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口所生,餘則不然,世尊為其分別之。並說不問種族如何,若教以正趣,則可得善解,自知如法並藉洗浴、父母合會、出生等譬喻,使其易於瞭解四種姓不能施設差別。
別譯本有竺曇無蘭《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
第四一日誦,名分別,有叁品半,35經。
(十二)梵志品︰佛陀為婆羅門說明世間有婆羅門、剎利、居士叁姓由來,及第四沙門種姓,而四姓所得善惡業果報皆平等。(品下十經)。
(11)鸚鵡經
世尊告訴鸚鵡摩納都題子不論在家出家,行正行者能解自知如法,並舉正邪二行之各種例子加以說明。而鸚鵡摩納言梵志施設真諦、熱行、誦習、苦行、梵行五法,有大果報、大功德等,為世尊所破。又以其心懷瞋恚,世尊為他說欲、恚、身見、戒取、疑五法皆因心而起,遂說破關於梵天、梵道跡等摩納之見。
(12)鬚閒提經
世尊為鬚閑提說無病為第一利,涅槃為第一樂,八正道為往安隱甘露之第一道。若得聖慧眼淨,則可自知無病、涅槃;欲得聖慧眼淨,則須由親近善知識恭敬承事、聞善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四種法而來。依此四法,則可如真地知苦、集、滅、道而自生法眼,乃至知無病、涅槃。
(13)婆羅婆堂經
婆私吒及婆羅婆二人皆梵志種姓出家,被諸梵志極訶責,佛於是說身之清淨垢穢不依種姓,並為詳說劫初時漸立叁種姓及沙門之事,最後又說善惡業報無種姓之差別。
經意同《長阿含‧小緣經》,亦可參閱施護等譯《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
(14)須達哆經
世尊為須達哆長者說施心差別,非關粗妙之物。又為比較福田,並以昔為梵志大長者隨藍作喻,說明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來,不若布施四方僧舍;又不若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無常觀。
經意同《增一阿含‧等趣四諦品》第3經,別譯本有求那毗地《佛說須達經》、法天《佛說長者施報經》、失譯《佛說叁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15)梵波羅延經
世尊為梵志說今無梵志學「故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故梵志法」,並以偈誦述其如是說的理由。
(16)黃蘆園經
世尊為鞞蘭若梵志說四禪、憶宿命智通、生死智通、漏盡智通及不癡法等。
別譯本有失譯《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17)頭那經
世尊為頭那梵志說五種梵志法:一如梵,二如天,叁不越界,四越界,五旃荼羅。頭那梵志聞法後,自皈依佛法僧。
(18)阿伽羅訶經
阿伽羅訶那梵志請問世尊:梵志經典何所依住?世尊為他說依人而住。展轉續問,世尊又說人、稻麥、地、水、風、空、日月、四王天乃至大梵依於忍辱溫良住,忍辱溫良依涅槃住,涅槃則無所依住。梵志後終身自歸。
(19)阿蘭那經
諸比丘集坐講堂,共論人命極少,宜力行善。世尊以淨天耳聞後,往讚許之,並述說過去世為阿蘭那梵志時,出家學道,為弟子說人命甚速無常法、梵世法,然不至究竟;今出世為如來,饒益多人,說法究竟,已得脫一切苦。
(20)梵摩經
敘說彌薩羅國有梵志梵摩,年老壽高,極大富樂,頗受人尊敬。遣弟子優多羅觀佛叁十二相。優多羅初僅見叁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陰馬藏及廣長舌二相。優多羅見後回去一一具報,並請求就世尊學道,梵摩許之。其後,梵摩亦自歸依世尊,命終後世尊記說其證阿那含果。
別譯本有支謙《梵摩渝經》。
(十叁)根本分別品︰本品對佛法要義廣為分別,如分別說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分別說業報;分別說根、境、識等,對此等要義皆有詳細的分析;收有10經。
(1)分別六界經
弗迦邏娑利未曾見佛而自稱是佛弟子,佛乃為說六界聚、六觸處、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諦、慧、施、息四住處。並教示他不放逸慧,守護真諦,長養惠施,學至寂(息)等。弗迦邏娑利聞法後,得住果證,遂向世尊悔其因不識如來而稱如來為「君」之過。
(2)分別六處經
敘說六內處、六更樂(即六觸)一一配合六塵而分別有喜住、憂住、捨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憂、六捨又有執著與無欲之別,遂成叁十六刀(有情的足跡);斷之,則成就無量說法。又說叁意止(叁念住)為聖人所習,聖人所習已,眾可教。最後,說無上調禦士者,調禦士趣一切方。
(3)分別觀法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初中後善、文義具足、梵行顯現之分別觀法經。謂心出外灑散,心不住內,不受而恐怖,則生起生、老、病、死。反之,心不出外灑散,心住內,不受不恐怖,則不復生、老、病、死。因為佛僅略說,未廣分別,諸比丘不能了解,故請尊者大迦旃延廣分別此義。
(4)溫泉林天經
尊者叁彌提遊王舍城,住溫泉林。有一天神來勸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尊者遂往問佛,佛為說偈後,即入室宴坐。諸比丘乃請大迦旃延廣予解釋,大迦旃延就根境識之相對而詳加說明。
(5)釋中禪室尊經
敘說有一天神來問盧夷強耆尊者是否有受持跋地羅帝偈及其意義,尊者乃往問佛,佛為說偈,並就五蘊廣說其義。
別譯本有竺法護《佛說尊上經》。
(6)阿難說經
阿難就五蘊而對諸比丘具說跋地羅帝偈之義,有一比丘告佛,佛請阿難敘說後,讚其所說正確無誤。
(7)意行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於此世修四禪八定者,以嚮往其處故,命終得生色界無色界,其於修定中所受喜樂與生天後所受者無有差別。並謂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身觸成就遊,慧見諸漏盡斷智,於諸定中最為第一。
(8)拘樓瘦無諍經
佛遊婆奇瘦劍磨瑟曇拘樓都邑,為諸比丘分別諍、無諍法。
可參閱《雜阿含》第912經。
(9)鸚鵡經
佛為鸚鵡摩納都提子舉證說明其家中白狗,前生即是其父都提,並言其父係因增上慢,故生於下賤狗中。鸚鵡摩納都提子聞知,放下瞋恚心而生善心,並問何故人身有高下、妙不妙之別。佛又為說人之所以有壽命長短、健康多病、美醜、威德、財產、智慧多寡與家庭貴賤之別等之因緣。與梵志品的鸚鵡經經名相同,內容有別。
經意同求那跋陀羅《佛說鸚鵡經》,與天息災《分別善惡報應經》、瞿曇法智《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可參閱失譯《佛說兜調經》、施護《佛說淨意優婆塞所問經》
(10)分別大業經
有一比丘問世尊: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佛謂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黠慧廣慧義。佛謂順梵行為多聞,知四諦為智慧,能饒益人為黠慧廣慧。
(十四)心品︰輯錄不同內容的經典,而以第一經為名;收有10經。
(1)心經
有一比丘問,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佛言:一切唯心,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而心隨多聞。次又問多聞義,智慧義,點慧廣慧義。佛言:順梵行為多聞,知四諦為智慧,能利人為廣慧。
與竺法護《佛說意經》同本。
(2)浮彌經
尊者浮彌為王子耆婆先那童子說世尊如是說:或有人作願、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修行正梵行,彼必得果。之後世尊更為尊者說四種譬喻:[(殼-一)/牛]牛角及牛乳、抨水及抨酥、壓沙及壓麻子、鑽濕木及鑽燥木,以喻邪、正梵行,得、不得果。
(3)受法經上
敘說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一)現樂當來受苦報,(二)現苦當來受樂報,(叁)現苦當來受苦報,(四)現樂當來受樂報。若行淫欲,則現樂後苦;強製煩惱,則現苦後樂;外道苦行,則現苦後苦;歡喜修行梵行,五下分結盡,化生於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則現樂後樂。
(4)受法經下
佛為諸比丘說世間癡法雖祈求喜、愛、可之法,卻生不喜、不愛、不可之法;佛陀之不癡法雖難見難覺,但能生喜、愛、可法。並謂世間真實有四種受法:(一)感喜樂而犯十惡者,現在樂未來苦。(二)感苦憂而行十善者,現在苦未來樂。(叁)感苦憂而犯十惡者,現在未來俱苦。(四)感喜樂而行十善者,現在未來俱樂。
經意同竺法護《佛說應法經》。
(5)行禪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有四種行禪者:(一)熾盛而謂衰退,(二)衰退而謂熾盛,(叁)衰退而知衰退,(四)熾盛則知熾盛。
(6)說經
世尊為諸比丘說四禪八定中皆有退墮、久住、昇進及漏盡義,修者當知。
(7)獵師經
敍說獵師藏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後被捕,第二、叁群鹿雖知所警戒,但不堪飢餓,亦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則終於逃離被捕的厄運。世尊以獵師之餌比喻人之五欲,獵師喻魔王,鹿則喻沙門、梵志。第一乃至第叁沙門、梵志受用信施,但以放逸而為魔王所俘虜。第四沙門、梵志則已達脫離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虜。魔王不至之處為: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滅盡定。
(8)五支物主經
敍說外道沙門文祁子語佛弟子五支物主能成就:(一)身不作惡業,(二)口不惡言,(叁)不行邪命,(四)不念惡念四事者,為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佛聞之,以此為嬰兒亦能成就之,更為五支物主言何者為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及其從何而生、何處滅、何處敗壞,乃至如何行滅等說。
(9)瞿曇彌經
佛陀姨母瞿曇彌夫人以金縷衣供佛,佛令施比丘眾,但叁勸而不從。時,阿難立於佛後,佛為阿難說七施眾及十四私施,並謂四種布施之淨與不淨。
與施護《佛說分別布施經》同本。
(10)多界經
敍說阿難作是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及憂慼,皆從愚癡生,不從智慧生。佛為廣說明之。阿難請問愚癡與智慧之別,佛謂知六十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者…
《中阿含經 解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