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 解题▪P5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為龙中龙,以至最后「喻经」是佛陀告诉诸弟子无量善法可得,皆以不放逸為本;收有25经。

  (1)柔软经

  世尊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处过著柔软的生活,后為求离欲离恶之法,遂成就初禪,觉悟生老病死之实相,又觉悟无怖於欲,得无有想,行净梵行。

  (2)龙象经

  叙述眾人以波斯匿王有名為「念」之龙象,為大龙王,世尊為乌陀夷说不以身口意害者為龙,乌陀夷遂於世尊前作龙相应颂讚嘆世尊。

  (3)说处经

  先述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三说处,若一心闻法而闻一法、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便得正定,达心解脱。其次说相应於一向论、分别论、詰论、止论等四处而答者,可以共说及共论。又若住於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跡者,则可得共论;否则,则不可共论。最后又举说义、说事必要的种种条件。

  长寿王品亦有说处经,但经意不同。

  (4)说无常经

  说观五蕴无常、苦、非神,修习七道品、正思正念,可得漏心解脱;又说此世中阿罗和為最胜最尊。

  (5)请请经

  叙说舍梨子因闻世尊於十五日(自恣日)告诉诸比丘:「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汝等辈是我真子。」而问世尊是否嫌他及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答以不嫌,舍梨子又问比丘中得解脱者之数,世尊答以五百比丘中,九十為三明达,九十為俱解脱,餘者為慧解脱。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1212经、法贤《佛说解夏经》,亦可参阅《别译杂阿含经》第228经、《增一阿含‧善聚品》第5经、竺曇无兰《新岁经》、竺法护《受新岁经》。

  (6)瞻波经

  世尊游瞻波时,於十五日欲说从解脱,以眾中有不净者在,而默然坐至初夜、中夜、天明。目犍连乃入如其像定,以他心智看出不净比丘,而摈弃於会外。世尊於是以喻说非沙门行者当摈弃之,并以颂言清净共清净,常当共和合。

  别译本有法炬《瞻婆比丘经》。

  (7)沙门二十亿经

  二十亿比丘宴坐思惟,观自心不得解脱,欲捨戒罢道归家,以行佈施求福业。佛為说弹琴喻,教示学道不可过急与过缓,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二十亿闻佛所说,善受善持,遂成就阿罗汉果,而至佛前善说所证之义。

  经意同《杂阿含经》第254经、《增一阿含‧地主品》第3经。亦可参阅《四分律》卷三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一。

  (8)八难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人行梵行时,有八难八非时,并说一不难与一是时。

  经意同《增一阿含‧八难品》第1经。

  (9)贫穷经

  叙说有欲而贫穷者為大苦,因為贫穷而举贷,就会被增长利息,财主屡次前往求索所恼,,故最大苦。若人无有信、戒、闻、施、慧,纵然多金银财宝,因无有力势法财,故亦贫穷,於圣法中称為不善贫穷。若於身、口、意造三恶业,则犹如贫而举债,必堕三涂苦。

  (10)行欲经

  举十例说明世间行欲人有非法、如法、法与非法并用以求财等三种人,对所得财物的处理方式,并指出最下、最上、最妙的行欲人。

  别译本有西晋法炬《佛说伏婬经》。

  (11)福田经

  世尊為给孤独居士说世间有二种福田人,即学人与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可参阅《杂阿含经》第992经。

  (12)优婆塞经

  叙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

  (13)怨家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乃由男女辈瞋恚时来。即不欲怨家有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称誉、大富、生天等七事。世尊并以偈颂道出瞋之為害及无恚之功德。

  (14)教曇弥经

  曇弥尊者因凶暴急弊,极為粗恶,故被生地的优婆塞所逐。於是曇弥乃问佛陀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何以被逐?世尊為他说树神喻,教示沙门当住沙门法。

  (15)降魔经

  魔王化作细形进入大目揵连腹中,大目揵连於入定中观知,魔惧而自出,尊者因此以本生谭告诉魔王,魔波旬闻后心悸恐怖,即於彼处没。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魔嬈乱经》、支谦《弊魔试目连经》。

  (16)赖吒和罗经

  赖吒和罗居士之子受佛法感动,请父母允许其出家,父母不允,就绝饮食伏地不起,於是父母许其出家。赖吒和罗出家后精进努力,成為阿罗汉。后还家乞食,父母欲以金钱、妻子使其破戒,反被赖吒和罗说服,并对拘牢婆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老法、此世无常要当捨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為爱走使四事。

  别译本有支谦《佛说赖吒和罗经》、法贤《佛说护国经》。

  (17)优婆离经

  长苦行尼揵因佛问:「施设几行,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而答以身口意三罚中身罚最重,世尊则立意业為最重。优婆离居士从尼揵处闻此说后,欲来难佛,反為世尊所教化,后拒不让诸尼揵入门。

  (18)释问经

  天王释先遣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次来问法,佛為说: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爱、不爱,因爱、不爱有慳、嫉二结,致生大苦阴。并為说八正道、断三法、修三法、护六根等。天王释闻佛开示,见法得法,并证初果。

  经意同《长阿含‧释提桓因问经》,别译本有法贤《佛说帝释所问经》,亦可参阅吉迦夜共曇曜译《杂宝藏经》卷六。

  (19)善生经

  善生遵守其父遗言,恭敬、供养、礼事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世尊见之,為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四业及其原因,与欲、恚、怖、痴四事,并示以六非道、六灾患、四不亲而似亲、四种善亲等法,最后并為说以圣法、律中礼拜六方之意义。

  经意同支法度《佛说善生子经》,亦可参阅《长阿含‧善生经》、安世高《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20)商人求财经

  叙说若有人不信佛所说正法、律,彼人必被害,犹如商人為罗剎所食。若有人信佛所说正法、律,则彼人必得安度,犹如商人乘馲马王安稳得度。世尊所谓正法、律者,即指观六根、六境、五阴、六大等為非我。

  可参阅《增一阿含‧马王品》第1经。

  (21)世间经

  叙说世尊自断世间集,证世间灭,修世间道。若有一切尽普正者,由世尊知见所觉得。因為世尊一切言说应对,是真諦不虚,不离於如,亦非颠倒,真諦审实,故世尊在眾有所讲说,谓师子吼。

  (22)福经

  佛為诸比丘说褔报妙善多所饶益,并自述其往昔长夜作褔、长夜受报之本生谭。最后以布施、调御、守护三业得三业果报。

  可参阅《杂阿含》第264经。

  (23)息止道经

  叙说年少比丘开始习戒,应常观想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锁相,以除欲恚之病。

  (24)至边经

  叙说欲尽苦边而甘行乞食,然復不修沙门法行,则彼愚痴人失欲乐,復失沙门义,俱忘失二边。

  可参阅《杂阿含》第272经、玄奘《本事经》卷四。

  (25)喻经

  叙说无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根本,又说诸善法中,不放逸最為第一,如沉香、如须弥山王、如转轮王乃至如如来。行者若能雄猛观诸不放逸法,慧者必能得解脱。

  可参阅《杂阿含》第1239经、《别译杂阿含》第66经、玄奘《本事经》卷一。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外道、异学梵志、婆罗门等说四姓平等及人人皆可行慈、无结、无怨、无恚、无諍等行,乃至断除五盖、得至四禪而趋漏尽智通作证;收20经(品上10经)。

  (1)雨势经

  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欲攻打跋耆国,派遣大臣雨势请教世尊。世尊说明跋耆国有七不衰法,令其知难而退,并集合诸比丘说七种不衰法与六种慰劳法。

  可参阅《长阿含‧游行经》、《增一阿含‧七日品》第2经、白法祖《佛般泥洹经》、失译《般泥洹经》、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2)伤歌逻经

  世尊向伤歌逻解说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三示现,并说明其中尤以教训示现為最上、最妙、最胜。

  (3)算数目犍连经

  算数目揵连梵志以鹿子母堂及算数為喻,请教世尊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别说之。復问何因缘有得究竟、不得就竟者,佛為说问路之喻。

  别译本有法炬《佛说数经》。

  (4)瞿默目犍连经

  阿难答瞿默目揵连及大臣雨势所问,言佛灭后无一人可与佛相等。次说有法可依,及有行持戒、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宴坐、知足、正念、精进、修慧、漏尽十法者可敬。又訶贪欲、瞋恚、睡眠、疑惑四伺,并讚四禪四伺。雨势去后,復答覆瞿默目揵连三种解脱无有胜如。

  (5)象跡喻经

  卑卢异学為生闻梵志说象跡喻以讚叹佛,生闻见佛后,佛為具足说此法喻,谓出家、持戒、护根、除盖,成四禪,证无漏,方為极大象跡。

  (6)闻德经

  世尊為生闻梵志说博闻诵习之差别及功德,即自不忧慼懊恼痴狂所作业败坏不成、出家、堪忍飢渴诸疾乃至证灭。

  (7)何苦经

  世尊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出家苦乐事,及答饶益天人法,并说观善知识如月初生,日日增长;恶知识如向尽月,日日稍减。

  观善恶知识部分如《增一阿含‧安般品》第8经。

  (8)何欲经

  生闻梵志问剎利、居士、妇人、偷劫、梵志、沙门,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讫,佛一一答之。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8经。

  (9)鬱瘦歌罗经

  鬱瘦歌逻梵志向佛说四种奉事及四种自有财物。佛展转破之,谓如强与他肉而取其代价。次作虚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以明四姓平等。

  (10)阿摄和经

  阿摄惒逻延多那强调梵志係梵天之子,而由…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杂阿含经 解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