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草木,攀援即斷,不可執著。
(269)以祇桓林作譬,說明五受陰非所應者,當盡捨離。
(270)以田夫發荄斷草、刈草、風搖菴羅果、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攝受不散、眾生跡中象跡為大、閻浮提大海最為第一、日出、轉輪聖王等喻說明於五陰應多修習無常想,便能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271)低舍比丘於修梵行生怠慢,疑惑於佛法。佛陀勸其好好修行,勿執著五受陰,並以二路譬喻正邪。
(272)因眾中有少諍事,佛陀責諸比丘後,入安陀林獨坐,後以哀憫故,復還攝諸比丘,告以修習無相叁昧,治其放逸。
(273)佛以拍手聲之空性做譬,為比丘說明眼色乃至意法為無常、變易法,聖弟子於其中生厭,即得解脫。
(274)說明眼等六入非我、我所,故應棄捨,捨已則可得長夜安樂。
(275)佛陀指出難陀的種種品德:一、大力;二、端正;叁、愛欲重;四、關閉根門;五、飲食知量;六、初夜後夜精勤修習:七、正念正智成就;八、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前叁項為出家前,第四至八為出家後)。
(276)難陀受佛陀之命,為五百比丘尼說六六法無常。
(277)佛陀為諸比丘說若六根染著六塵,則為不律儀,反之則為律儀。
(278)佛陀為諸比丘說執著六觸入處為退法,不執著六觸入處為不退法,而能於六勝入處勝已,則貪欲結斷,瞋恚、愚癡結斷,即名勝婆羅門。
(279)佛陀為諸比丘說能調伏六根者得樂報,不能調伏六根者得苦報。後有偈頌。
(280)佛陀告訴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未離欲貪,則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反之則應恭敬、供養。
(281)有出家行者縈髮目
連向佛陀請教解脫之法,佛陀答以於六觸入修習不緣著、叁妙行、四念處、七覺分等,彼遂歸依佛。
(282)鬱多羅少年說其師言「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佛陀因此為阿難說關於修根的正確觀念。
(283)說明若於結所繫法心生縛著,則依序生愛、取、有……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小樹,經灌溉後,漸漸長大;若不心生繫著,則苦滅,譬如斷樹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未來世永不生。
(284)經意同第283經。
(285)世尊自述在菩提樹下未成正覺時,觀緣起之順逆;並以油柱燃燈為喻,說明若於色取味著,則老病死苦相續;反之,則老病死苦聚滅。
(286)經意如第285經,而本經的說明是以乾草樵薪為喻。
(287)世尊自述為菩薩未成正覺時,尋求生老病死苦之因,叁轉覺悟無明乃至老病死苦之順觀十二緣起,即古仙人所教之道。經意略同於285經。
(288)尊者舍利弗詣尊者摩訶拘絺羅所,問其老死,乃至識為自作或他作等。摩訶拘絺羅以蘆為喻說明「名色緣識生,識緣名色生」,最後並讚歎舍利弗能種種甚深正智之問。
(289)說明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故不得解脫;多聞聖弟子於識生厭,故得解脫。
(290)經意同第289經。
(291)世尊問諸弟子對內觸法緣生的理解,因對其回答不滿意,而告訴阿難觸可念色生愛,觸愛生億波提,觸億波提生苦。並以毒水譬色,說明若樂著則生苦,反之則得解脫。
(292)說明若依序思量十二因緣生起之因,則如實知苦而滅無明,得盡苦邊。
(293)說甚深之因緣法,即十二緣起之順逆、有為無為、苦滅、相續滅涅槃等法。
(294)說明愚癡者受無明所覆,愛緣所繫,不修梵行,故不得解脫;黠慧者修梵行,無明斷,愛緣盡,故得解脫。
(295)說明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是本修行願,受得此身;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滅能如實知。
(296)說明不管如來出世、未出世,因緣法常住法界,但是,如來成等正覺之後,因緣法經佛開示才顯發於世。
(297)說明若離「一、異」二邊即是中道,若如實知緣生滅,十二支緣生法無我、無我所,則無明斷而生明,乃至純大苦聚滅,如此則為大空法。
(298)說明十二緣起之大意及分別十二支。
(299)因比丘問:「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陀答以緣起法非世尊所作,非餘人所作,為法界常住,為如來所覺,為眾生說。經文簡省,略同於第296經。
(300)佛陀因婆羅門問而說明「法」非自作自覺,亦非他作他覺,應離「斷、常」二見,處於中道而說法。
(301)佛陀為 [跳-兆+散]陀迦旃延說若離有、無二見,則為正見;若見緣生緣滅,是名離「有、無」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
(302)阿支羅迦問苦為自作、他作或無陰作,佛告以應離邊而說中道,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後,其淨信,皈依叁寶。不久,阿支羅迦為犢牛所觸殺,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303)玷牟留外道問苦樂為自作或他作,經意同第302經。
(304)說明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非我,若如實知六處,則正向涅槃。
(305)佛陀說六分別六入處經,即是不如實知眼乃至不苦不樂受,則生染著,乃至純大苦聚集;反之則純大苦滅,成滿叁十七道品。
(306)因比丘問:雲何知、見而得見法?佛陀為說眼、色、眼識、受、想、思等法,名為人,此五蘊是無常、有為、思願緣生,為苦,若捨一切有餘,則為涅槃。如是知、見,則為見法。阿毘達磨俱舍論第二十九卷引本經破執我。
(307)經意同第306經,但此經佛陀以偈頌回答。
(308)說明若於色、聲、香、味、觸、法染著,一旦彼無常、變易、滅盡,則生大苦。若於彼等法之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則得安穩涅槃。經後有偈頌。
(309)佛陀為鹿紐說貪愛不斷、不知者,名第二住;貪愛已盡、已知者,名一一住。
(310)佛陀為鹿紐說若於六處見可愛之色而生繫著,則苦集;反之,則苦滅。
(311)富樓那聞佛說法後,欲往西方輸盧那國傳法,佛問其決心,知其為法不惜身命,即鼓勵其前往。本經前半部富樓那聞佛說法一段,可參閱第215經;後半欲往西方傳法一段,可參閱失譯《佛說滿願子經》。
(312)敘說摩羅迦舅聞佛略說法要後,於不繫著眼色等以偈頌廣解其義。
(313)說明若見色等不起貪覺如實知,是名有經法。
(314)說明若於六處斷欲,則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315)說明若於眼等生、住、轉出,則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316)說明眼等無常,故受逼迫苦生。
(317)說明眼等苦,故受逼迫苦;經文同於第316經。
(318)說明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經文同於第316經。
(319)佛陀答生聞婆羅門六根六境為一切。
(320)佛陀答生聞婆羅門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為一切有,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321)經意同第320經,經後記有異比丘、阿難、世尊法眼法根法依等各叁經,亦如上說。
(322)說六根是內入處,六境是外入處。
(323)說明眼等為六內入處。
(324)說明色等為六外入處。
(325)說明眼識身等為六識身。
(326)說明眼觸身等六觸身。
(327)說明眼觸生受等為六受身。
(328)說明眼觸生想等為六想身。
(329)說明眼觸生思等為六思身。
(330)說明眼觸生愛等為六愛身。
(331)說明色顧念等為六顧念。
(332)說明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即為六覆。
(333)說明叁世之六根無常,多聞聖弟子應不顧、不欣、生厭。
(334)說明所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即為六根為業之因、緣、縛;業為愛之因、緣、縛;愛為無明之因、緣、縛;無明為不正思惟之因、緣、縛;不正思惟生於癡。
(335)說明六根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為因緣起。可參閱《增一阿含‧六重品》第7經。
(336)說明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喜,名六喜行。
(337)說明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憂,名六憂行。
(338)說明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捨,名六捨行。
(339)說明於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捨心住正念正智,名六常行。
(340)經文大同於第339經。
(341)經文大同於第340經。
(342)經文大同於第340經,但多說明舍利弗比丘成就六常行。
(343)眾外道問尊者浮彌,苦、樂為誰所作,浮彌言從緣起生,眾外道不悅。後浮彌以所作答請教舍利弗,舍利弗告其所說為如法說。阿難又將二尊者問答具白於佛,佛印可。
(344)摩訶拘絺羅向舍利弗問法,舍利弗告知以如實知善、不善法;善、不善根,如實知四食,如實知病、病集、病滅、病滅道跡,如實知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乃至於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此一再追問,最後舍利弗告之只要斷除無明而生明,無須更求。
(345)世尊以「若得諸法教,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偈問舍利弗,舍利弗善為解說。
(346)佛以十種叁法,為諸比丘說法。十種叁法為:(1)老、病、死;(2)貪、恚、癡;(3)身見、戒取、疑;(4)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5)失念、不正知、亂心;(6)掉、不律儀、不學戒;(7)不信、難教、懈怠;(8)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9)不…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