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天所供養。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82經略同。
(598)佛為一天子說精勤者可開發聖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5經略同。
(599)佛為一天子說立戒修智慧可解脫纏結。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3經略同。
(600)佛為一天子說若比丘若習禪思,善攝諸覺想,他人不能恐怖誹謗。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4經略同。
(601)佛為一天子說若名色滅無餘,則永斷生死道、滅苦樂。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6經略同。
(602)佛為一天子說若離六欲則得解脫。與《別譯雜阿含經》第177經略同。
(603)佛為一天子說信、不放逸、精進、智慧的功德。
(604)說明阿育王出世及供養佛僧的因緣。經意同《阿育王傳》、《阿育王經》。
(605)說明有四念處。
(606)說明當修習四念處。
(607)說明四念處為得如實法之一乘道。
(608)說明若離四念處,則離如實聖法,乃至不得解脫;若不離四念處,則不離如實聖法,乃至得解脫。
(609)說明觀四念處集、四念處沒,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610)說明於四念處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是名修四念處。
(611)說明四念處為善法聚,五蓋為不善法聚。
(612)說明如來弟子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如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
(613)說明貪、瞋、癡叁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四念處為善聚。
(614)說明若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脫,名為大丈夫,否則即非大丈夫。
(615)阿難讚勸諸比丘尼,修習四念處應知前後昇降,然後以所說告訴佛,佛再開示此理。
(616)說明若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閡,譬如廚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悅,故不蒙爵賞。如此比丘,不得安穩涅槃;反之,則得安穩涅槃。
(617)佛以飛鷹取小鳥之事,勸比丘應守住四念處,遠離五欲境界。
(618)說明修四念處可得四果。
(619)佛以伎師各自愛護為比丘說自護即他護,他護亦是自護;自護他護都是修習四念處。
(620)佛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為獵師所捕之事,說明愚癡凡夫不善護身,染著五欲,為魔所
。因此應依止父母境界,即四念處。
(621)佛為阿難說當教年少比丘四念處,阿羅漢亦修四念處。
(622)說明世尊於
羅園中為諸比丘說四念處正念正住,
羅女聞法後,翌朝以食供養。
(623)說明沙門婆羅門應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譬如持滿缽油從世間美色所及大眾中過,若失一滴油則將被殺,其必一心繫念油缽,不敢顧眄世間美色。
(624)鬱底迦求世尊說法,世尊告之當先淨其戒,然後修四念處。
(625)佛為婆醯迦說住四念處者,超越諸魔。經文有所省略
(626)經文只說如第625經。
(627)阿那律問佛,有學比丘當雲何修習得盡諸漏,佛教以當念四念處。
(628)記敘阿難與優陀夷議論佛說聖戒乃為修四念處。
(629)阿難為跋陀羅說多修習四念住能令行者不退轉。
(630)阿難為跋陀羅說多修習四念住,能得清淨。
(631)阿難為跋陀羅說眾生多修習四念處,得度彼岸。
(632)阿難為跋陀羅說修習四念處可得阿羅漢果。
(633)說明一切法即四念處。
(634)說明修習四念處者,名賢聖出離。
(635)說明若修習四念處,未淨眾生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
(636)說明比丘聞佛教法後出家,先習聖戒,住四念處者,調伏世間貪憂。
(637)說明學戒成就,當修四念處。經文有所省略。。
(638)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難悲嘆,佛告之生者必滅,勿徒自悲,當修習四念處,自洲自依。
(639)舍利弗、目揵連涅槃後,僧伽內心空虛,佛鼓勵諸比丘自洲自依,法洲法依,即修四念處。
(640)佛為帝釋及四大天王預言佛滅後正法衰亡之事。可參閱《阿育王傳》卷6、卷7;《大毘婆沙論》卷183;《大集月藏分法滅盡品》、《摩訶摩耶經》、《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迦旃延說法沒盡偈》。
(641)敘說阿育王晚年及孔雀王朝最後王沸沙蜜多羅王破壞佛法。可參閱《阿育王傳》、《阿育王經》。
(642)說明叁無漏根。
(643)說明五根。
(644)說明比丘若於五根如實善觀察,則於叁結斷知,是名須陀洹。
(645)說明如實觀察五根者,得正阿羅漢。
(646)說明五根,較第643經更詳。
(647)詳細說明五根
容,較第646經為詳。
(648)經意同於第644經。
(649)經意同於第645經。
(650)說明若如實知五根及其集、滅、滅道跡者得出離,得成正覺。
(651)說明若如實知五根之集、沒、味、患、離者得出離,得成正覺。
(652)說明比丘依其對五根若利、若滿足之程度而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或須陀洹果,而五根一切無者為凡夫。
(653)本經為652經之廣說。
(654)以堂閣眾材,棟為上首譬喻五根以慧根為首,而攝持其餘四根。
(655)經意同第654經,但沒有譬喻;經文與第646經大多相同。
(656)說明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他四根。較第654經為詳。
(657)詳述五根之中,慧根為首。
(658)說明五根功德,以慧根為首。較第655經為詳。
(659)說明五根,可與第647經相比較。
(660)說明修習五根可斷叁世一切苦。
(661)說明數力及修力等二力。
(662)說明若數力成就,則叁毒盡,修力滿足。
(663)說明修力即修四念處。
(664)說明叁種叁力。
(665)說明當學信、精進、慧叁力。
(666)詳細說明信、念、慧叁力。可參閱失譯《雜阿含經》第17經。
(667)說明叁種「四力」,分述如下:(1)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2)信力、念力、定力、慧力。(3)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並就第(3)項詳細說明。可參閱失譯《雜阿含經》第18經。
(668)詳細說明四攝事之最勝行法。
(669)說明叁世眾生有所取者,均為四攝事。
(670)說法明成就四力者,離五恐怖。
(671)說四力如第670經,但說成就四力,不畏不活。
(672)廣說四力,可參閱第670經。
(673)說明五力。
(674)說明比丘當成就五力。
(675)詳細說明五力。
(676)說明比丘當學五力,如第674經,文字略有差異。
(677)說明五學力。
(678)說明比丘當成就學力。
(679)廣說五學力。
(680)如第678經,文字略有差異。
(681)說明若比丘於善法變、退、不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則以五白種白法慶慰之。
(682)說明若比丘還戒、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呵責之,反之則以五種白法慶慰之。
(683)說明若信、精進、慚、愧、慧力退減,則不善法生。
(684)世尊先告訴諸比丘,如來與阿羅漢之不同,再詳述十力。十力部分可參閱《增一阿含.結禁品》第4經,勿提提犀魚《佛說十力經》,施護譯《佛說十力經》,《佛說信解智力經》。
(685)說明嬰兒小時,乳母隨時照料,及其長大,乳母放捨。諸聲聞始學時,智慧不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之,至其智慧深固放捨。
(686)說明如來六力。
(687)若有問如來六力者,如來將為彼記說。
(688)說明七力。
(689)說明比丘當成就七力。
(690)經意同第688經。
(691)廣說七力。
(692)說明八力。
(693)廣說八力。
(694)說明漏盡比丘之八力。
(695)如第694經。
(696)如第694經。
(697)說明九力。
(698)廣說九力。
(699)說明十力。
(700)廣說十力。
(701)說明有十種如來力;如第684經,但經文更簡省。
(702)如第687經,但經文更簡省。
(703)說明所有法門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質直心生,如來則為其說五學力及如來十力。
(704)說明若不正思惟,則起五蓋,退七覺支;若正思惟,則不起五蓋,起七覺支。
(705)說明五退法及七不退法。
(706)說明五蓋不轉趣涅槃,七覺支轉趣涅槃。
(707)說明五蓋之害及七覺支之利。
(708)說明五蓋令善心蔭覆墮臥,如五種大樹,生長巨大,則障覆小樹;若修習七覺支,則轉成不退。
(709)說明修習七覺支能轉進滿足。
(710)說明專心聽法者,能斷五蓋,修習七覺支,令得滿足。
(711)無畏王子請佛評斷無因論,佛以五蓋為煩惱之因緣,七覺支為清淨之因緣,糾正無因論之謬誤。
(712)如第711經,小有差異。
(713)眾比丘訪外道精舍,諸外道自詡所說法與世尊無異,眾比丘聞後告知世尊,世尊說明可反問諸外道有關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並為比丘詳細說明。
(714)說明比丘若生微劣心,應修擇法、精進、喜覺分,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火則熾燃。若比丘生掉舉心,應修猗、定、捨等覺分,譬如燃火,欲令其燋炭,彼…
《雜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