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為智者,反之则為痴者。
经意同法贤《佛说四品法门经》。
(十五)双品︰本品以两篇「马邑经」、两篇「牛角娑罗林经」、两篇大、小「空经」等两两相同之经,故以双品立名。是佛陀教诫弟子,自称沙门者应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收有10经(品上五经)。
(1)马邑经上
佛说沙门既自称沙门,自当学如沙门法、如梵志法,故為说沙门梵志法。谓可自身行清净,依次上学以求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成就之后,更进而守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远离,除去五盖,成就四禪,乃至解脱。
经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8经。
(2)马邑经下
佛说沙门当学沙门道跡,就是说若不止息贪、恚、瞋、不语、结、慳、嫉、諛諂、无惭、无愧、恶欲、邪见等,纵使如法持僧伽梨衣,或无衣乃至持水苦行者,皆不称為沙门。反之,若息灭贪乃至邪见者為沙门道跡,断五盖,修四无量心以至解脱,虽以四姓之族姓子出家,只要修行沙门道跡,皆是沙门。
(3)牛角娑罗林经上
佛游跋耆瘦,在牛角娑罗林,舍梨子与阿难等,各说起发此林之法。佛皆讚之,并说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是為起发此林。
经意同《增一阿含‧六重品》第3经、竺法护译《生经‧比丘各言志经》。
(4)牛角娑罗林经下
敍说阿那律、难提、金毘罗三人住於牛角娑罗林中,佛往问之,各言安隐,并说人上之法,佛讚许之。长鬼天等展转讚叹,声彻梵天。
(5)求解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当以眼知色、耳闻声二事求解於如来,正知如来法。
第五一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35经。
(十五)双品︰佛為弟子说若如法修习则得灭忧苦懊恼,而一切行中正见最在其前,能解於内空、外空则正知成就。(品下五经)。
(6)说智经
佛為诸比丘说与梵行已立者之问答法。若有自称已得漏尽者,当受说奉行,并如是问:如来说(一)五盛阴、(二)四食(摶食、更乐、意念、识)、(三)四说(见见、闻闻、识识、知知)、(四)内六处、(五)六界、(六)内识外相诸一切我、我所、慢使断知之法,云何知、云何见?若是梵行已立之漏尽比丘,应如是答:(一)五盛阴是无常变易之法,若离而不可染著,则得知无所取、漏尽心解脱。一一回答至(六)故发心出家,修禁戒,断十恶业,乃至断五盖、心秽、秽羸,得漏尽,并详述之。
(7)阿夷那经
世尊因异学阿夷那而為诸比丘略说知法、非法、义、非义,令后学如法如义。诸比丘往请阿难广释,阿难谓邪见乃至邪智為非法,因此生不善恶法為非义;正见等為法,所生善法為义。
(8)圣道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有一道令眾生得清净,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者,谓圣正定。因正定乃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支助法习成,并举出各支一一解说,明所以以正见先行之因。若学正见至学正定,则為学者成就八支。若无学正见至无学正定、正智、正解脱,是谓漏尽阿罗汉成就十支。又说依十邪支及因此而来之不善之法,共有二十不善品。依十正支及因此而来之善法,共二十善法。总计為说四十大法品转於梵轮,若不正知而邪解,则受十詰责。
(9)小空经
佛為阿难说比丘若欲多行空者,(一)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二)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不念地之高下,但见地平正如掌)。(三)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四)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五)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六)当数念一无想心定。依次莫念而空,至捨无想心定,以现法解脱儘存肉身。所谓行真实、空、不颠倒,漏尽得无為心解脱者,為三世诸佛如来胜跡。
(10)大空经
因眾比丘集於加罗差摩精舍,佛為阿难等说远离法,并说修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法。又说正知法,讚不放逸法,且分别烦师、烦弟子、烦梵行法。后復诫弟子不恭敬顺行者,為於师行怨事;能恭敬顺行者,為於师行慈事。
(十六)大品︰称為「后大品」,有别於第三诵之大品,本品各经著重於僧伽之和合灭諍,讚叹一坐食法,及佛為弟子说修习慈悲喜捨等行不放逸,明十二因缘生灭法;收有10经。
(1)迦楼乌陀夷经
敍说乌陀夷感念世尊恩深,讚断过中食,佛為印可,并深訶以為小事而不顺此戒者,犹如痴蝇。
(2)牟梨破群那经
世尊教诫牟犁破群那比丘事。牟犁破群那比丘常与比丘尼共集会,若有人向牟犁破群那比丘道说比丘尼者,即起瞋恚憎嫉乃至斗諍;若有人向比丘尼提起也是如此。佛闻知乃訶破群那,教说出家当学事:(一)学一坐食,(二)学善语恭顺,(三)学五言道,成就四无量心。(五)受捶打、石掷、刀害,亦得学忍辱堪耐,不恶语言。
经意同《增一阿含经‧礼三宝品》第8经。
(3)跋陀和利经
陀和利比丘自言不堪任一坐食,而不奉行佛说一坐食之教,单独离眾,藏一夏不见世尊。夏坐讫,过三月后乃诣佛悔过。佛曾面责之,终接受其悔,并為解说具戒则得四增上心、三明达。跋陀和利又问:何因何缘诸比丘等同犯於界,或有苦治,或不苦治?佛為说四种比丘,并说往昔设少戒而比丘遵奉之,今设多戒而比丘多不奉行的原因。
经意同《增一阿含‧牧牛品》第7经。
(4)阿湿具经
佛设日一食戒,阿湿具与弗那婆修二比丘不遵佛戒,过中亦食,耽於安隐快乐。佛知后,呼而责之,為说乐觉、苦觉、修不修义,及说修行不放逸义。
(5)周那经
周那告诉阿难尼揵諍事,阿难告诉佛,佛為说六諍本、七灭法及六慰劳法。
别译本有施护《佛说息諍因缘经》。
(6)优婆离经
佛与优婆离问答七灭諍法等如法不如法事。第三颂大品亦有与此经同名,内容不同。
可参阅《四分律》卷四十四。
(7)调御地经
沙弥阿夷那和提应王子耆婆先那之请而说比丘於正法、律中,行不放逸精勤,实可得一心。王子以為说无是处,不辞而去。沙弥告佛此事,佛谓其為欲所缚,不见其义,而以山下不见园林喻譬喻之。并以调野象喻来比喻如来之以四念处调御眾生,乃至得四禪,堪忍一切苦痛。
(8)痴慧地经
敍说愚痴法与智慧法。愚痴法有恶思、恶说、恶作三种,在现世受恶名、治罚、恶死三种忧苦,后世则有地狱、畜生之恶报;并以盲龟浮木比喻受生為人之难。智慧法有善思、善说、善作三种,在现世受善名、无罪、善死三乐,后世则生於天上善处受乐,犹如转轮王成就七宝、四如意足,受极喜乐。
别译本有竺曇无兰《佛说泥犁经》。
(9)阿梨吒经
阿梨吒比丘起「行欲者无障碍」的邪见,而自称是世尊所说,诸比丘訶之,并说世尊言:欲如骨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谓欲有障碍也。世尊又以蛇喻法、筏喻法,諭其当捨颠倒之见,更依次解说(一)六见处,(二)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三)於六见处断神见。
部分经意同《增一阿含‧马血天子品》第5经。
(10)嗏帝经
嗏帝比丘起「识」轮迴往生不更异之邪见,世尊教以:(一)缘六根六境生识之缘起法。(二)以栰為喻,諭其虽是如来真说,若是执著则非。(三)四食之缘起及灭,以明所谓十二因缘法,以此為正见。
(十七)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经」為品名,辑录佛陀為弟子、外道等说法的经等。晡利多经佛為晡利多居士说离杀、盗、邪淫等八支断俗事,「持斋经」為居士妇说应持八支斋,餘经并与异学论究最上、最妙、最胜之法,以及「法乐比丘尼经」「大拘絺罗经」等佛弟子之间对法义之讨论与论究;收有10经。
(1)持斋经
佛為毘舍佉说放牛儿斋、尼揵斋、圣八支斋三种斋法,而以八支斋為最胜解脱之道。并谓当更修五念:(一)念佛,如沐首。(二)念法,如沐身。(三)念僧,如浣衣。(四)念戒,如磨镜。(五)念天,如炼金。
别译本有支谦《佛说斋经》、沮渠京声《佛说八关斋经》,与失译《优陂夷堕舍佉经》同本,但五念法稍异。
(2)脯利多经
世尊為晡利多居士说八支断俗事,谓离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贪著、害恚、憎嫉恼、增上慢。并说欲如骨锁、肉臠、火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若作此观则得解脱。晡利多居士闻此诸法,得住果证,并自归依成优婆塞。
(3)罗摩经
佛為比丘说圣求、非圣求之法,并自述自二十九岁出家至成道后度五比丘事。
可参阅玄奘《本事经》卷四。
(4)五下分结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欲、恚、身见、戒禁取见、疑)缠心,如不知捨如真则五结转盛。故举果实乃至等譬喻示人当依此道此跡断绝五下分结。又说得四禪,住四无色定,更昇进而终至得解脱。
(5)心秽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须拔除心中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等五秽,并须解心中身缚、欲缚、说缚、聚会缚、昇进缚等五缚。次说应修四如意足及堪任等五法。
经意同《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经。
(6)箭毛经上
箭毛异学说瞿曇有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谓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燕坐。佛则為说不因此五法,而是以无上戒、无上慈、无上知见、说四諦、宿命智通作证或漏尽智通作证五法令诸弟子恭敬不离。
(7)箭毛经下
世尊為箭毛异学说天眼、宿命通事,箭毛则述邪师所说上色,佛辗 转以萤火、星、月、日、天光等驳破之,并為说四禪道跡。
(8)鞞摩那修经
佛訶责异学鞞摩那修,言其不自知最胜色而自乐於五欲功德,不发最上最胜之愿求,故佛诫其非。异学则憎佛、谤佛不知世之前际后际,而记说得究竟智,佛言已知,置世前际,置世后际,设不忆一生,若有弟子质直老实从佛教化如是行者,必可得知正法。说此法时,异学遂生法眼,从佛出家学道。
别译本有求那跋陀罗《佛说鞞摩肃经》。
(9)法乐比丘尼经
毘舍佉优婆夷往请教法乐比丘尼,比丘尼一一答覆。之后比丘尼以此告诉佛,佛印可之。
(10)大拘絺罗经
舍黎子往问大拘絺罗,尊者大拘絺罗一一為作答覆。与第一诵舍梨子相应品大拘絺罗经相同。
亦可参阅《杂阿含》第251、344经。
(十八)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经》最后一经「例经」為品名,辑录波斯匿王讚嘆佛陀的因缘,佛第子说种种法等不同内容的经典。例经是佛陀告诸比丘,若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等菩提分法。餘经有波斯匿王诣佛问法并讚叹佛法事;阿难及阿那律陀為居士及餘比丘说法等;以至「箭喻经」中佛為鬘童子说佛法於不著边际、无助於解脱的论题不加深究等;收11经。
(1)一切智经
波斯匿王及鞞留罗大将闻佛来游,整驾往诣佛所,问佛下列问题:(一)一切智,(二)四种姓之胜如,(三)四种姓后世之差别,(四)断行之胜如,(五)四种姓之胜如,(六)天之存否?(七)三十三天之有无?(八)梵之有无?佛陀及阿难均以方便答之。其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尊者阿难之问答,阿难且受波斯匿王的称讚。
(2)法庄严经
波斯匿王诣城外园观,见诸树下寂无音声,遂忆念佛陀,乃命驾往弥娄离访佛陀。见佛陀后,说十一法静以讚嘆佛陀。王辞去之后,佛集眾比丘说波斯匿王所说之法,并名之為「法庄严经」,令诸弟子受持诵习。
可参阅《增一阿含‧力品》第10经。
(3)鞞訶提经
尊者阿难為波斯匿王说:(一)如来不做梵行者乃至世间所憎恶之身行。(二)不善身行,并举身行之患。(三)详述如来行善身行之所以。王闻后欢喜,并布施尊者鞞訶提衣。尊者后以此告佛,得佛印可。
(4)第一得经
世尊為诸比丘说一切均是变易有异法,从人王乃至十「一切处」,多闻圣弟子均不欲之,况下贱法;唯应广布八正道。
(5)爱生经
佛為失却爱儿而愁忧失正心之一梵志说爱生时便生忧慼,该梵志则言爱生时生喜心乐,不生忧慼,故离开佛所,而市郭儿则同意其言。此事辗转广布传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解其故,因听从末利皇后之说,遣那利鸯伽梵志往问其详。佛乃援引母失爱儿以致疯狂之例,加以证明,强调爱生则忧生。王闻而知之,加以受末利夫人之教,遂誓為优婆塞。
别译本有安世高《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亦可参阅《增一阿含‧利养品》第3经、竺法护《生经‧子命过经》。
(6)八城经
尊者阿难為八城居士说成就四禪、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之十二甘露门,居士乃欢喜供养阿难美食及居屋。
别译本有安世高《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7)阿那律陀经上
尊者阿那律陀為诸比丘说四禪及漏尽為贤死贤命终。
(8)阿那律陀经下
阿那律陀尊者為诸比丘说见质直、得圣戒,修四念处、四无量心、四空定,得漏尽,為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9)见经
尊者阿难為一异学梵志说如来不一向说世有常无常、如来终不终等问题。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邪见经》。
(10)箭喻经
鬘童子不满佛不说世之有常无常、有底无底乃至如来终不终等问题,佛為他说出家学道之目的非為此知见而来,若求此见者,与义不相应,则无益而徒受烦苦而已。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却言未可拔箭,应先知其由来,於是在一一追问之间而命终。后告其当学四圣諦之趣涅槃法。
别译本有失译《佛说箭喻经》。
(11)例经
佛告诸比丘,欲断无明,别知无明乃至老死者,应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十一切处、十无学法,并详述各项。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中阿含经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