原,不可称记。造福者恆求圣贤之道,尽除苦,后无有忧。
(8)世尊為诸比丘说為福莫倦,因功德福业能降伏魔怨而成佛道。
(9)世尊為诸比丘说心无篤信,不坏败恶趣;心行篤信,得趣善处,所以恆专一心念,得至泥洹。
(10)世尊為诸比丘说如来出世,眾生类便增寿、顏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故当专精一心念佛。
10.不还品第:叙述降伏贪瞋痴等恶心,证阿那含果等。共10经。
(1)世尊為诸比丘说灭贪欲一法,成阿那含。
(2)世尊為诸比丘说灭瞋恚一法,成阿那含。
(3)世尊為诸比丘说灭愚痴一法,成阿那含。
(4)世尊為诸比丘说灭慳贪一法,成阿那含。
(5)世尊為诸比丘说恶心不降伏,受诸苦报,所以应当分别心,思惟心,善念诸善本。
(6)世尊為诸比丘说降伏恶心,受诸善报,所以应当当分别心,思惟心,善念诸善本。
(7)世尊為诸比丘说繫念财物,心生染著,甚难捨,便於大眾中作妄语,令人堕三恶道中,故染著财物之心,已生者当捨,未生者令勿生。
(8)经意同上经。
(9)世尊為诸比丘说提婆达兜愚痴,贪著利养,作五逆罪,经累劫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堕深厠中,无一净处,或有人欲援拔之,以秽故,又捨之而去。
(10)有一比丘怀疑佛记调达之罪,问於阿难,阿难请佛开示。佛又為该比丘再说提婆达因利养入泥犁之事。
11.一入道品第:叙说依一入道,得证涅槃,故当修慈忍,当供养如来。又说瞻视病者得大果报及修头陀行,不应贪著利养等。共10经。
(1)世尊為诸比丘说依一入道,则可灭五盖,思惟四意止,修八正道,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得智慧,证涅槃。一入者,专一心;道者,八正道。。
(2)世尊劝比丘於身口意当修慈忍。
(3)世尊為诸比丘说如来為无与等者,為第一福田,可事可敬,比丘当常供养如来。
(4)世尊為诸比丘说瞻视病者,即瞻视如来,将得大果报、大功德。
(5)世尊向诸比丘讚嘆阿练若行、持三衣头陀行等,并劝比丘学大迦叶。
(6)大迦叶年老,佛劝其捨头陀行,迦叶不从,佛讚嘆大迦叶及头陀行,认為头陀行在世,佛法亦当久住於世,并增益天道,减少恶道。
(7)世尊為诸比丘说利养甚重,令人不得无上真正之道,提婆达兜日受婆罗留支供养五百釜食,起五逆罪,命终堕地狱,即是例证,故比丘不可贪著利养。
(8) 提婆达兜犯五逆罪,却在大眾中挑拨无因果,诸比丘告诉佛。世尊在為比丘说善恶终归有报,提婆达兜愚痴不知,故说无有善恶报;病劝比丘当远离诸恶,為福莫倦。
(9)世尊為诸比丘说利养深重之害,并劝勿生利养心,已生令除。
(10)世尊以师利罗為例,為比丘说利养深重,坏清净行,所以利养心未生当令不生,已生当令断。
12.利养品:叙说利养的祸害以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共7经。
(1)世尊為诸比丘说修罗陀比丘本修头陀行,后因受蒲呼国王供养,心生染著,渐捨阿练若行,為白衣屠牛杀生,身坏命终,堕大地狱。因此知利养甚重,使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2)世尊為诸比丘说佛灭味欲一法,得证神通果。
(3)摩利夫人藉城内一长者丧子事件為波斯匿王解说恩爱别离、怨憎会苦,皆是愁忧,无有欢…
《增一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