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 解题▪P6

  ..续本文上一页其口所生,餘则不然,世尊為其分别之。并说不问种族如何,若教以正趣,则可得善解,自知如法并藉洗浴、父母合会、出生等譬喻,使其易於瞭解四种姓不能施设差别。

  别译本有竺曇无兰《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第四一日诵,名分别,有三品半,35经。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婆罗门说明世间有婆罗门、剎利、居士三姓由来,及第四沙门种姓,而四姓所得善恶业果报皆平等。(品下十经)。

  (11)鸚鵡经

  世尊告诉鸚鵡摩纳都题子不论在家出家,行正行者能解自知如法,并举正邪二行之各种例子加以说明。而鸚鵡摩纳言梵志施设真諦、热行、诵习、苦行、梵行五法,有大果报、大功德等,為世尊所破。又以其心怀瞋恚,世尊為他说欲、恚、身见、戒取、疑五法皆因心而起,遂说破关於梵天、梵道跡等摩纳之见。

  (12)鬚閒提经

  世尊為鬚闲提说无病為第一利,涅槃為第一乐,八正道為往安隐甘露之第一道。若得圣慧眼净,则可自知无病、涅槃;欲得圣慧眼净,则须由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闻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四种法而来。依此四法,则可如真地知苦、集、灭、道而自生法眼,乃至知无病、涅槃。

  (13)婆罗婆堂经

  婆私吒及婆罗婆二人皆梵志种姓出家,被诸梵志极訶责,佛於是说身之清净垢秽不依种姓,并為详说劫初时渐立三种姓及沙门之事,最后又说善恶业报无种姓之差别。

  经意同《长阿含‧小缘经》,亦可参阅施护等译《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

  (14)须达哆经

  世尊為须达哆长者说施心差别,非关粗妙之物。又為比较福田,并以昔為梵志大长者随蓝作喻,说明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来,不若布施四方僧舍;又不若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无常观。

  经意同《增一阿含‧等趣四諦品》第3经,别译本有求那毗地《佛说须达经》、法天《佛说长者施报经》、失译《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15)梵波罗延经

  世尊為梵志说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故梵志法」,并以偈诵述其如是说的理由。

  (16)黄芦园经

  世尊為鞞兰若梵志说四禪、忆宿命智通、生死智通、漏尽智通及不痴法等。

  别译本有失译《佛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17)头那经

  世尊為头那梵志说五种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三不越界,四越界,五旃荼罗。头那梵志闻法后,自皈依佛法僧。

  (18)阿伽罗訶经

  阿伽罗訶那梵志请问世尊: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世尊為他说依人而住。展转续问,世尊又说人、稻麦、地、水、风、空、日月、四王天乃至大梵依於忍辱温良住,忍辱温良依涅槃住,涅槃则无所依住。梵志后终身自归。

  (19)阿兰那经

  诸比丘集坐讲堂,共论人命极少,宜力行善。世尊以净天耳闻后,往讚许之,并述说过去世為阿兰那梵志时,出家学道,為弟子说人命甚速无常法、梵世法,然不至究竟;今出世為如来,饶益多人,说法究竟,已得脱一切苦。

  (20)梵摩经

  叙说弥萨罗国有梵志梵摩,年老寿高,极大富乐,颇受人尊敬。遣弟子优多罗观佛三十二相。优多罗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及广长舌二相。优多罗见后回去一一具报,并请求就世尊学道,梵摩许之。其后,梵摩亦自归依世尊,命终后世尊记说其证阿那含果。

  别译本有支谦《梵摩渝经》。

  (十三)根本分别品︰本品对佛法要义广為分别,如分别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分别说业报;分别说根、境、识等,对此等要义皆有详细的分析;收有10经。

  (1)分别六界经

  弗迦逻娑利未曾见佛而自称是佛弟子,佛乃為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諦、慧、施、息四住处。并教示他不放逸慧,守护真諦,长养惠施,学至寂(息)等。弗迦逻娑利闻法后,得住果证,遂向世尊悔其因不识如来而称如来為「君」之过。

  (2)分别六处经

  叙说六内处、六更乐(即六触)一一配合六尘而分别有喜住、忧住、捨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忧、六捨又有执著与无欲之别,遂成三十六刀(有情的足跡);断之,则成就无量说法。又说三意止(三念住)為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眾可教。最后,说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

  (3)分别观法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初中后善、文义具足、梵行显现之分别观法经。谓心出外洒散,心不住内,不受而恐怖,则生起生、老、病、死。反之,心不出外洒散,心住内,不受不恐怖,则不復生、老、病、死。因為佛仅略说,未广分别,诸比丘不能了解,故请尊者大迦旃延广分别此义。

  (4)温泉林天经

  尊者三弥提游王舍城,住温泉林。有一天神来劝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遂往问佛,佛為说偈后,即入室宴坐。诸比丘乃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5)释中禪室尊经

  叙说有一天神来问卢夷强耆尊者是否有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尊者乃往问佛,佛為说偈,并就五蕴广说其义。

  别译本有竺法护《佛说尊上经》。

  (6)阿难说经

  阿难就五蕴而对诸比丘具说跋地罗帝偈之义,有一比丘告佛,佛请阿难叙说后,讚其所说正确无误。

  (7)意行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於此世修四禪八定者,以嚮往其处故,命终得生色界无色界,其於修定中所受喜乐与生天后所受者无有差别。并谓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於诸定中最為第一。

  (8)拘楼瘦无諍经

  佛游婆奇瘦剑磨瑟曇拘楼都邑,為诸比丘分别諍、无諍法。

  可参阅《杂阿含》第912经。

  (9)鸚鵡经

  佛為鸚鵡摩纳都提子举证说明其家中白狗,前生即是其父都提,并言其父係因增上慢,故生於下贱狗中。鸚鵡摩纳都提子闻知,放下瞋恚心而生善心,并问何故人身有高下、妙不妙之别。佛又為说人之所以有寿命长短、健康多病、美丑、威德、财產、智慧多寡与家庭贵贱之别等之因缘。与梵志品的鸚鵡经经名相同,内容有别。

  经意同求那跋陀罗《佛说鸚鵡经》,与天息灾《分别善恶报应经》、瞿曇法智《佛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可参阅失译《佛说兜调经》、施护《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10)分别大业经

  有一比丘问世尊:谁将世间去?谁為染著?谁起自在?佛谓一切唯心,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次又问多闻义、智慧义、黠慧广慧义。佛谓顺梵行為多闻,知四諦為智慧,能饶益人為黠慧广慧。

  (十四)心品︰辑录不同内容的经典,而以第一经為名;收有10经。

  (1)心经

  有一比丘问,谁将世间去,谁為染著,谁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而心随多闻。次又问多闻义,智慧义,点慧广慧义。佛言:顺梵行為多闻,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广慧。

  与竺法护《佛说意经》同本。

  (2)浮弥经

  尊者浮弥為王子耆婆先那童子说世尊如是说:或有人作愿、或无愿、或愿无愿、或非有愿非无愿,修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之后世尊更為尊者说四种譬喻:[(壳-一)/牛]牛角及牛乳、抨水及抨酥、压沙及压麻子、钻湿木及钻燥木,以喻邪、正梵行,得、不得果。

  (3)受法经上

  叙说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现乐当来受苦报,(二)现苦当来受乐报,(三)现苦当来受苦报,(四)现乐当来受乐报。若行淫欲,则现乐后苦;强制烦恼,则现苦后乐;外道苦行,则现苦后苦;欢喜修行梵行,五下分结尽,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则现乐后乐。

  (4)受法经下

  佛為诸比丘说世间痴法虽祈求喜、爱、可之法,却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佛陀之不痴法虽难见难觉,但能生喜、爱、可法。并谓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感喜乐而犯十恶者,现在乐未来苦。(二)感苦忧而行十善者,现在苦未来乐。(三)感苦忧而犯十恶者,现在未来俱苦。(四)感喜乐而行十善者,现在未来俱乐。

  经意同竺法护《佛说应法经》。

  (5)行禪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四种行禪者:(一)炽盛而谓衰退,(二)衰退而谓炽盛,(三)衰退而知衰退,(四)炽盛则知炽盛。

  (6)说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四禪八定中皆有退堕、久住、昇进及漏尽义,修者当知。

  (7)猎师经

  敍说猎师藏饵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后被捕,第二、三群鹿虽知所警戒,但不堪飢饿,亦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则终於逃离被捕的厄运。世尊以猎师之饵比喻人之五欲,猎师喻魔王,鹿则喻沙门、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门、梵志受用信施,但以放逸而為魔王所俘虏。第四沙门、梵志则已达脱离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虏。魔王不至之处為: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尽定。

  (8)五支物主经

  敍说外道沙门文祁子语佛弟子五支物主能成就:(一)身不作恶业,(二)口不恶言,(三)不行邪命,(四)不念恶念四事者,為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佛闻之,以此為婴儿亦能成就之,更為五支物主言何者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及其从何而生、何处灭、何处败坏,乃至如何行灭等说。

  (9)瞿曇弥经

  佛陀姨母瞿曇弥夫人以金缕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但三劝而不从。时,阿难立於佛后,佛為阿难说七施眾及十四私施,并谓四种布施之净与不净。

  与施护《佛说分别布施经》同本。

  (10)多界经

  敍说阿难作是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及忧慼,皆从愚痴生,不从智慧生。佛為广说明之。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谓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者…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 解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