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為龍中龍,以至最後「喻經」是佛陀告訴諸弟子無量善法可得,皆以不放逸為本;收有25經。
(1)柔軟經
世尊自述出家以前,在其父王處過著柔軟的生活,後為求離欲離惡之法,遂成就初禪,覺悟生老病死之實相,又覺悟無怖於欲,得無有想,行淨梵行。
(2)龍象經
敘述眾人以波斯匿王有名為「念」之龍象,為大龍王,世尊為烏陀夷說不以身口意害者為龍,烏陀夷遂於世尊前作龍相應頌讚嘆世尊。
(3)說處經
先述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世之叁說處,若一心聞法而聞一法、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便得正定,達心解脫。其次說相應於一向論、分別論、詰論、止論等四處而答者,可以共說及共論。又若住於處非處、所知、說喻、道跡者,則可得共論;否則,則不可共論。最後又舉說義、說事必要的種種條件。
長壽王品亦有說處經,但經意不同。
(4)說無常經
說觀五蘊無常、苦、非神,修習七道品、正思正念,可得漏心解脫;又說此世中阿羅和為最勝最尊。
(5)請請經
敘說舍梨子因聞世尊於十五日(自恣日)告訴諸比丘:「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汝等輩是我真子。」而問世尊是否嫌他及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答以不嫌,舍梨子又問比丘中得解脫者之數,世尊答以五百比丘中,九十為叁明達,九十為俱解脫,餘者為慧解脫。
經意同《雜阿含經》第1212經、法賢《佛說解夏經》,亦可參閱《別譯雜阿含經》第228經、《增一阿含‧善聚品》第5經、竺曇無蘭《新歲經》、竺法護《受新歲經》。
(6)瞻波經
世尊遊瞻波時,於十五日欲說從解脫,以眾中有不淨者在,而默然坐至初夜、中夜、天明。目犍連乃入如其像定,以他心智看出不淨比丘,而擯棄於會外。世尊於是以喻說非沙門行者當擯棄之,並以頌言清淨共清淨,常當共和合。
別譯本有法炬《瞻婆比丘經》。
(7)沙門二十億經
二十億比丘宴坐思惟,觀自心不得解脫,欲捨戒罷道歸家,以行佈施求福業。佛為說彈琴喻,教示學道不可過急與過緩,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二十億聞佛所說,善受善持,遂成就阿羅漢果,而至佛前善說所證之義。
經意同《雜阿含經》第254經、《增一阿含‧地主品》第3經。亦可參閱《四分律》卷叁十九、《五分律》卷二十一。
(8)八難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人行梵行時,有八難八非時,並說一不難與一是時。
經意同《增一阿含‧八難品》第1經。
(9)貧窮經
敘說有欲而貧窮者為大苦,因為貧窮而舉貸,就會被增長利息,財主屢次前往求索所惱,,故最大苦。若人無有信、戒、聞、施、慧,縱然多金銀財寶,因無有力勢法財,故亦貧窮,於聖法中稱為不善貧窮。若於身、口、意造叁惡業,則猶如貧而舉債,必墮叁塗苦。
(10)行欲經
舉十例說明世間行欲人有非法、如法、法與非法並用以求財等叁種人,對所得財物的處理方式,並指出最下、最上、最妙的行欲人。
別譯本有西晉法炬《佛說伏婬經》。
(11)福田經
世尊為給孤獨居士說世間有二種福田人,即學人與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
可參閱《雜阿含經》第992經。
(12)優婆塞經
敘說優婆塞善護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證果。
(13)怨家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乃由男女輩瞋恚時來。即不欲怨家有好色、安眠、大利、朋友、稱譽、大富、生天等七事。世尊並以偈頌道出瞋之為害及無恚之功德。
(14)教曇彌經
曇彌尊者因凶暴急弊,極為粗惡,故被生地的優婆塞所逐。於是曇彌乃問佛陀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汙、無所說、無所犯,何以被逐?世尊為他說樹神喻,教示沙門當住沙門法。
(15)降魔經
魔王化作細形進入大目揵連腹中,大目揵連於入定中觀知,魔懼而自出,尊者因此以本生譚告訴魔王,魔波旬聞後心悸恐怖,即於彼處沒。
別譯本有失譯《佛說魔嬈亂經》、支謙《弊魔試目連經》。
(16)賴吒和羅經
賴吒和羅居士之子受佛法感動,請父母允許其出家,父母不允,就絕飲食伏地不起,於是父母許其出家。賴吒和羅出家後精進努力,成為阿羅漢。後還家乞食,父母欲以金錢、妻子使其破戒,反被賴吒和羅說服,並對拘牢婆王敘說此世無護無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老法、此世無常要當捨去、此世無滿無有厭足為愛走使四事。
別譯本有支謙《佛說賴吒和羅經》、法賢《佛說護國經》。
(17)優婆離經
長苦行尼揵因佛問:「施設幾行,令不行惡業,不作惡業?」,而答以身口意叁罰中身罰最重,世尊則立意業為最重。優婆離居士從尼揵處聞此說後,欲來難佛,反為世尊所教化,後拒不讓諸尼揵入門。
(18)釋問經
天王釋先遣五結樂子以琴歌見佛,次來問法,佛為說: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愛、不愛,因愛、不愛有慳、嫉二結,致生大苦陰。並為說八正道、斷叁法、修叁法、護六根等。天王釋聞佛開示,見法得法,並證初果。
經意同《長阿含‧釋提桓因問經》,別譯本有法賢《佛說帝釋所問經》,亦可參閱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卷六。
(19)善生經
善生遵守其父遺言,恭敬、供養、禮事東南西北上下六方。世尊見之,為說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四業及其原因,與欲、恚、怖、癡四事,並示以六非道、六災患、四不親而似親、四種善親等法,最後並為說以聖法、律中禮拜六方之意義。
經意同支法度《佛說善生子經》,亦可參閱《長阿含‧善生經》、安世高《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20)商人求財經
敘說若有人不信佛所說正法、律,彼人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若有人信佛所說正法、律,則彼人必得安度,猶如商人乘馲馬王安穩得度。世尊所謂正法、律者,即指觀六根、六境、五陰、六大等為非我。
可參閱《增一阿含‧馬王品》第1經。
(21)世間經
敘說世尊自斷世間集,證世間滅,修世間道。若有一切盡普正者,由世尊知見所覺得。因為世尊一切言說應對,是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故世尊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
(22)福經
佛為諸比丘說褔報妙善多所饒益,並自述其往昔長夜作褔、長夜受報之本生譚。最後以布施、調禦、守護叁業得叁業果報。
可參閱《雜阿含》第264經。
(23)息止道經
敘說年少比丘開始習戒,應常觀想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以除欲恚之病。
(24)至邊經
敘說欲盡苦邊而甘行乞食,然復不修沙門法行,則彼愚癡人失欲樂,復失沙門義,俱忘失二邊。
可參閱《雜阿含》第272經、玄奘《本事經》卷四。
(25)喻經
敘說無量善法以不放逸為根本,又說諸善法中,不放逸最為第一,如沈香、如須彌山王、如轉輪王乃至如如來。行者若能雄猛觀諸不放逸法,慧者必能得解脫。
可參閱《雜阿含》第1239經、《別譯雜阿含》第66經、玄奘《本事經》卷一。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外道、異學梵志、婆羅門等說四姓平等及人人皆可行慈、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等行,乃至斷除五蓋、得至四禪而趨漏盡智通作證;收20經(品上10經)。
(1)雨勢經
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欲攻打跋耆國,派遣大臣雨勢請教世尊。世尊說明跋耆國有七不衰法,令其知難而退,並集合諸比丘說七種不衰法與六種慰勞法。
可參閱《長阿含‧遊行經》、《增一阿含‧七日品》第2經、白法祖《佛般泥洹經》、失譯《般泥洹經》、義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叁十五。
(2)傷歌邏經
世尊向傷歌邏解說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教訓示現叁示現,並說明其中尤以教訓示現為最上、最妙、最勝。
(3)算數目犍連經
算數目揵連梵志以鹿子母堂及算數為喻,請教世尊佛法中次第,佛為分別說之。復問何因緣有得究竟、不得就竟者,佛為說問路之喻。
別譯本有法炬《佛說數經》。
(4)瞿默目犍連經
阿難答瞿默目揵連及大臣雨勢所問,言佛滅後無一人可與佛相等。次說有法可依,及有行持戒、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宴坐、知足、正念、精進、修慧、漏盡十法者可敬。又訶貪欲、瞋恚、睡眠、疑惑四伺,並讚四禪四伺。雨勢去後,復答覆瞿默目揵連叁種解脫無有勝如。
(5)象跡喻經
卑盧異學為生聞梵志說象跡喻以讚歎佛,生聞見佛後,佛為具足說此法喻,謂出家、持戒、護根、除蓋,成四禪,證無漏,方為極大象跡。
(6)聞德經
世尊為生聞梵志說博聞誦習之差別及功德,即自不憂慼懊惱癡狂所作業敗壞不成、出家、堪忍飢渴諸疾乃至證滅。
(7)何苦經
世尊答生聞梵志所問在家、出家苦樂事,及答饒益天人法,並說觀善知識如月初生,日日增長;惡知識如向盡月,日日稍減。
觀善惡知識部分如《增一阿含‧安般品》第8經。
(8)何欲經
生聞梵志問剎利、居士、婦人、偷劫、梵志、沙門,各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佛一一答之。
經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8經。
(9)鬱瘦歌羅經
鬱瘦歌邏梵志向佛說四種奉事及四種自有財物。佛展轉破之,謂如強與他肉而取其代價。次作虛空、慈心、洗浴、取火等喻,以明四姓平等。
(10)阿攝和經
阿攝惒邏延多那強調梵志係梵天之子,而由…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