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 解題▪P7

  ..續本文上一頁為智者,反之則為癡者。

  經意同法賢《佛說四品法門經》。

  (十五)雙品︰本品以兩篇「馬邑經」、兩篇「牛角娑羅林經」、兩篇大、小「空經」等兩兩相同之經,故以雙品立名。是佛陀教誡弟子,自稱沙門者應學如沙門法及如梵志法。收有10經(品上五經)。

  (1)馬邑經上

  佛說沙門既自稱沙門,自當學如沙門法、如梵志法,故為說沙門梵志法。謂可自身行清淨,依次上學以求口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成就之後,更進而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遠離,除去五蓋,成就四禪,乃至解脫。

  經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8經。

  (2)馬邑經下

  佛說沙門當學沙門道跡,就是說若不止息貪、恚、瞋、不語、結、慳、嫉、諛諂、無慚、無愧、惡欲、邪見等,縱使如法持僧伽梨衣,或無衣乃至持水苦行者,皆不稱為沙門。反之,若息滅貪乃至邪見者為沙門道跡,斷五蓋,修四無量心以至解脫,雖以四姓之族姓子出家,只要修行沙門道跡,皆是沙門。

  (3)牛角娑羅林經上

  佛遊跋耆瘦,在牛角娑羅林,舍梨子與阿難等,各說起發此林之法。佛皆讚之,並說不解結跏趺坐乃至漏盡,是為起發此林。

  經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3經、竺法護譯《生經‧比丘各言志經》。

  (4)牛角娑羅林經下

  敍說阿那律、難提、金毘羅叁人住於牛角娑羅林中,佛往問之,各言安隱,並說人上之法,佛讚許之。長鬼天等展轉讚歎,聲徹梵天。

  (5)求解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當以眼知色、耳聞聲二事求解於如來,正知如來法。

  第五一日誦,名後誦,有叁品半,35經。

  (十五)雙品︰佛為弟子說若如法修習則得滅憂苦懊惱,而一切行中正見最在其前,能解於內空、外空則正知成就。(品下五經)。

  (6)說智經

  佛為諸比丘說與梵行已立者之問答法。若有自稱已得漏盡者,當受說奉行,並如是問:如來說(一)五盛陰、(二)四食(摶食、更樂、意念、識)、(叁)四說(見見、聞聞、識識、知知)、(四)內六處、(五)六界、(六)內識外相諸一切我、我所、慢使斷知之法,雲何知、雲何見?若是梵行已立之漏盡比丘,應如是答:(一)五盛陰是無常變易之法,若離而不可染著,則得知無所取、漏盡心解脫。一一回答至(六)故發心出家,修禁戒,斷十惡業,乃至斷五蓋、心穢、穢羸,得漏盡,並詳述之。

  (7)阿夷那經

  世尊因異學阿夷那而為諸比丘略說知法、非法、義、非義,令後學如法如義。諸比丘往請阿難廣釋,阿難謂邪見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惡法為非義;正見等為法,所生善法為義。

  (8)聖道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者,謂聖正定。因正定乃由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支助法習成,並舉出各支一一解說,明所以以正見先行之因。若學正見至學正定,則為學者成就八支。若無學正見至無學正定、正智、正解脫,是謂漏盡阿羅漢成就十支。又說依十邪支及因此而來之不善之法,共有二十不善品。依十正支及因此而來之善法,共二十善法。總計為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若不正知而邪解,則受十詰責。

  (9)小空經

  佛為阿難說比丘若欲多行空者,(一)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二)莫念人想,莫念無事想,當數念一地想(不念地之高下,但見地平正如掌)。(叁)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四)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五)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六)當數念一無想心定。依次莫念而空,至捨無想心定,以現法解脫儘存肉身。所謂行真實、空、不顛倒,漏盡得無為心解脫者,為叁世諸佛如來勝跡。

  (10)大空經

  因眾比丘集於加羅差摩精舍,佛為阿難等說遠離法,並說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不移動法。又說正知法,讚不放逸法,且分別煩師、煩弟子、煩梵行法。後復誡弟子不恭敬順行者,為於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為於師行慈事。

  (十六)大品︰稱為「後大品」,有別於第叁誦之大品,本品各經著重於僧伽之和合滅諍,讚歎一坐食法,及佛為弟子說修習慈悲喜捨等行不放逸,明十二因緣生滅法;收有10經。

  (1)迦樓烏陀夷經

  敍說烏陀夷感念世尊恩深,讚斷過中食,佛為印可,並深訶以為小事而不順此戒者,猶如癡蠅。

  (2)牟梨破群那經

  世尊教誡牟犁破群那比丘事。牟犁破群那比丘常與比丘尼共集會,若有人向牟犁破群那比丘道說比丘尼者,即起瞋恚憎嫉乃至鬥諍;若有人向比丘尼提起也是如此。佛聞知乃訶破群那,教說出家當學事:(一)學一坐食,(二)學善語恭順,(叁)學五言道,成就四無量心。(五)受捶打、石擲、刀害,亦得學忍辱堪耐,不惡語言。

  經意同《增一阿含經‧禮叁寶品》第8經。

  (3)跋陀和利經

  陀和利比丘自言不堪任一坐食,而不奉行佛說一坐食之教,單獨離眾,藏一夏不見世尊。夏坐訖,過叁月後乃詣佛悔過。佛曾面責之,終接受其悔,並為解說具戒則得四增上心、叁明達。跋陀和利又問:何因何緣諸比丘等同犯於界,或有苦治,或不苦治?佛為說四種比丘,並說往昔設少戒而比丘遵奉之,今設多戒而比丘多不奉行的原因。

  經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7經。

  (4)阿濕具經

  佛設日一食戒,阿濕具與弗那婆修二比丘不遵佛戒,過中亦食,耽於安隱快樂。佛知後,呼而責之,為說樂覺、苦覺、修不修義,及說修行不放逸義。

  (5)周那經

  周那告訴阿難尼揵諍事,阿難告訴佛,佛為說六諍本、七滅法及六慰勞法。

  別譯本有施護《佛說息諍因緣經》。

  (6)優婆離經

  佛與優婆離問答七滅諍法等如法不如法事。第叁頌大品亦有與此經同名,內容不同。

  可參閱《四分律》卷四十四。

  (7)調禦地經

  沙彌阿夷那和提應王子耆婆先那之請而說比丘於正法、律中,行不放逸精勤,實可得一心。王子以為說無是處,不辭而去。沙彌告佛此事,佛謂其為欲所縛,不見其義,而以山下不見園林喻譬喻之。並以調野象喻來比喻如來之以四念處調禦眾生,乃至得四禪,堪忍一切苦痛。

  (8)癡慧地經

  敍說愚癡法與智慧法。愚癡法有惡思、惡說、惡作叁種,在現世受惡名、治罰、惡死叁種憂苦,後世則有地獄、畜生之惡報;並以盲龜浮木比喻受生為人之難。智慧法有善思、善說、善作叁種,在現世受善名、無罪、善死叁樂,後世則生於天上善處受樂,猶如轉輪王成就七寶、四如意足,受極喜樂。

  別譯本有竺曇無蘭《佛說泥犁經》。

  (9)阿梨吒經

  阿梨吒比丘起「行欲者無障礙」的邪見,而自稱是世尊所說,諸比丘訶之,並說世尊言:欲如骨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等,謂欲有障礙也。世尊又以蛇喻法、筏喻法,諭其當捨顛倒之見,更依次解說(一)六見處,(二)因內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內無恐怖、因外無恐怖,(叁)於六見處斷神見。

  部分經意同《增一阿含‧馬血天子品》第5經。

  (10)嗏帝經

  嗏帝比丘起「識」輪迴往生不更異之邪見,世尊教以:(一)緣六根六境生識之緣起法。(二)以栰為喻,諭其雖是如來真說,若是執著則非。(叁)四食之緣起及滅,以明所謂十二因緣法,以此為正見。

  (十七)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經」為品名,輯錄佛陀為弟子、外道等說法的經等。晡利多經佛為晡利多居士說離殺、盜、邪淫等八支斷俗事,「持齋經」為居士婦說應持八支齋,餘經並與異學論究最上、最妙、最勝之法,以及「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等佛弟子之間對法義之討論與論究;收有10經。

  (1)持齋經

  佛為毘舍佉說放牛兒齋、尼揵齋、聖八支齋叁種齋法,而以八支齋為最勝解脫之道。並謂當更修五念:(一)念佛,如沐首。(二)念法,如沐身。(叁)念僧,如浣衣。(四)念戒,如磨鏡。(五)念天,如煉金。

  別譯本有支謙《佛說齋經》、沮渠京聲《佛說八關齋經》,與失譯《優陂夷墮舍佉經》同本,但五念法稍異。

  (2)脯利多經

  世尊為晡利多居士說八支斷俗事,謂離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貪著、害恚、憎嫉惱、增上慢。並說欲如骨鎖、肉臠、火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若作此觀則得解脫。晡利多居士聞此諸法,得住果證,並自歸依成優婆塞。

  (3)羅摩經

  佛為比丘說聖求、非聖求之法,並自述自二十九歲出家至成道後度五比丘事。

  可參閱玄奘《本事經》卷四。

  (4)五下分結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欲、恚、身見、戒禁取見、疑)纏心,如不知捨如真則五結轉盛。故舉果實乃至等譬喻示人當依此道此跡斷絕五下分結。又說得四禪,住四無色定,更昇進而終至得解脫。

  (5)心穢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須拔除心中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等五穢,並須解心中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昇進縛等五縛。次說應修四如意足及堪任等五法。

  經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經。

  (6)箭毛經上

  箭毛異學說瞿曇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謂粗衣、粗食、少食、粗臥具、燕坐。佛則為說不因此五法,而是以無上戒、無上慈、無上知見、說四諦、宿命智通作證或漏盡智通作證五法令諸弟子恭敬不離。

  (7)箭毛經下

  世尊為箭毛異學說天眼、宿命通事,箭毛則述邪師所說上色,佛輾 轉以螢火、星、月、日、天光等駁破之,並為說四禪道跡。

  (8)鞞摩那修經

  佛訶責異學鞞摩那修,言其不自知最勝色而自樂於五欲功德,不發最上最勝之願求,故佛誡其非。異學則憎佛、謗佛不知世之前際後際,而記說得究竟智,佛言已知,置世前際,置世後際,設不憶一生,若有弟子質直老實從佛教化如是行者,必可得知正法。說此法時,異學遂生法眼,從佛出家學道。

  別譯本有求那跋陀羅《佛說鞞摩肅經》。

  (9)法樂比丘尼經

  毘舍佉優婆夷往請教法樂比丘尼,比丘尼一一答覆。之後比丘尼以此告訴佛,佛印可之。

  (10)大拘絺羅經

  舍黎子往問大拘絺羅,尊者大拘絺羅一一為作答覆。與第一誦舍梨子相應品大拘絺羅經相同。

  亦可參閱《雜阿含》第251、344經。

  (十八)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經》最後一經「例經」為品名,輯錄波斯匿王讚嘆佛陀的因緣,佛第子說種種法等不同內容的經典。例經是佛陀告諸比丘,若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等菩提分法。餘經有波斯匿王詣佛問法並讚歎佛法事;阿難及阿那律陀為居士及餘比丘說法等;以至「箭喻經」中佛為鬘童子說佛法於不著邊際、無助於解脫的論題不加深究等;收11經。

  (1)一切智經

  波斯匿王及鞞留羅大將聞佛來遊,整駕往詣佛所,問佛下列問題:(一)一切智,(二)四種姓之勝如,(叁)四種姓後世之差別,(四)斷行之勝如,(五)四種姓之勝如,(六)天之存否?(七)叁十叁天之有無?(八)梵之有無?佛陀及阿難均以方便答之。其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羅大將與尊者阿難之問答,阿難且受波斯匿王的稱讚。

  (2)法莊嚴經

  波斯匿王詣城外園觀,見諸樹下寂無音聲,遂憶念佛陀,乃命駕往彌婁離訪佛陀。見佛陀後,說十一法靜以讚嘆佛陀。王辭去之後,佛集眾比丘說波斯匿王所說之法,並名之為「法莊嚴經」,令諸弟子受持誦習。

  可參閱《增一阿含‧力品》第10經。

  (3)鞞訶提經

  尊者阿難為波斯匿王說:(一)如來不做梵行者乃至世間所憎惡之身行。(二)不善身行,並舉身行之患。(叁)詳述如來行善身行之所以。王聞後歡喜,並布施尊者鞞訶提衣。尊者後以此告佛,得佛印可。

  (4)第一得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一切均是變易有異法,從人王乃至十「一切處」,多聞聖弟子均不欲之,況下賤法;唯應廣布八正道。

  (5)愛生經

  佛為失卻愛兒而愁憂失正心之一梵志說愛生時便生憂慼,該梵志則言愛生時生喜心樂,不生憂慼,故離開佛所,而市郭兒則同意其言。此事輾轉廣布傳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解其故,因聽從末利皇後之說,遣那利鴦伽梵志往問其詳。佛乃援引母失愛兒以致瘋狂之例,加以證明,強調愛生則憂生。王聞而知之,加以受末利夫人之教,遂誓為優婆塞。

  別譯本有安世高《佛說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亦可參閱《增一阿含‧利養品》第3經、竺法護《生經‧子命過經》。

  (6)八城經

  尊者阿難為八城居士說成就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之十二甘露門,居士乃歡喜供養阿難美食及居屋。

  別譯本有安世高《佛說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7)阿那律陀經上

  尊者阿那律陀為諸比丘說四禪及漏盡為賢死賢命終。

  (8)阿那律陀經下

  阿那律陀尊者為諸比丘說見質直、得聖戒,修四念處、四無量心、四空定,得漏盡,為不煩熱死、不煩熱命終。

  (9)見經

  尊者阿難為一異學梵志說如來不一向說世有常無常、如來終不終等問題。

  別譯本有失譯《佛說邪見經》。

  (10)箭喻經

  鬘童子不滿佛不說世之有常無常、有底無底乃至如來終不終等問題,佛為他說出家學道之目的非為此知見而來,若求此見者,與義不相應,則無益而徒受煩苦而已。猶如有人身被毒箭,卻言未可拔箭,應先知其由來,於是在一一追問之間而命終。後告其當學四聖諦之趣涅槃法。

  別譯本有失譯《佛說箭喻經》。

  (11)例經

  佛告諸比丘,欲斷無明,別知無明乃至老死者,應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學法,並詳述各項。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 解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