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 解题▪P4

  ..续本文上一页草木,攀援即断,不可执著。

  (269)以祇桓林作譬,说明五受阴非所应者,当尽捨离。

  (270)以田夫发荄断草、刈草、风摇菴罗果、楼阁中心坚固眾材摄受不散、眾生跡中象跡為大、阎浮提大海最為第一、日出、转轮圣王等喻说明於五阴应多修习无常想,便能断除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271)低舍比丘於修梵行生怠慢,疑惑於佛法。佛陀劝其好好修行,勿执著五受阴,并以二路譬喻正邪。

  (272)因眾中有少諍事,佛陀责诸比丘后,入安陀林独坐,后以哀悯故,復还摄诸比丘,告以修习无相三昧,治其放逸。

  (273)佛以拍手声之空性做譬,為比丘说明眼色乃至意法為无常、变易法,圣弟子於其中生厌,即得解脱。

  (274)说明眼等六入非我、我所,故应弃捨,捨已则可得长夜安乐。

  (275)佛陀指出难陀的种种品德:一、大力;二、端正;三、爱欲重;四、关闭根门;五、饮食知量;六、初夜后夜精勤修习:七、正念正智成就;八、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前三项為出家前,第四至八為出家后)。

  (276)难陀受佛陀之命,為五百比丘尼说六六法无常。

  (277)佛陀為诸比丘说若六根染著六尘,则為不律仪,反之则為律仪。

  (278)佛陀為诸比丘说执著六触入处為退法,不执著六触入处為不退法,而能於六胜入处胜已,则贪欲结断,瞋恚、愚痴结断,即名胜婆罗门。

  (279)佛陀為诸比丘说能调伏六根者得乐报,不能调伏六根者得苦报。后有偈颂。

  (280)佛陀告诉频头城婆罗门长者,若沙门、婆罗门於六入处未离欲贪,则不应恭敬、尊重、礼事、供养,反之则应恭敬、供养。

  (281)有出家行者縈髮目

  连向佛陀请教解脱之法,佛陀答以於六触入修习不缘著、三妙行、四念处、七觉分等,彼遂归依佛。

  (282)鬱多罗少年说其师言「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陀因此為阿难说关於修根的正确观念。

  (283)说明若於结所繫法心生缚著,则依序生爱、取、有……乃至纯大苦聚集,譬如小树,经灌溉后,渐渐长大;若不心生繫著,则苦灭,譬如断树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未来世永不生。

  (284)经意同第283经。

  (285)世尊自述在菩提树下未成正觉时,观缘起之顺逆;并以油柱燃灯為喻,说明若於色取味著,则老病死苦相续;反之,则老病死苦聚灭。

  (286)经意如第285经,而本经的说明是以乾草樵薪為喻。

  (287)世尊自述為菩萨未成正觉时,寻求生老病死苦之因,三转觉悟无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顺观十二缘起,即古仙人所教之道。经意略同於285经。

  (288)尊者舍利弗诣尊者摩訶拘絺罗所,问其老死,乃至识為自作或他作等。摩訶拘絺罗以芦為喻说明「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最后并讚叹舍利弗能种种甚深正智之问。

  (289)说明愚痴无闻凡夫不能於识生厌,故不得解脱;多闻圣弟子於识生厌,故得解脱。

  (290)经意同第289经。

  (291)世尊问诸弟子对内触法缘生的理解,因对其回答不满意,而告诉阿难触可念色生爱,触爱生亿波提,触亿波提生苦。并以毒水譬色,说明若乐著则生苦,反之则得解脱。

  (292)说明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缘生起之因,则如实知苦而灭无明,得尽苦边。

  (293)说甚深之因缘法,即十二缘起之顺逆、有為无為、苦灭、相续灭涅槃等法。

  (294)说明愚痴者受无明所覆,爱缘所繫,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脱;黠慧者修梵行,无明断,爱缘尽,故得解脱。

  (295)说明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是本修行愿,受得此身;多闻圣弟子於世间集灭能如实知。

  (296)说明不管如来出世、未出世,因缘法常住法界,但是,如来成等正觉之后,因缘法经佛开示才显发於世。

  (297)说明若离「一、异」二边即是中道,若如实知缘生灭,十二支缘生法无我、无我所,则无明断而生明,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此则為大空法。

  (298)说明十二缘起之大意及分别十二支。

  (299)因比丘问:「缘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陀答以缘起法非世尊所作,非餘人所作,為法界常住,為如来所觉,為眾生说。经文简省,略同於第296经。

  (300)佛陀因婆罗门问而说明「法」非自作自觉,亦非他作他觉,应离「断、常」二见,处於中道而说法。

  (301)佛陀為 [跳-兆+散]陀迦旃延说若离有、无二见,则為正见;若见缘生缘灭,是名离「有、无」二边,处於中道而说法。

  (302)阿支罗迦问苦為自作、他作或无阴作,佛告以应离边而说中道,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后,其净信,皈依三宝。不久,阿支罗迦為犊牛所触杀,命终时诸根清净,顏色鲜白。

  (303)玷牟留外道问苦乐為自作或他作,经意同第302经。

  (304)说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非我,若如实知六处,则正向涅槃。

  (305)佛陀说六分别六入处经,即是不如实知眼乃至不苦不乐受,则生染著,乃至纯大苦聚集;反之则纯大苦灭,成满三十七道品。

  (306)因比丘问:云何知、见而得见法?佛陀為说眼、色、眼识、受、想、思等法,名為人,此五蕴是无常、有為、思愿缘生,為苦,若捨一切有餘,则為涅槃。如是知、见,则為见法。阿毘达磨俱舍论第二十九卷引本经破执我。

  (307)经意同第306经,但此经佛陀以偈颂回答。

  (308)说明若於色、声、香、味、触、法染著,一旦彼无常、变易、灭尽,则生大苦。若於彼等法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则得安稳涅槃。经后有偈颂。

  (309)佛陀為鹿纽说贪爱不断、不知者,名第二住;贪爱已尽、已知者,名一一住。

  (310)佛陀為鹿纽说若於六处见可爱之色而生繫著,则苦集;反之,则苦灭。

  (311)富楼那闻佛说法后,欲往西方输卢那国传法,佛问其决心,知其為法不惜身命,即鼓励其前往。本经前半部富楼那闻佛说法一段,可参阅第215经;后半欲往西方传法一段,可参阅失译《佛说满愿子经》。

  (312)叙说摩罗迦舅闻佛略说法要后,於不繫著眼色等以偈颂广解其义。

  (313)说明若见色等不起贪觉如实知,是名有经法。

  (314)说明若於六处断欲,则於未来世永不復生。

  (315)说明若於眼等生、住、转出,则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316)说明眼等无常,故受逼迫苦生。

  (317)说明眼等苦,故受逼迫苦;经文同於第316经。

  (318)说明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经文同於第316经。

  (319)佛陀答生闻婆罗门六根六境為一切。

  (320)佛陀答生闻婆罗门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為一切有,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321)经意同第320经,经后记有异比丘、阿难、世尊法眼法根法依等各三经,亦如上说。

  (322)说六根是内入处,六境是外入处。

  (323)说明眼等為六内入处。

  (324)说明色等為六外入处。

  (325)说明眼识身等為六识身。

  (326)说明眼触身等六触身。

  (327)说明眼触生受等為六受身。

  (328)说明眼触生想等為六想身。

  (329)说明眼触生思等為六思身。

  (330)说明眼触生爱等為六爱身。

  (331)说明色顾念等為六顾念。

  (332)说明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即為六覆。

  (333)说明三世之六根无常,多闻圣弟子应不顾、不欣、生厌。

  (334)说明所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即為六根為业之因、缘、缚;业為爱之因、缘、缚;爱為无明之因、缘、缚;无明為不正思惟之因、缘、缚;不正思惟生於痴。

  (335)说明六根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為因缘起。可参阅《增一阿含‧六重品》第7经。

  (336)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喜,名六喜行。

  (337)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忧,名六忧行。

  (338)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捨,名六捨行。

  (339)说明於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捨心住正念正智,名六常行。

  (340)经文大同於第339经。

  (341)经文大同於第340经。

  (342)经文大同於第340经,但多说明舍利弗比丘成就六常行。

  (343)眾外道问尊者浮弥,苦、乐為谁所作,浮弥言从缘起生,眾外道不悦。后浮弥以所作答请教舍利弗,舍利弗告其所说為如法说。阿难又将二尊者问答具白於佛,佛印可。

  (344)摩訶拘絺罗向舍利弗问法,舍利弗告知以如实知善、不善法;善、不善根,如实知四食,如实知病、病集、病灭、病灭道跡,如实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跡,乃至於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行集、行灭、行灭道跡,如此一再追问,最后舍利弗告之只要断除无明而生明,无须更求。

  (345)世尊以「若得诸法教,若復种种学,具威仪及行,為我分别说」偈问舍利弗,舍利弗善為解说。

  (346)佛以十种三法,為诸比丘说法。十种三法為:(1)老、病、死;(2)贪、恚、痴;(3)身见、戒取、疑;(4)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5)失念、不正知、乱心;(6)掉、不律仪、不学戒;(7)不信、难教、懈怠;(8)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9)不…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