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 解題▪P3

  ..續本文上一頁139-141經所說。

  (169)說明世間我常等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70)說明若無五欲娛樂,是則見法般涅槃等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71)說明種種「我正斷」之邪見,乃如第139-141經所說。

  (172)說明五陰無常,故應斷。

  (173)說明過去五陰無常,故當斷。

  (174)說明為斷無常法,故當求大師。

  (175)以救頭然,說明為斷五陰無常,故應勤求大師。

  (176)說明為斷五陰無常,故當修內身身觀住。

  (177)參閱第175經。

  (178)以救頭然,說明為斷五陰無常,應斷『已生惡不善法』。

  (179)以救頭然,說明為斷五陰無常,當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180)以救頭然,說明為斷五陰無常,當修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五根為修行法門之根本。

  (181)以救頭然,說明為五陰無常,故當修信等五力,信、勤、念、定、慧五根起修增進,成就信等五種力量,故稱五力。

  (182)以救頭然,說明為五陰無常,當修念覺分。

  (183)以救頭然,說明為五陰無常,當修正見。

  (184)以救頭然,說明為五陰無常,當苦集滅道四諦。

  (185)說明為斷五陰無常,故修無貪法句。

  (186)說明為斷五陰無常,故當修止。

  (187)說明貪欲成就,則不知五陰無常。

  (188)說明正觀眼、耳、鼻、舌、身、意無常,得離喜貪,心正解脫。

  (189)說明於眼、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觀察無常,得斷欲貪,心正解脫。

  (190)說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則不堪任正盡苦;反之得堪任正盡苦。

  (191)說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則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192)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反之則堪任正盡苦。

  (193)意同第191經。

  (194)說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則不解脫於苦;反之解脫於苦。

  (195)說明若於六內處、六外處生厭,則得解脫。

  (196)意同第195經。

  (197)敘說佛陀為千比丘作叁種示現教化: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戒示現。

  (198)說明若知見眼等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199)說明若知見眼等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200)說羅[目*侯]羅欲得阿羅漢果,求佛陀說法,佛陀以時機未熟故,先讓彼為人演說五陰等法,待彼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之時,告彼以一切法無常,令得阿羅漢果。

  (201)說明若正觀眼等無常,則得漏盡。

  (202)說明若正觀眼等無常,正觀眼等無我,則生無我見。

  (203)說明若能斷無明,則能盡生,不受後有。

  (204)說明若於眼等如實知見,則得解脫,乃至不受後有。

  (205)說明觀眼等無常、苦、變異、異分法者,可得解脫。

  (206)說明為了於內、外入處,如實知顯現故,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207)說明為如實知顯現故,當修無量叁摩提。

  (208)說明聖弟子觀叁世六入無常,故生厭、不樂、離欲、向厭。

  (209)說明若於六觸入處如實知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則得解脫。

  (210)說明若於六觸入處則長受憂苦,反之則長受喜樂。

  (211)佛為諸比丘說自護不隨無欲,諸比丘不甚解,往問阿難,阿難復為彼等說。

  (212)敘說佛陀不為阿羅漢說不放逸行,只對有漏比丘說不放逸行。

  (213)說明有六根、六塵,根塵二法,緣二法生叁受,不如實知者生純大苦聚。

  (214)說六根、六塵等根、塵二法成對。

  (215)佛陀為富留那比丘說「現見法、滅自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等法。

  (216)說明聖所說海,不是一般大海,而是六根緣六塵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

  (217)說明六內入處是人大海,六外入處是濤波。

  (218)說明苦集道跡、苦滅道跡。

  (219)說明觀察六入乃至叁受之無常,即為涅槃道跡。

  (220)說明觀察六入乃至叁受之無常非我,即為似趣涅槃道跡。

  (221)說明趣一切取道跡及斷一切取道跡。

  (222)說明六入乃至叁受均為知法、識法。

  (223)說明若如實知六入乃至叁受,則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

  (224)說明當斷一切欲法。

  (225)大意同第223經。

  (226)說明於六入乃至叁受不計者,得自覺涅槃。

  (227)說明計者是病、是癱、是刺,若不計者,得自覺涅槃。

  (228)說明生、老、病、死苦之增長法及損滅法。

  (229)說明若於六入乃至叁受有世俗之見者,是名有漏法;反之是無漏法。

  (230)說明六根、六境、六觸、六受是名世間。

  (231)說明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232)說明眼空,常、恆、不變異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間。

  (233)說明六內入處為世間,愛喜貪集為世間集,愛喜貪滅為世間滅,八聖道為世間滅道跡。

  (234)敘說世尊為諸比丘略說世界邊後,入室坐禪,而由阿難廣說其義。

  (235)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行此法者、於此邊住者,是名有師、近住弟子,則苦獨住;反之為無師、無近弟子,則樂獨住。

  (236)佛告舍利弗,於行乞食時,不當眼見色起愛欲。

  (237)佛為郁瞿婁說若比丘於六入處愛念染著,則不得見法般涅槃;反之則得見法般涅槃。

  (238)說明六根緣六塵故六識生。

  (239)說明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是結所繫法,欲貪是結法。

  (240)說明六入處是所取法,欲貪是取法。

  (241)說明若以六識取於六塵相(總相),及取隨形好(別相),身壞命終,墮惡趣中,故不當於六入處生取著。

  (242)說明於眼不知、不識、不斷、不離欲,則不堪能正盡苦;反之則堪能正盡苦。

  (243)說明於眼味者,魔縛所縛,入於魔繫;反之,則脫於魔手,不入魔繫。

  (244)說明六處是魔鉤。

  (245)佛於拘留搜調伏鮫牛聚落為比丘說四品法經,即貪著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繫;反之則得解脫。

  (246)說天魔波旬以乘六入處牛欲亂佛陀道意,而反被佛陀說服。

  (247)說明若習於六入處,則不得解脫魔繫,反之則得解脫;此經文有所簡省。

  (248)純陀答阿難所問,說四大所造之色無常、無我;六識亦無常、無我。

  (249)舍利弗答阿難所問,說六入處盡有餘,是虛言;言無餘,亦是虛言;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250)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羅所問,說六根貪欲六塵,則為繫縛;若斷欲貪,則得解脫。

  (251)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羅所問,說六入處生滅法不如實知者,是名無知;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者,是名無明。

  (252)敘說優波先那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襲,因其已如實知蘊、處、界無我、我所,故從容而死。舍利弗將事情告知佛,佛示以避毒蛇之偈。

  (253)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欲聞優陀夷說法,初時態度傲慢,優陀夷不願為彼說法。後來他改變態度,優陀夷於是為其說苦之因緣,毘紐迦旃延婆羅門尼聞後即皈依叁寶。

  (254)二十億耳比丘雖精進,但未覺盡諸漏,因此心生悔意而欲還俗。佛陀以琴弦急緩作譬喻,令其覺悟,之後二十億耳比丘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255)魯醯遮婆羅門承事尊者摩訶迦旃延,被諸年少弟子索取笑;迦旃延為他說門、不守護門及善守護門,魯醯遮歡喜隨喜而去。

  (256)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羅所問,解說對五蘊之生起、消滅、消滅的方法、無常不如實為無明,若如實知則為明。大意與第251經略同。

  (257)經文和第256經大致相同。

  (258)經文和第256經大致相同,說五蘊之生起、息滅、愛味、禍患、出離,如實知則為明;不如實知,則為不明。

  (259)舍利弗為摩訶拘絺羅說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患、無常、苦、空、非我,可得證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260)舍利弗、阿難共相問答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

  (261)佛陀為阿難說五陰生故計我,若於五陰如實觀察,如實知五陰無常、苦、非我,則得解脫。

  (262)阿難為長老闡陀說如來離於二邊而說中道。

  (263)佛以伏雞善養其子;巧師、巧師弟子手執斧柯;大舶藤綴漸斷等喻,勸比丘精勤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264)佛陀因比丘問:「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而以小土搏作譬,並自述其往昔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如此說明五陰之無常、我不可得。

  (265)以恆河之聚沫、水上泡、春時燄、芭蕉、幻術做譬喻,說明五蘊無堅固實體;經後有偈頌。

  (266)說明若不如實知五受陰,則為無明所蓋,愛欲所繫,長夜流轉;反之則得解脫。

  (267)說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如狗繩繫著柱。故當善思惟觀察心,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如畫師隨意圖畫。因此若不如實知五陰則不得解脫,反之則得解脫。

  (268)說明五受陰如急流岸邊之…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