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天所供养。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82经略同。
(598)佛為一天子说精勤者可开发圣道。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5经略同。
(599)佛為一天子说立戒修智慧可解脱缠结。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3经略同。
(600)佛為一天子说若比丘若习禪思,善摄诸觉想,他人不能恐怖诽谤。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4经略同。
(601)佛為一天子说若名色灭无餘,则永断生死道、灭苦乐。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6经略同。
(602)佛為一天子说若离六欲则得解脱。与《别译杂阿含经》第177经略同。
(603)佛為一天子说信、不放逸、精进、智慧的功德。
(604)说明阿育王出世及供养佛僧的因缘。经意同《阿育王传》、《阿育王经》。
(605)说明有四念处。
(606)说明当修习四念处。
(607)说明四念处為得如实法之一乘道。
(608)说明若离四念处,则离如实圣法,乃至不得解脱;若不离四念处,则不离如实圣法,乃至得解脱。
(609)说明观四念处集、四念处没,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永无所取。
(610)说明於四念处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忧悲,是名修四念处。
(611)说明四念处為善法聚,五盖為不善法聚。
(612)说明如来弟子於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如强弓大力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
(613)说明贪、瞋、痴三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四念处為善聚。
(614)说明若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脱,名為大丈夫,否则即非大丈夫。
(615)阿难讚劝诸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知前后昇降,然后以所说告诉佛,佛再开示此理。
(616)说明若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阂,譬如厨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悦,故不蒙爵赏。如此比丘,不得安稳涅槃;反之,则得安稳涅槃。
(617)佛以飞鹰取小鸟之事,劝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远离五欲境界。
(618)说明修四念处可得四果。
(619)佛以伎师各自爱护為比丘说自护即他护,他护亦是自护;自护他护都是修习四念处。
(620)佛以愚痴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為猎师所捕之事,说明愚痴凡夫不善护身,染著五欲,為魔所
。因此应依止父母境界,即四念处。
(621)佛為阿难说当教年少比丘四念处,阿罗汉亦修四念处。
(622)说明世尊於
罗园中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念正住,
罗女闻法后,翌朝以食供养。
(623)说明沙门婆罗门应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譬如持满钵油从世间美色所及大眾中过,若失一滴油则将被杀,其必一心繫念油钵,不敢顾眄世间美色。
(624)鬱底迦求世尊说法,世尊告之当先净其戒,然后修四念处。
(625)佛為婆醯迦说住四念处者,超越诸魔。经文有所省略
(626)经文只说如第625经。
(627)阿那律问佛,有学比丘当云何修习得尽诸漏,佛教以当念四念处。
(628)记叙阿难与优陀夷议论佛说圣戒乃為修四念处。
(629)阿难為跋陀罗说多修习四念住能令行者不退转。
(630)阿难為跋陀罗说多修习四念住,能得清净。
(631)阿难為跋陀罗说眾生多修习四念处,得度彼岸。
(632)阿难為跋陀罗说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果。
(633)说明一切法即四念处。
(634)说明修习四念处者,名贤圣出离。
(635)说明若修习四念处,未净眾生得清净,已净眾生令增光泽。
(636)说明比丘闻佛教法后出家,先习圣戒,住四念处者,调伏世间贪忧。
(637)说明学戒成就,当修四念处。经文有所省略。。
(638)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悲嘆,佛告之生者必灭,勿徒自悲,当修习四念处,自洲自依。
(639)舍利弗、目揵连涅槃后,僧伽内心空虚,佛鼓励诸比丘自洲自依,法洲法依,即修四念处。
(640)佛為帝释及四大天王预言佛灭后正法衰亡之事。可参阅《阿育王传》卷6、卷7;《大毘婆沙论》卷183;《大集月藏分法灭尽品》、《摩訶摩耶经》、《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641)叙说阿育王晚年及孔雀王朝最后王沸沙蜜多罗王破坏佛法。可参阅《阿育王传》、《阿育王经》。
(642)说明三无漏根。
(643)说明五根。
(644)说明比丘若於五根如实善观察,则於三结断知,是名须陀洹。
(645)说明如实观察五根者,得正阿罗汉。
(646)说明五根,较第643经更详。
(647)详细说明五根
容,较第646经為详。
(648)经意同於第644经。
(649)经意同於第645经。
(650)说明若如实知五根及其集、灭、灭道跡者得出离,得成正觉。
(651)说明若如实知五根之集、没、味、患、离者得出离,得成正觉。
(652)说明比丘依其对五根若利、若满足之程度而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或须陀洹果,而五根一切无者為凡夫。
(653)本经為652经之广说。
(654)以堂阁眾材,栋為上首譬喻五根以慧根為首,而摄持其餘四根。
(655)经意同第654经,但没有譬喻;经文与第646经大多相同。
(656)说明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他四根。较第654经為详。
(657)详述五根之中,慧根為首。
(658)说明五根功德,以慧根為首。较第655经為详。
(659)说明五根,可与第647经相比较。
(660)说明修习五根可断三世一切苦。
(661)说明数力及修力等二力。
(662)说明若数力成就,则三毒尽,修力满足。
(663)说明修力即修四念处。
(664)说明三种三力。
(665)说明当学信、精进、慧三力。
(666)详细说明信、念、慧三力。可参阅失译《杂阿含经》第17经。
(667)说明三种「四力」,分述如下:(1)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2)信力、念力、定力、慧力。(3)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并就第(3)项详细说明。可参阅失译《杂阿含经》第18经。
(668)详细说明四摄事之最胜行法。
(669)说明三世眾生有所取者,均為四摄事。
(670)说法明成就四力者,离五恐怖。
(671)说四力如第670经,但说成就四力,不畏不活。
(672)广说四力,可参阅第670经。
(673)说明五力。
(674)说明比丘当成就五力。
(675)详细说明五力。
(676)说明比丘当学五力,如第674经,文字略有差异。
(677)说明五学力。
(678)说明比丘当成就学力。
(679)广说五学力。
(680)如第678经,文字略有差异。
(681)说明若比丘於善法变、退、不住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以五白种白法庆慰之。
(682)说明若比丘还戒、退戒者,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之,反之则以五种白法庆慰之。
(683)说明若信、精进、惭、愧、慧力退减,则不善法生。
(684)世尊先告诉诸比丘,如来与阿罗汉之不同,再详述十力。十力部分可参阅《增一阿含.结禁品》第4经,勿提提犀鱼《佛说十力经》,施护译《佛说十力经》,《佛说信解智力经》。
(685)说明婴儿小时,乳母随时照料,及其长大,乳母放捨。诸声闻始学时,智慧不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之,至其智慧深固放捨。
(686)说明如来六力。
(687)若有问如来六力者,如来将為彼记说。
(688)说明七力。
(689)说明比丘当成就七力。
(690)经意同第688经。
(691)广说七力。
(692)说明八力。
(693)广说八力。
(694)说明漏尽比丘之八力。
(695)如第694经。
(696)如第694经。
(697)说明九力。
(698)广说九力。
(699)说明十力。
(700)广说十力。
(701)说明有十种如来力;如第684经,但经文更简省。
(702)如第687经,但经文更简省。
(703)说明所有法门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质直心生,如来则為其说五学力及如来十力。
(704)说明若不正思惟,则起五盖,退七觉支;若正思惟,则不起五盖,起七觉支。
(705)说明五退法及七不退法。
(706)说明五盖不转趣涅槃,七觉支转趣涅槃。
(707)说明五盖之害及七觉支之利。
(708)说明五盖令善心荫覆堕卧,如五种大树,生长巨大,则障覆小树;若修习七觉支,则转成不退。
(709)说明修习七觉支能转进满足。
(710)说明专心听法者,能断五盖,修习七觉支,令得满足。
(711)无畏王子请佛评断无因论,佛以五盖為烦恼之因缘,七觉支為清净之因缘,纠正无因论之谬误。
(712)如第711经,小有差异。
(713)眾比丘访外道精舍,诸外道自詡所说法与世尊无异,眾比丘闻后告知世尊,世尊说明可反问诸外道有关五盖之十、七觉支之十四,并為比丘详细说明。
(714)说明比丘若生微劣心,应修择法、精进、喜觉分,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火则炽燃。若比丘生掉举心,应修猗、定、捨等觉分,譬如燃火,欲令其燋炭,彼…
《杂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