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 解题

  经名:杂阿含经

  著译者: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梵文Samyuktagama。音译「散瑜乞怛迦阿甘」。五十卷,收录於《大正藏》第二册,经号99。

  本经题名「杂阿含」,古来的解释各有不同说法,如《分别功德论》说因為它「杂碎难持」;《五分律》、《四分律》认為是「对四眾、天子、天女等的杂说」;《摩訶僧祇律》是解释為「文句、根、力、觉、道等杂」。而唐代义净在《毗奈耶杂事》将此经译名為《相应阿含》,表示本经係随事义的相应而集成个别品类。另外,《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是,以各类相应的经,依著方便而夹杂排列(如佛和弟子所说相应,从能说人而言应安放在篇首,但经文却随宜夹杂於种种事相应之间等),次第不顺,所以有「杂」的意义。

  此经的别行本传入中国颇早,初期(从汉末到晋末)的翻译家如安世高、支谦、竺法护等,都有陆续翻译。后来唐代玄奘、义净,宋代法贤、法天、施护等,也续有重译,现存别行本有《水沫所漂经》等三十种之多。相对於这些别行本而言,五十卷本可称為《大本杂含》,是汉译四阿含中最大部者,其成立时期,亦為四阿含中最早的。

  关於《杂阿含》的传承部属,据《法华经玄赞》、《乘法苑义林章》、《华严经疏钞玄谈》等所举,四阿含均為大眾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指出《杂阿含》、《中阿含》為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所传;印顺法师则认為汉译《杂阿含》為说一切有部所传,巴利文《相应部》為赤铜鍱部所传,《别译杂阿含经》则近於饮光部所传;但《瑜伽师地论》认為它与根本有部摩呾理迦相符,是根本有部的传本。

  本经重在说明各种禪观和它的效果,所以為修禪者所专习。本经译出以后,经中所说法义,颇多彼此重复之处,而内容大约有小半与《中阿含》、《增一阿含》同,但文辞较顺畅。

  《杂阿含经》与南传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对勘时,约有三分之一相同,与巴利文本《增支部》相同者约一百二十经,同於《中部》者约二十经。此经全部梵本已佚,而近年在中国新疆地方等发现的零星梵本和《杂阿含经》个别经文相同的有十一经,西藏文大藏经中相当《杂阿含经》的零星经典亦有十一种。现代版本方面,佛光山《阿含藏》中的《杂阿含经》,為新式分段标点本,且含校勘及注释。此外,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是此经经文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相关论文的合编。

  关於全经结构,据姚秦时僧肇所撰〈长阿含经序〉,应有四分十诵。但写刻本品目不全,仅有〈诵六入处品〉第二、〈杂因诵〉第三、〈弟子所说诵〉第四、〈诵道品〉第五等四个品目,其餘的都闕失了。

  近人吕澂所著〈杂阿含经刊定记〉,是从唐译《瑜伽师地论》内,探索到本经依佛说九事(有情事、受用事等)而编辑的体例,并用《瑜伽》中大段引释本经的摩呾理迦详细对勘,刊定本经确為四分十诵,并改正写刻本的卷次,以恢復原状。《中华佛教百科全书》有各诵之大要,而其名目、卷次,大体如下︰

  (1)〈蕴、处、因缘相应分〉(所说分的所了知部分),计六诵︰〈五取蕴诵〉第一(《经》第一卷以下)、〈六处诵〉第二(旧题〈六入诵〉第二,《经》第八卷以下)、〈缘起诵〉第三(旧题〈杂因诵〉第三,《经》第十二卷)、〈食诵〉第四(《经》第十五卷以下)、〈諦诵〉第五(《经》第十五、十六卷)、〈界诵〉第六(《经》第十六、十七卷)。

  (2)〈佛弟子所说、佛所说相应分〉(能说分),计二诵︰〈佛弟子所说诵〉第七(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经》第十八卷以下)、〈佛所说诵〉第八(《经》第二十二卷以下)。

  (3)〈道品相应分〉(所说分的能了知部分),一诵︰〈念住等诵〉第九(旧题〈诵道品〉第五,《经》第二十四卷以下)。

  (4)〈结集相应分〉(所為说分),一诵︰〈八眾诵〉第十(《经》第三十五卷以下)。

  另外,印顺法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是採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捨除汉译经典分卷的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佛光山《阿含藏》中的《杂阿含经》,则整理成五诵一三五九经。

  《大正藏》本则一一编号,称前有「如是我闻」,后有「欢喜奉行」之一段经文的為一经,如此共有一三六二经,但皆不标经目,而逐段标数,便於查检。

  下列各经大意,即依《大正藏》本。

  (1)说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才是正观,方得解脱。

  (2)正确观察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才得解脱。

  (3)不能明白了知五蕴,就不得自在;若能正知,即无忧苦。

  (4)昧於五蕴,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若能明白五蕴,就能获得自在解脱。

  (5)对五蕴爱喜、无知,就会產生痛苦。

  (6)大抵与第4经相同。

  (7)与第5经稍同,而文略简。

  (8)宜观察三世诸法无常,对其厌离。

  (9)宜正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有,才得解脱。

  (10)可与第2、9经相互参考,前半段经文与第9经完全相同。

  (11)应观因、缘和因缘生法都是无常。

  (12)经意多同第11经,后半则同第十经后半。

  (14)世尊告诉比丘,於五受阴之味、患、离应随顺觉,并以智慧如实见。

  (15)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即有束缚,不能获得解脱。

  (16)说执取五蕴,随顺烦恼役使的话,会增加轮迴流转的次数。

  (17)说五蕴非我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

  (18)说五蕴非我所有,亦非餘人所有,宜速断除,才能获得安乐。

  (19)说对五蕴的贪著,是烦恼繫缚的根源,宜速断除,方可获得安乐。本经与第17经大多相同,所差异处是是尊在此宣说「结所繫法宜速除断」。

  (20)本经云:「深经亦如是说」,表示有一部经名為「深经」,和第19经有相同说法。(印顺法师依经论认為「深经」应作「染经」)

  (21)说对五蕴应不动摇,才不会被魔王所缚,而得解脱。

  (22)叙说佛陀回答弟子劫波所问,言宜正观五蕴无常,断除对它的贪欲,才能获得完善的解脱。

  (23)是佛陀和罗

  罗就有关内外一切无我、我慢、使、繫著的问答。

  (24)本经与第23经大意相同,经文亦雷同,但主客有异,和巴利本同经内容不同。

  (25)记叙闻说五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才能是多闻。

  (26)本经与第25经雷同,唯第25经之「多闻」,此经作「法师」。

  (27)说观五蕴苦、无常,而趋向厌离、离欲、灭尽才是法次法向。

  (28)本经与第27经雷同,唯第27经之「法次法向」,此经作「见法涅槃」

  (29)经文与26经雷同,惟此经是三蜜离提比丘问「法师」义,而佛陀的回答雷同於第27、28经,可互為参考。

  (30)说尊者舍利弗答输屡那所问,谓五蕴无常、变易、不安稳,应对其厌离,方可获得解脱。

  (31)叙说若对五蕴及其集、灭、灭道跡能如实知,则能得解脱。

  (32)叙说於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乃至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且应了知五蕴无常、苦,对它不贪著,就能获得解脱。

  (33)说五阴非我、非我所,不应执取贪著。

  (34)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无常、苦。

  (35)佛陀為三正士论说色等是无常、苦、变易法。

  (36)说宜正观忧、悲、恼苦的生起增长之因,了知五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

  (37)佛陀向诸比丘论述他所说「如法」,如果世间智者所说也是「如法」,则无所諍论。佛说『如法』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於佛陀。

  (38)世尊告诸比丘,其说法皆依世人所知而言,然世间凡愚如盲,不知不见,亦莫可奈何。

  (39)说明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水,三类相缘,生长增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五取阴俱识则无生长增广。

  (40)说明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是第39经之省文,宜参照阅读。

  (41)说佛对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能获得解脱。

  (42)说七处善、三种观义,尽於此法则得解脱。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跡、味、患、离。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处。

  (43)说若於五阴有取,则生贪著,而导致恐怖、障碍、心乱;若不取著,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

  (44)大意同第43经。

  (45)说凡夫以无明故,於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我见觉。

  (46)说多闻圣弟子不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著色等,故得涅槃。

  (47)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於五受阴修厌离住。

  (48)大意和第47经同。

  (49)说五阴是生灭法。

  (50)说明為於五阴修厌、离慾、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51)说五阴是坏法,涅槃是不坏法。

  (52)本经只记:鬱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

  (53)佛陀向婆罗门解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54)佛陀告婆罗门占相预言不可信赖。

  (55)说所有诸色是名阴;若色是有漏、是取,生种种烦恼心法,是名受阴。

  (56)说对五阴生爱恚是有漏法,反之则為无漏法。

  (57)说佛陀在半闍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住於寂灭,而后為比丘说若善观察诸阴,则能疾得漏尽。

  (58)说明欲為五阴之根,由欲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59)说五受阴之集与灭。

  (60)说…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