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恭敬、戾语、习恶知识;(10)无惭、无愧、放逸。
(347)说因归依供养佛法僧者多,外道因此穷於衣食所需,,所以遣须深欲盗佛教法為世间宣说,最终须深却皈依佛而得漏尽意解。
(348)说明比丘若依如来真实教法精勤修行,则能得善逝正觉。
(349)说明善来比丘得生圣处,诸根具足,堪解如来说法,故当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350)说明多闻圣弟子应知缘起法而无疑。
(351)叙说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就「知见缘起法是否就得阿罗汉果」等问题相问答。
(352)说明若沙门、婆罗门於因缘法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反之则是。
(353)说明若沙门、婆罗门於六入处及其集、灭、道不如实知,而於触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无有是处;反之,若於六入处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而后於触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斯有是处。即是於缘起系列如实知前支,才能如实知随后之缘起支,次序倒置则不能如实知。
(354)如第353经,而经文略有差异。
(355)说明应当觉知老死,乃至行及其集、灭、灭道跡。
(356)说明四十四种智是老死乃至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智,及其集、灭、道智。
(357)说明七十七种智是生缘老死乃至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及其非餘生缘老死等智、过去生缘老死等智、非餘过去生缘老死等智、未来生缘老死等智、非餘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住智。
(358)说明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名增法;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名减法。
(359)说明若思量、若妄想生,则纯大苦聚集;反之,则纯大苦聚灭。
(360)经同第359经,多加「名色」部份。
(361)经意同第360经,多加「往来」及「生死」部份。
(362)说明若有比丘闻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法,则名多闻比丘。
(363)说明若有比丘说十二因缘法是生厌、离欲、灭尽法,则為说法比丘;经意同第362经。
(364)说明若於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向,则名法次法向。
(365)说明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则得见法涅槃。
(366)说明毘婆尸佛自觉十二因缘之顺逆。
(367)说明若勤方便禪思,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
(368)说明若修无量三摩提,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经意同於第367经,但有简省。
(369)叙说毘婆尸佛未成正觉时,於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因缘法。从三昧觉,而说偈。
(370)叙说世尊亦於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起,如前六佛;经文同第369经,而有所省略。
(371)说明因有六入处故依次生触、受、爱、四食,如是纯大苦聚集;反之,若六入处灭则一切灭。
(372) 说颇求那问佛陀四食之食者為谁,佛就其问法不当而说因有六入处故依次生触、受、爱、取、有。
(373)说明若观麤摶食如子肉,则断五欲功德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则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城,则断三爱;若观识食如矛刺,则断名色。
(374)说明若於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若无贪无喜,则识不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灭。
(375)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忧悲,有尘垢;反之则无。
(376)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如日光照有璧宫殿,為璧所止,如是识住乃至纯大苦聚集;反之,无所攀缘,则纯大苦聚灭。
(377)本经前面部份与第376经相同,唯后面加了画师譬喻。
(378)说明若於四食有贪有喜,则如画师、画第子能於色有所粧画。
(379)说世尊於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
(380)说明四圣諦為苦圣諦、苦集圣諦、苦灭圣諦、苦灭道跡圣諦。
(381)劝比丘当於四圣諦修无间等。
(382)劝比丘於四圣諦当知、解、知、断、知、正、知、修。
(383)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得究竟苦边。
(384)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名阿罗汉。
(385)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名為上士。
(386)说明比丘若於四圣諦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得解脱结
,名為圣贤。
(387)经意同第385经,惟就法义广说。
(388)说明比丘得四諦之功德。
(389)以良医譬喻世尊為大医王。
(390)说明若诸沙门、婆罗门於四諦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為沙门、婆罗门。
(391)经文為第390经之简略。
(392)说明若不如实知四諦则不得脱苦,反之则得脱苦。
(393)说明善男子出家、得四果乃至得无上等正觉,当知四諦。
(394)说明四圣諦為正尽苦之前相,譬如日出明相先起。
(395)说明如日月不出世间则世间黑暗,佛若不出世间说四諦,世间亦闇冥。
(396)说明圣弟子於四諦得法眼之大义。
(397)说明若不知苦諦、苦集諦、苦灭諦,则不得苦灭道諦。
(398)说明不如实知四諦者,随他人说,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如实知四諦者,不随他语,如铜铁柱之坚固不动。
(399)说明如实知四諦,则如石柱入地,风吹不动,不為他论者所屈。
(400)说明若於四圣諦未无间等,则长受堕恶趣苦,故当起增上欲,精进於修习现观四諦,甚於急救火烧头衣。
(401)说明若欲闻法,须三时受百枪苦,但其苦仍不及受恶趣苦,所以比丘当於四諦学无间等。
(402)说明於四諦平等正觉,名為如来、应、等正觉。
(403)说明若不知四諦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若知四諦,则得离生死。
(404)说明佛所觉知而為人定说之法,如手中树叶;所觉知而未说之法,如大林树叶。所说法虽不多,但正向涅槃,故比丘当於四圣諦学无间等。
(405)离车童子持弓箭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以為奇特,将此事告知佛陀,佛告以知四諦较之更难。
(406)说明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想再得人身,比盲龟穿木孔更难,故比丘当於四圣諦,勤方便学无间等。
(407)佛以一士夫正坐思惟世间思惟见四军入藕孔,而发狂失性,说明思惟世间思惟无所饶益,故应正思惟出世间之四諦。
(408)佛劝比丘莫论十四无记,应学现观四圣諦。
(409)佛劝比丘莫起贪、恚、害三恶觉,当起四圣諦觉。
(410)经文為第409经之简省,只说明其中差别者為「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
(411)佛劝比丘莫论说世间事,应论说四圣諦。
(412)佛劝比丘应废止无益之论諍,而学四圣諦。
(413)佛為比丘说论较诸王大力大富无益,应当学四圣諦。
(414)佛告诸比丘论说宿命无益,应当学四圣諦。
(415)比丘於食堂论说檀越所施物品之好恶,佛即為比丘说学四圣諦;经文后半部省略
(416)记叙佛所说四圣諦,有一比丘悉受持。
(417)说明对於佛所说四圣諦如如(此是真实的)、不离如(此是不离真实的)、不异如(此是不异真实的),能真、实、审諦、不颠倒,是名真实受持四諦。
(418)说明除佛所说四圣諦外,别无四圣諦。
(419)说明若於佛法僧疑惑者,则於四圣諦疑惑;反之则不疑惑。
(420)说明若於四圣諦有疑,则於三宝有疑;反之则不疑。
(421)说明不知四圣諦者,沉沦生死,其深嶮甚於深嶮巖。
(422)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导致老、病、死、忧、悲、恼苦,其苦甚於大热地狱。
(423)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闇冥,其可怖畏甚於堕入大闇地狱。
(424)说明不知四圣諦而堕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闇冥,其闇 冥甚於堕入小千世界之中间闇冥。
(425)是第424经的略说,差异处為「中千世界,中间闇冥」。
(426)是第424经略说,所差异為「三千大千世界」。
(427)说明闻四圣諦,当善思念。
(428)说明若勤禪思,内寂其心,则四圣諦显现。
(429)说明若修三摩提,则四圣諦显现。
(430)说明若不知四圣諦,则堕三恶道。
(431)说明不如实知四諦故,或生善趣,或生善恶趣。
(432)说明不如实知四諦,则轮迴五趣,长夜轮转。
(433)说明佛於四圣諦增上说法。
(434)说明於四諦如实知者,谓之黠慧。
(435)说明四圣諦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
(436)因须达长者问,佛说明渐次修学四圣諦,譬如由初阶而次第昇於殿堂。
(437)经意同第436经,但因阿难问而答。
(438)说明眾生界无数无量,若於四圣諦无间等,则得脱眾生界,故宜学四圣諦。
(439)说明如实知四圣諦者如手中之土,不如实知者如雪山之土。
(440)说明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諦,所尽苦本如大湖水,不尽者如指端之水。
(441)经意如第139经,但此经於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
(442)说明眾生身形可见者如爪上土,不见者如大地土。
(443)说明世尊未闻正法时,於四圣諦正见已生。
(444)以眼药丸為譬,说明诸界其数无量。
(445)说明眾生常与界俱,…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