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若於五受阴不乐、不讚叹、不取、不著,则能得解脱。
(61)说明五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应捨离、灭尽。
(62)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於五受阴生我见而繫著;多闻圣弟子则不然。
(63)说愚痴无闻凡夫於五受阴计有我、我所、相在,以六根触六境而生苦乐及其餘。
(64)说明若从我、我所解脱者,则断五下结。之后,识无所在、除欲,终能见法涅槃。
(65)说常当方便禪思,如实观察五受阴之集、灭。
(66)经文多同於第65经,而较略。
(67)经文和第66经略同。
(68)经文和第66经略同,而后多一偈:「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禪定三昧经」
(69)说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灭,即是苦灭。
(70)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
(71)分别叙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跡。
(72)说明五阴是「所知法」;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為「智」,阿罗汉是「智者」。
(73)说明重担、取担、捨担、担者。
(74)叙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五受阴,故被繫著;多闻圣弟子如实知,故得解脱。
(75)说明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
(76)说明五阴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无常、苦。
(77)说明应於色等五阴断贪欲。
(78)说明五阴起、住、出、则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阴灭、息、没,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79)说明多闻圣弟子於三世五阴不顾、不欣、生厌、离欲、灭尽向。
(80)说明观五蕴之无常而得心乐、清净、解脱,是名空;若於五蕴起无相、无 所有、无我、无常之知见,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81)乃佛陀為破富兰那迦叶外道的「无因无缘说」而说。
(82)说明多闻圣弟子见五阴无常、苦、无我而得解脱。
(83)说明多闻圣弟子於五阴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故得解脱。
(84)意同第82经。
(85)意同第84经。
(86)说明色是无常、苦、无我,多闻圣弟子如是正观,才可得解脱。
(87)意同第86经。
(88)佛陀告诉爵多罗,供养父母的福报。
(89)佛称讚不杀生的邪盛大会,不称讚杀生的祭祀大会。
(90)意同第89经,但只有偈诵,缺长行。
(91)為鬱闍迦婆罗门说俗人在家可行四法得现法安乐,更行四法可得后世安乐。四法為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92)说一憍慢婆罗门不敬师长,闻佛说法后而归依出家。
(93)叙说长身婆罗门作邪盛大会,本欲多杀畜类,后闻佛说杀生罪深,遂断贪瞋痴三火,勤供养根本、居家、福田三火。
(94)说明善男子和不善男子之差别。
(95)生闻婆罗门听闻佛说:若佈施佛及僧伽则可大果报,佈施他人则不然。后至佛所讯问是否真如此,佛告以此原言谤佛,并為说即使餘食置地,利乐彼处眾生,亦可得福,况施於人!復言布施持净戒者可得大果报。
(96)叙说一婆罗门為子娶妻后,捨家乞食。后世尊说一偈教其告诉其子,其子闻偈后悔悟,迎父返家。
(97)因有一异婆罗门家家乞食,而认為与佛陀俱是比丘,佛陀因此说明比丘和乞食者不同。
(98)耕田婆罗门认為佛应该亲自下田耕种,佛告以「耕心田」之法。
(99)说明净天尊者為其母说法。
(100)因异婆罗门问云何為佛,佛陀因此说明何谓「佛陀」。
(101)有一婆罗门见佛陀足跡具千辐相,遂寻足跡至佛所,问其「是天是人」,佛告之以「佛」的境界。
(102)拜火婆罗门见佛而骂其為「领群特」,佛说明何為「领群特」后,婆罗门悔悟归佛。
(103)叙说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在往返之际,论说只能正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离我欲、我使、我慢,尚须真实正观五受阴之生灭,方能离除我欲、我使、我慢。
(104)叙说燄摩比丘起「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之邪见,舍利弗 以巧譬破其执著。
(105)外道出家仙尼问佛陀何以得知诸弟子命终所生之处,佛告以常见、断见、正见三师,并说慢心為相续之因。
(106)阿[少/兔]罗度与外道论说如来死后為有或无,而受外道訶责;佛陀告之「若捨如来所作,无知无见说者,此非等说」。
(107)说那拘罗长者於身唤苦,佛教以当修学不苦患心,后舍利佛為其广演法义。
(108)叙说西方眾多比丘闻佛说法后,佛促彼等向舍利弗辞别,舍利弗為彼等讲授佛所说法之纲要。
(109)佛告诸比丘见諦者所断眾苦如池水,於未来世永不復生。之后,舍利弗详说五受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
(110)萨遮尼犍子欲破佛陀之五阴非我论,却反被佛所说服。
(111)罗陀比丘问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陀告以五受阴為有流,如实知五受阴為有流灭。
(112)说明何谓五阴断知。
(113)罗陀比丘告诉外道他為断五阴苦,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外道訶责他,佛告诉罗陀汝為诚实说。
(114)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知五阴苦」,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5)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灭尽五阴忧悲苦恼,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6)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7)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断五阴有漏、障阂、热恼、忧悲,故於佛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8)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五阴贪恚痴,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9)经文同於第113经,但此经说為尽五阴欲、爱、喜,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20)佛為罗陀比丘说当观五阴是魔所作。
(121)经文同於第120经,為此经说五阴是死法。
(122)佛陀為罗陀比丘说於五阴染著缠绵者,名為眾生。
(123)罗陀比丘请佛陀说法要,佛告以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跡。
(124)意同於第120经,唯最后一段经文有异。
(125)意同於第120经,唯最后一段经文有异。
(126)意同第121经,较略。
(127)佛陀為罗陀比丘说当观五阴是断法。
(128)意同第127经。
(129)意同第128经。
(130)说明欲断五受阴者当求大师。
(131)说明若习近五阴则為魔所缚,不脱魔繫,反之则為解脱。
(132)说明若不习近五阴则解脱,部份意同於第131经。
(133)说明若爱繫五阴则有生死流转。
(134)可参阅第133经。
(135)可参阅第133经。
(136)可参阅第133经。
(137)经文為「第二经亦如是。差别者:於苦、集、灭、道狐疑断。」
(138)经文為「第三经亦如是。差别者:於佛、法、僧狐疑断;於苦、集、灭、道狐疑断。」
(139)说明忧悲苦恼之起因在於有我见,圣弟子得正慧故尽苦边。
(140)经中说如第139经,差别者:苦、集、灭、道狐疑断。
(141)经中说如第139经,差别者:佛、法、僧;苦、集、灭、道狐疑断。
(142)说明由有阴,由取、著五阴而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
(143)经中说如第142经。
(144)经中说如第142经。
(145)说明有漏、障碍、烧然、忧悲恼苦之起因,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6)说明三受由五因而起,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7)说明三苦由五因而起,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8)说明世八法生啟之因,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49)说明有「我胜、我等、我卑、」之见,乃起因於五阴繫著;经中记广说如第139-141经。
(150)参阅第1 49经。
(151)参阅第149经。
(152)说明「有我、有此世、有他世」之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53)说明「我、彼一切不二、不异、不灭」之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54)说明生诸邪见,如第139-141经所说。
(155)说明否定精进努力之果报,亦如第139-141经所说。
(156)说明起断见,否定佈施之功德,如第139-141经所说。
(157)说明「眾生烦恼、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58)说明「眾生清净、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59)说明「眾生无知无见,无因无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0)如以上诸经,而「如是说」以下省缺。
(161)说明七身常住不变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2)说明诸恶行非恶因缘,亦非遭恶果,诸善行不能作福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3)说明眾生经过定量生死往来后,可得究竟苦边,在此之前无论如何修行均徒劳无功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4)说明『风不吹』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5)说明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6)说明色是我、无色是我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67)参阅第166经。
(168)说明世间常等四邪见,亦如第…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