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火则灭。
(715)说明如身依食而立,五盖亦各依食而立,七觉分亦然。
(716)说明不正思惟则不起四正勤、生五盖、不生七觉支,正思惟则反之。
(717)说明恶友之害及善友之利。
(718)舍利弗為比丘说其於七觉支得自在。
(719)优波摩為阿提目多说修七觉分时,若灭五盖,则心能解脱。
(720)阿那律為比丘说修七觉分,则心能解脱。
(721)说明转轮圣王出世之时,有七宝现於世间;如来出世,有七觉分现於世间。可参考《中阿含‧七宝经》、《增一阿含‧等法品》第7经、施护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722)详细说明转轮圣王出世时,七宝出现於世之盛况。
(723)说明年少比丘供养奉事长老比丘,可闻深妙之法,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觉分满足。
(724)说明亲近奉事贤圣者,得成就身正及心正,得七觉分满足。
(725)说明五盖是不善积聚,七觉分是善积聚。
(726)阿难以為半梵行者是善知识,佛告之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识。
(727)佛於病中要阿难说七觉分,并告之若精进修习七觉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末有比丘说偈讚嘆。
(728)说明七觉分,但经文简省
(729)说明比丘若修七觉分则向於涅槃。
(730)佛劝比丘三世均当修七觉分。
(731)说明比丘若修习七觉分清净鲜白,可获大利。
(732)经意同第731经,经文简省。
(733)说明七觉分须渐次而起,修习满足。
(734)说明修习七觉分者得漏尽无餘涅槃或阿那含果等二种果报。
(735)说明修习七觉分者可得四果。
(736)说明修习七觉分者有七种果报。
(737)说明比丘应於七觉分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738)同第734经,文字略有不同。
(739)经意同第735经,文字略有不同。
(740)经意同第736经,文字略有不同。
(741)说明若修不净观,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2)说明若修习随死念,可向於捨;经文略同於第741经。
(743)诸外道认為他们和佛陀一样都能说法,无有差异。眾多比丘闻后不悦,告诉世尊,世尊授以反问之法。
(744)说明若修习慈心,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5)说明若修习空入处,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6)说明若修习安那般念,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7)说明若修习无常想,可向於捨,如修七觉支一般。
(748)说明若起正见则解脱三毒,,得正知见。
(749)说明若无明為前相,则八邪道生;若起明為前相,则八正道生,得正解脱。
(750)说明无明為诸恶不善法之根本,明為诸善法之根本。
(751)说明若起邪事则不乐正法,若起正事者则乐正法。
(752)说明修习八正道能断五欲。
(753)世尊為阿梨瑟吒说甘露法即界名说(涅槃界),若修八圣道可得甘露法。
(754)说明七正道分為贤圣等三昧根本眾具。
(755)只说如上三经。
(756)只说如上三经。
(757)只说如上三经。
(758)说明佛及凡夫各有三种无母子畏(兵兇、大火、洪水)、三种有母子畏(老、病、死),但若修习八圣道则可断三畏。
(759)说明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三受,是无常、有為心所缘生,若修八圣道可断此三受。
(760)说明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喜、不可爱、不可念,故如来出於世间,若修习八圣道可断此三法。
(761)说明有学之八圣道是名為学,无学之八圣道成就是名无学。
(762)说明八正圣道成就是名圣漏尽。
(763)说明八圣道分。
(764)说明修八圣道,依远离、依无欲、依减、向於捨,是名修八圣道。
(765)说明比丘过去已修八正道,未来亦当修八正道。
(766)说明八圣道清净鲜白之利益。
(767)说明五盖為不善聚,八圣道為善聚。
(768)佛為阿难说全梵行者為善知识。经意如第726经,但经文简省许多。
(769)说明在佛的正法律中八正道能调伏烦恼军。
(770)说明八邪道能作非义不饶益苦,故当离;八正道能以义饶益,常得安乐,故当修。
(771)佛卫生闻婆罗门说明八邪道非彼岸,八正道是彼岸。
(772-774)无经文,只说如第771经,但问答的对象不同。
(775)说明不正思惟能令生且增广八邪道,正思惟不令生且可灭八邪道。
(776)说明不正思惟则正见不生,正思惟则正见生起。
(777)同第775经。
(778)说明恶友能令且增广八邪道,善友不令生且能灭八邪道。
(779)经意同第778经,略简。
(780)经意同第778经。
(781)经意同第778经,经末有提内法八经,外法八经亦同。
(782)说明八邪道非法,八正道是法。
(783)阿难為一婆罗说為断三毒故出家,修习八圣道可断三毒。
(784)详细说明八邪道及八正道。可参阅《佛说八正道经》。
(785)说明世俗之八圣道向於善趣,出世间之八圣道转向苦边。
(786)说明若向八邪道者违於法,心向八正道不违法。
(787)说明向邪者不乐於法,向正者乐於法。
(788)经意同第787经,多了种甘蔗、稻等譬喻,经末多了偈颂。
(789)佛為婆罗门说有世俗及圣出世间两种正见;可参阅第785经,较简。
(790)同第791经,略简。
(791)说明邪、邪道,正、正道。
(792)说明五逆罪是恶趣道。
(793)说明八邪道是顺流道,八正道是逆流道。
(794)说明八正道是沙门法,成就八正道者是沙门。
(795)说明八正道為沙门法,三毒永尽為沙门义。
(796)说明八圣道為沙门法,阿罗汉等為沙门果。
(797)详细说明沙门法及沙门果。
(798)说明沙门法、沙门、沙门义。
(799)同第797经,较简。
(800)如上说。
(801)说明有五法助益於修出入息念。
(802)说明若修习出入息念,可得身心止息,明分想修习满足。
(803)详细说明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内容。
(804)為第803经的略说,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者可断诸觉想。
(805)阿梨瑟吒告诉佛陀他已修习出入息念,佛嘉许之,并告之以更有胜妙过其上者。
(806)罽宾那比丘端坐不动,专心修行,佛陀教诸比丘亦如是修行。
(807)世尊坐禪二月,修出入息念,从禪觉后告诸比丘其所得证。
(808)说明学住与如来住相异。
(809)世尊教诸比丘修不净观,结果有诸多比丘因极厌患身而自杀,或请他人杀己,世尊於是教诸比丘修习出入息念。
(810)说明修习出入息念能令四念处满足,七觉支满足,明、解脱满足,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811)如第810经。
(812)如第810经。
(813)佛為阿难说精勤修习四念处之真諦。
(814)说明修习出入息念已,得大果大福利。
(815)说明三世诸佛和如今比丘同样修出入息念,断觉想。
(816)以偈颂说明戒、意、慧三学。
(817)详细说明三学,但无偈颂。
(818)说明三学中增上慧学成就时,圆满三学。
(819)说明三学能摄诸戒。
(820)说明三学,比第817经更详细。
(821)是第819经和第820经相合,文字略有差异。
(822)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令三学修习满足。
(823)说明若比丘具足戒住,能满足三学,得诸涅槃。
(824)说明二学,有偈颂。
(825)说明比丘若学戒,可令三学满足。
(826)说明学戒的种种福利。
(827)说明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如同田夫随时善作一般。经末有偈。
(828)说明比丘若不修三学则不為比丘。
(829)说明若随时学三学,不久得尽诸漏,得解脱。
(830)世尊為诸比丘说戒法相应,迦叶比丘闻后心不忍不喜,后即生悔,便向世尊悔过,世尊授以律仪戒。
(831)说明世尊不讚不叹不乐学戒者,讚叹乐学戒者。
(832)同第817经,,文字略有差异。
(833)佛為离车难陀说圣弟子若成就四不坏净,命终时得生天上,得十种法。
(834)说明成就四不坏净者,生活自然富足。
(835)说明转轮王具足七宝,成就四种神力,王四天下,仍未断轮迴之苦;然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而解脱轮迴之苦,其缘故在於有无成就四不坏净。
(836)说明四不坏净不变易增损,若成就四不坏净,则可不堕三恶趣。
(837)藉说明敬信人之五种过患,而劝应成就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838)说明四食安立、饶益、摄受眾生,四不坏净润泽眾生之福德、喜法并安乐眾生。
(839)说明於佛不坏净成就者,是為闻法、眾僧所念及圣戒成就。
(840)说明於佛不坏净成就者,离慳垢心,圣戒成就。
(841)说明成就四种福德润泽者,其福利无量。
(842)说明婆罗门所说邪道不能向於涅槃,世尊所说八圣道向於涅槃。
(843)记叙佛陀与舍利弗关於「流」与「入流分」之问…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