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 解题▪P3

  ..续本文上一页139-141经所说。

  (169)说明世间我常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70)说明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等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71)说明种种「我正断」之邪见,乃如第139-141经所说。

  (172)说明五阴无常,故应断。

  (173)说明过去五阴无常,故当断。

  (174)说明為断无常法,故当求大师。

  (175)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应勤求大师。

  (176)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当修内身身观住。

  (177)参阅第175经。

  (178)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应断『已生恶不善法』。

  (179)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当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180)以救头然,说明為断五阴无常,当修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五根為修行法门之根本。

  (181)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故当修信等五力,信、勤、念、定、慧五根起修增进,成就信等五种力量,故称五力。

  (182)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修念觉分。

  (183)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修正见。

  (184)以救头然,说明為五阴无常,当苦集灭道四諦。

  (185)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修无贪法句。

  (186)说明為断五阴无常,故当修止。

  (187)说明贪欲成就,则不知五阴无常。

  (188)说明正观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得离喜贪,心正解脱。

  (189)说明於眼、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观察无常,得断欲贪,心正解脱。

  (190)说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则不堪任正尽苦;反之得堪任正尽苦。

  (191)说明若於眼、耳、鼻、舌、意、不知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则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192)说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反之则堪任正尽苦。

  (193)意同第191经。

  (194)说明若於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则不解脱於苦;反之解脱於苦。

  (195)说明若於六内处、六外处生厌,则得解脱。

  (196)意同第195经。

  (197)叙说佛陀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戒示现。

  (198)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199)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转去诸结,究竟苦边。

  (200)说罗[目*侯]罗欲得阿罗汉果,求佛陀说法,佛陀以时机未熟故,先让彼為人演说五阴等法,待彼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之时,告彼以一切法无常,令得阿罗汉果。

  (201)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则得漏尽。

  (202)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正观眼等无我,则生无我见。

  (203)说明若能断无明,则能尽生,不受后有。

  (204)说明若於眼等如实知见,则得解脱,乃至不受后有。

  (205)说明观眼等无常、苦、变异、异分法者,可得解脱。

  (206)说明為了於内、外入处,如实知显现故,当勤方便禪思,内寂其心。

  (207)说明為如实知显现故,当修无量三摩提。

  (208)说明圣弟子观三世六入无常,故生厌、不乐、离欲、向厌。

  (209)说明若於六触入处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得解脱。

  (210)说明若於六触入处则长受忧苦,反之则长受喜乐。

  (211)佛為诸比丘说自护不随无欲,诸比丘不甚解,往问阿难,阿难復為彼等说。

  (212)叙说佛陀不為阿罗汉说不放逸行,只对有漏比丘说不放逸行。

  (213)说明有六根、六尘,根尘二法,缘二法生三受,不如实知者生纯大苦聚。

  (214)说六根、六尘等根、尘二法成对。

  (215)佛陀為富留那比丘说「现见法、灭自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等法。

  (216)说明圣所说海,不是一般大海,而是六根缘六尘已,爱念、染著,贪乐身、口、意业。

  (217)说明六内入处是人大海,六外入处是涛波。

  (218)说明苦集道跡、苦灭道跡。

  (219)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即為涅槃道跡。

  (220)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非我,即為似趣涅槃道跡。

  (221)说明趣一切取道跡及断一切取道跡。

  (222)说明六入乃至三受均為知法、识法。

  (223)说明若如实知六入乃至三受,则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224)说明当断一切欲法。

  (225)大意同第223经。

  (226)说明於六入乃至三受不计者,得自觉涅槃。

  (227)说明计者是病、是瘫、是刺,若不计者,得自觉涅槃。

  (228)说明生、老、病、死苦之增长法及损灭法。

  (229)说明若於六入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见者,是名有漏法;反之是无漏法。

  (230)说明六根、六境、六触、六受是名世间。

  (231)说明危脆败坏法,名為世间。

  (232)说明眼空,常、恆、不变异法空,我所空,是名空世间。

  (233)说明六内入处為世间,爱喜贪集為世间集,爱喜贪灭為世间灭,八圣道為世间灭道跡。

  (234)叙说世尊為诸比丘略说世界边后,入室坐禪,而由阿难广说其义。

  (235)缘眼、色生恶不善觉,贪、恚、痴俱,行此法者、於此边住者,是名有师、近住弟子,则苦独住;反之為无师、无近弟子,则乐独住。

  (236)佛告舍利弗,於行乞食时,不当眼见色起爱欲。

  (237)佛為郁瞿娄说若比丘於六入处爱念染著,则不得见法般涅槃;反之则得见法般涅槃。

  (238)说明六根缘六尘故六识生。

  (239)说明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是结所繫法,欲贪是结法。

  (240)说明六入处是所取法,欲贪是取法。

  (241)说明若以六识取於六尘相(总相),及取随形好(别相),身坏命终,堕恶趣中,故不当於六入处生取著。

  (242)说明於眼不知、不识、不断、不离欲,则不堪能正尽苦;反之则堪能正尽苦。

  (243)说明於眼味者,魔缚所缚,入於魔繫;反之,则脱於魔手,不入魔繫。

  (244)说明六处是魔鉤。

  (245)佛於拘留搜调伏鮫牛聚落為比丘说四品法经,即贪著六入处,则不得解脱魔繫;反之则得解脱。

  (246)说天魔波旬以乘六入处牛欲乱佛陀道意,而反被佛陀说服。

  (247)说明若习於六入处,则不得解脱魔繫,反之则得解脱;此经文有所简省。

  (248)纯陀答阿难所问,说四大所造之色无常、无我;六识亦无常、无我。

  (249)舍利弗答阿难所问,说六入处尽有餘,是虚言;言无餘,亦是虚言;离诸虚偽,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250)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说六根贪欲六尘,则為繫缚;若断欲贪,则得解脱。

  (251)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说六入处生灭法不如实知者,是名无知;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者,是名无明。

  (252)叙说优波先那於坐禪中遭毒蛇侵袭,因其已如实知蕴、处、界无我、我所,故从容而死。舍利弗将事情告知佛,佛示以避毒蛇之偈。

  (253)毘纽迦旃延婆罗门尼欲闻优陀夷说法,初时态度傲慢,优陀夷不愿為彼说法。后来他改变态度,优陀夷於是為其说苦之因缘,毘纽迦旃延婆罗门尼闻后即皈依三宝。

  (254)二十亿耳比丘虽精进,但未觉尽诸漏,因此心生悔意而欲还俗。佛陀以琴弦急缓作譬喻,令其觉悟,之后二十亿耳比丘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255)鲁醯遮婆罗门承事尊者摩訶迦旃延,被诸年少弟子索取笑;迦旃延為他说门、不守护门及善守护门,鲁醯遮欢喜随喜而去。

  (256)舍利弗答摩訶拘絺罗所问,解说对五蕴之生起、消灭、消灭的方法、无常不如实為无明,若如实知则為明。大意与第251经略同。

  (257)经文和第256经大致相同。

  (258)经文和第256经大致相同,说五蕴之生起、息灭、爱味、祸患、出离,如实知则為明;不如实知,则為不明。

  (259)舍利弗為摩訶拘絺罗说精勤思惟五受阴為病、為患、无常、苦、空、非我,可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260)舍利弗、阿难共相问答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

  (261)佛陀為阿难说五阴生故计我,若於五阴如实观察,如实知五阴无常、苦、非我,则得解脱。

  (262)阿难為长老阐陀说如来离於二边而说中道。

  (263)佛以伏鸡善养其子;巧师、巧师弟子手执斧柯;大舶藤缀渐断等喻,劝比丘精勤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264)佛陀因比丘问:「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耶?」而以小土搏作譬,并自述其往昔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如此说明五阴之无常、我不可得。

  (265)以恆河之聚沫、水上泡、春时燄、芭蕉、幻术做譬喻,说明五蕴无坚固实体;经后有偈颂。

  (266)说明若不如实知五受阴,则為无明所盖,爱欲所繫,长夜流转;反之则得解脱。

  (267)说眾生於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繫,长夜轮迴生死,如狗绳繫著柱。故当善思惟观察心,心恼故眾生恼,心净故眾生净,如画师随意图画。因此若不如实知五阴则不得解脱,反之则得解脱。

  (268)说明五受阴如急流岸边之…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