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 解題▪P2

  ..續本文上一頁明若於五受陰不樂、不讚歎、不取、不著,則能得解脫。

  (61)說明五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應捨離、滅盡。

  (62)說愚癡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而繫著;多聞聖弟子則不然。

  (63)說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計有我、我所、相在,以六根觸六境而生苦樂及其餘。

  (64)說明若從我、我所解脫者,則斷五下結。之後,識無所在、除欲,終能見法涅槃。

  (65)說常當方便禪思,如實觀察五受陰之集、滅。

  (66)經文多同於第65經,而較略。

  (67)經文和第66經略同。

  (68)經文和第66經略同,而後多一偈:「受與生及樂,亦說六入處,一一十二種,禪定叁昧經」

  (69)說有身集,即是苦集;有身滅,即是苦滅。

  (70)分別敘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

  (71)分別敘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72)說明五陰是「所知法」;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阿羅漢是「智者」。

  (73)說明重擔、取擔、捨擔、擔者。

  (74)敘說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五受陰,故被繫著;多聞聖弟子如實知,故得解脫。

  (75)說明如來與阿羅漢之不同。

  (76)說明五陰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無常、苦。

  (77)說明應於色等五陰斷貪欲。

  (78)說明五陰起、住、出、則苦起、病住、老死出;五陰滅、息、沒,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79)說明多聞聖弟子於叁世五陰不顧、不欣、生厭、離欲、滅盡向。

  (80)說明觀五蘊之無常而得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空;若於五蘊起無相、無 所有、無我、無常之知見,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81)乃佛陀為破富蘭那迦葉外道的「無因無緣說」而說。

  (82)說明多聞聖弟子見五陰無常、苦、無我而得解脫。

  (83)說明多聞聖弟子於五陰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故得解脫。

  (84)意同第82經。

  (85)意同第84經。

  (86)說明色是無常、苦、無我,多聞聖弟子如是正觀,才可得解脫。

  (87)意同第86經。

  (88)佛陀告訴爵多羅,供養父母的福報。

  (89)佛稱讚不殺生的邪盛大會,不稱讚殺生的祭祀大會。

  (90)意同第89經,但只有偈誦,缺長行。

  (91)為鬱闍迦婆羅門說俗人在家可行四法得現法安樂,更行四法可得後世安樂。四法為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92)說一憍慢婆羅門不敬師長,聞佛說法後而歸依出家。

  (93)敘說長身婆羅門作邪盛大會,本欲多殺畜類,後聞佛說殺生罪深,遂斷貪瞋癡叁火,勤供養根本、居家、福田叁火。

  (94)說明善男子和不善男子之差別。

  (95)生聞婆羅門聽聞佛說:若佈施佛及僧伽則可大果報,佈施他人則不然。後至佛所訊問是否真如此,佛告以此原言謗佛,並為說即使餘食置地,利樂彼處眾生,亦可得福,況施於人!復言布施持淨戒者可得大果報。

  (96)敘說一婆羅門為子娶妻後,捨家乞食。後世尊說一偈教其告訴其子,其子聞偈後悔悟,迎父返家。

  (97)因有一異婆羅門家家乞食,而認為與佛陀俱是比丘,佛陀因此說明比丘和乞食者不同。

  (98)耕田婆羅門認為佛應該親自下田耕種,佛告以「耕心田」之法。

  (99)說明淨天尊者為其母說法。

  (100)因異婆羅門問雲何為佛,佛陀因此說明何謂「佛陀」。

  (101)有一婆羅門見佛陀足跡具千輻相,遂尋足跡至佛所,問其「是天是人」,佛告之以「佛」的境界。

  (102)拜火婆羅門見佛而罵其為「領群特」,佛說明何為「領群特」後,婆羅門悔悟歸佛。

  (103)敘說差摩比丘身得重病,諸比丘遣陀娑比丘前往探病,在往返之際,論說只能正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不一定能離我欲、我使、我慢,尚須真實正觀五受陰之生滅,方能離除我欲、我使、我慢。

  (104)敘說燄摩比丘起「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之邪見,舍利弗 以巧譬破其執著。

  (105)外道出家仙尼問佛陀何以得知諸弟子命終所生之處,佛告以常見、斷見、正見叁師,並說慢心為相續之因。

  (106)阿[少/兔]羅度與外道論說如來死後為有或無,而受外道訶責;佛陀告之「若捨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說者,此非等說」。

  (107)說那拘羅長者於身喚苦,佛教以當修學不苦患心,後舍利佛為其廣演法義。

  (108)敘說西方眾多比丘聞佛說法後,佛促彼等向舍利弗辭別,舍利弗為彼等講授佛所說法之綱要。

  (109)佛告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之後,舍利弗詳說五受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

  (110)薩遮尼犍子欲破佛陀之五陰非我論,卻反被佛所說服。

  (111)羅陀比丘問雲何名有流?雲何名有流滅?佛陀告以五受陰為有流,如實知五受陰為有流滅。

  (112)說明何謂五陰斷知。

  (113)羅陀比丘告訴外道他為斷五陰苦,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外道訶責他,佛告訴羅陀汝為誠實說。

  (114)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知五陰苦」,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5)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滅盡五陰憂悲苦惱,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6)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盡我、我所、我慢使繫著,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7)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斷五陰有漏、障閡、熱惱、憂悲,故於佛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8)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盡五陰貪恚癡,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19)經文同於第113經,但此經說為盡五陰欲、愛、喜,故於佛所出家修梵行。

  (120)佛為羅陀比丘說當觀五陰是魔所作。

  (121)經文同於第120經,為此經說五陰是死法。

  (122)佛陀為羅陀比丘說於五陰染著纏綿者,名為眾生。

  (123)羅陀比丘請佛陀說法要,佛告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124)意同於第120經,唯最後一段經文有異。

  (125)意同於第120經,唯最後一段經文有異。

  (126)意同第121經,較略。

  (127)佛陀為羅陀比丘說當觀五陰是斷法。

  (128)意同第127經。

  (129)意同第128經。

  (130)說明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

  (131)說明若習近五陰則為魔所縛,不脫魔繫,反之則為解脫。

  (132)說明若不習近五陰則解脫,部份意同於第131經。

  (133)說明若愛繫五陰則有生死流轉。

  (134)可參閱第133經。

  (135)可參閱第133經。

  (136)可參閱第133經。

  (137)經文為「第二經亦如是。差別者: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138)經文為「第叁經亦如是。差別者:於佛、法、僧狐疑斷;於苦、集、滅、道狐疑斷。」

  (139)說明憂悲苦惱之起因在於有我見,聖弟子得正慧故盡苦邊。

  (140)經中說如第139經,差別者:苦、集、滅、道狐疑斷。

  (141)經中說如第139經,差別者:佛、法、僧;苦、集、滅、道狐疑斷。

  (142)說明由有陰,由取、著五陰而起我、我所、我慢繫著使。

  (143)經中說如第142經。

  (144)經中說如第142經。

  (145)說明有漏、障礙、燒然、憂悲惱苦之起因,經中記廣說如第139-141經。

  (146)說明叁受由五因而起,經中記廣說如第139-141經。

  (147)說明叁苦由五因而起,經中記廣說如第139-141經。

  (148)說明世八法生啟之因,經中記廣說如第139-141經。

  (149)說明有「我勝、我等、我卑、」之見,乃起因於五陰繫著;經中記廣說如第139-141經。

  (150)參閱第1 49經。

  (151)參閱第149經。

  (152)說明「有我、有此世、有他世」之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53)說明「我、彼一切不二、不異、不滅」之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54)說明生諸邪見,如第139-141經所說。

  (155)說明否定精進努力之果報,亦如第139-141經所說。

  (156)說明起斷見,否定佈施之功德,如第139-141經所說。

  (157)說明「眾生煩惱、無因無緣」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58)說明「眾生清淨、無因無緣」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59)說明「眾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0)如以上諸經,而「如是說」以下省缺。

  (161)說明七身常住不變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2)說明諸惡行非惡因緣,亦非遭惡果,諸善行不能作福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3)說明眾生經過定量生死往來後,可得究竟苦邊,在此之前無論如何修行均徒勞無功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4)說明『風不吹』等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5)說明此大梵自在,造作自然,為眾生父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6)說明色是我、無色是我等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67)參閱第166經。

  (168)說明世間常等四邪見,亦如第…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