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取已,為饒益彼諸有情故,求趣菩提。不為己身,非為餘事。乃至依世俗故,說得菩提。若執有二,不能得果,亦無現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法平等性,非佛所行。以與佛無別故。又復、法平等性,非即一切,非離一切,說名勝義。菩薩行深般若,不動勝義而行菩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菩提,說法度眾。
空性品第八十五:卷4778
佛答善現:若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希有事。又、一切世出世法,無非是化。然、有聲聞化,有獨覺化,有菩薩化,有如來化,有煩惱化,有諸業化。乃至非有實法名為涅槃,是故可說涅槃非化。又、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不應驚怖。
第叁會:卷四七九至卷五叁七,共五十九卷,叁十一品。
說於鷲峰山,其旨趣雖與前兩會相近,而諸品之開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湧〉〈結勸〉等叁品。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第叁會梵本有一萬八千頌,相當於西藏譯一萬八千頌般若,西藏譯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薩品〉等。
緣起品第一
佛住鷲峰,與五億苾芻等俱。餘並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
舍利子品第二
與初分學觀品至現舌相品同,而文較第二分又稍略。
善現品第叁
與初分教誡教授品至淨道品同。
天帝品第四
與初分天帝品至歎眾德品同。
現窣堵波品第五
與初分攝受品同。
稱揚功德品第六
佛設利羅品第七
福聚品第八
隨喜迴向品第九
地獄品第十
歎淨品第十一
讚德品第十二
陀羅尼品第十叁
魔事品第十四
現世間品第十五
此品與初分佛母品同。
不可思議等品第十六
譬喻品第十七
此品與初分辦事品等同。
善友品第十八
真如品第十九
不退相品第二十
空相品第二十一
殑天品第二十二
巧便品第二十叁
學時品第二十四
見不動品第二十五
此品即初分願喻品等。
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
此品即初分無盡品等。
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
妙相品第二十八
施等品第二十九
佛國品第叁十
宣化品第叁十一
第四會:卷五叁八至卷五五五,共有十八卷,二十九品。
說於鷲峰山,其大旨雖與前叁會相同,文字則頗見省略。據《開元釋教錄》所載,梵本共有八千頌,相當於現存梵文八千頌般若(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後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十卷、吳支謙《大明度經》六卷、後秦鳩摩羅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前秦曇摩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鈔經》五卷、北宋施護《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其中〈妙行品〉即善現教誡品,而〈深功德品〉談夢覺義,較前叁分更明暢。
第五會:卷五五六至卷五六五,共有十卷,二十四品。
說於鷲峰山,所說較第四會尤為簡略,《開元釋教錄》記載其梵本為四千頌。
第六會:卷五六六至卷五七叁,有八卷,十七品。
亦說於鷲峰山,此會乃佛對最勝天王說般若及其修習之法。《開元釋教錄》記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頌。月婆首那《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為其同本。
緣起品第一:卷566
佛住鷲峰,與四萬二千苾芻,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鬼神眾俱。面門放光,照無邊界,還歸面門。東方普光佛所,離障菩薩;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薩;西方功德光照佛所,功德藏菩薩;北方自在王佛所,廣聞菩薩;東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轉菩薩;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薩;西北方妙音王佛所,功德聚菩薩;東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薩;上方金剛相佛所,寶幢菩薩;下方金剛寶莊嚴王佛所,寶信菩薩;皆
來集會。
通達品第二:卷566
最勝天王請問:雲何菩薩修學一切法,能通達一切法?佛答以修學般若,能達十波羅密。
顯相品第叁:卷567
佛答最勝:如地水火風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復如是。
法界品第四:卷567至568
佛答最勝:菩薩學深般若,有妙慧故,通達法界即是不虛妄性,不變異性。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說。於是大千變動,菩薩脫衣敷座,諸天散華奏樂,龍澍香雨。十方佛放眉間光,遍照此土,還歸佛頂。眾會獲益。最勝復問:甚深般若既絕語言,離諸文字;雲何菩薩為諸有情說法,隨順甚深法相,不違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謂大慈非喜捨。又問:雲何為度有情,示現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
念住品第五:卷568
佛答最勝:菩薩行深般若,心正無亂;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說如來功德大威神相。
法性品第六:卷569
佛答最勝:如來法性,不可思議;如無價珠墮在淤泥,不為所染。依此法性修習善根,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心得清淨,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眾行故。生淨佛土,不為胎汙。於是舊住天神,空中讚歎,並為光德天子現淨土相。
平等品第七:卷570
佛答最勝法性平等之義,並為授記。
現相品第八:卷570
舍利子問先現苦行等事,最勝答之。
無所得品第九:卷571
善思菩薩問最勝得受記耶?答言:我雖受記,而猶夢等。乃至重重問答,令眾獲益。最勝問佛:雲何未發心者,即能發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轉?佛言:以純淨意,發菩提心,親近賢聖,樂聞正法,遠離慳嫉,正信業果;設為耳命,終不作惡。乃至佛為破四見故,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四法。次說神咒。
證勸品第十:卷571
佛為最勝說過去功德寶王佛時,治世輪王,問深正法,成然燈佛。彼時千子,即是賢劫千佛。最勝又問:雲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無不修滿。又問:現何色像?佛言:如鏡隨現。又、般若猶如虛空,無有一法可為譬喻。
顯功德品第十一:卷572
佛答曼殊室利:過去多聞佛時,精進力菩薩,即今最勝天王。又答雲何護持正法,雲何能調伏心等問。
現化品第十二:卷572
最勝答善思問:佛所化身,更能化作無量化佛,往昔願力清淨故。及答護正法問。又有賢德天子,相與問答。
陀羅尼品第十叁:卷572
曼殊室切及寂靜慧菩薩,共說眾法不入陀羅尼功德。大千震動,天雨妙華。佛說過去寶月佛時,寶功德菩薩,有大辨才,即今寂靜慧是。
勸誡品第十四:卷572至五573
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毀謗罪過。
二行品第十五:卷573
佛為曼殊室利說化他自行二種般若。及說五事不可思議,叁十二相,八十隨好。
讚歎品第十六:卷573
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頌讚。佛印成之。
付囑品第十七:卷573
佛以十法付囑阿難:一、書寫,二、供養,叁、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廣說,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及為持髻梵天,說佛讚叁事最為無上:一、發菩提心,二、護持正法,叁、如教修行。
第七會:曼殊利分,卷574至575,共二卷。
說於給孤獨園,相當於梵文七百頌般若(Saptasstika-prajnaramita),不另立品名。《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敘述曼殊室利及佛有關如來、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議、一相莊嚴叁摩地等之說法。此會與梁代曼陀羅仙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收載於《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為同本。
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卷576,一卷。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敘述妙吉祥菩薩有關一切法非實如幻夢及無上法食等之說法,與宋代翔公譯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為同本。
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卷577,一卷。
亦說於給孤獨園,相當於梵文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叁百頌。
乃佛陀對善現尊者說菩薩乘之發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攝伏等。此會與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唐代玄奘《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等皆屬同本。
第十會:般若理趣,卷578,一卷。
說於他化自在天宮,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開元釋教錄》載其梵本凡叁百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則說此會與現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頌。
乃佛陀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唐代菩提流志譯之《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譯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宋代施護譯之《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北宋法賢《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皆與此會為同本。密部之理趣經與此同本,而咒不同。
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卷579至583,共五卷。
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二千頌。由此以下至第十五會,相當於藏譯ha-rol-tu-phyin-palna-bstan-pa。
舍利子為諸菩薩述說以大悲心行布施,則得攝受一切智智,證無上菩提等。佛陀對滿慈子闡明一切法非實有,無捨得損益之義,並以神力令大眾見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布施行,並宣說發心乃至菩提之差別、發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發起等。
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卷584至588,共五卷。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二千頌。
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廣說淨戒之真義,闡明持守淨戒與非持淨戒之一一戒條,如發二乘心為犯戒,趣向無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著師相、分別諸法、遠離一切智為犯戒。
第十叁會:安忍波羅蜜多分,卷589,一卷。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四百頌。
滿慈子與舍利弗之間,闡明安忍無上菩提之法,即以慚愧心作空觀,則止息鬥心而得安穩。
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卷590,一卷。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四百頌,《法苑珠林》則謂十四會梵本為八百頌。
佛陀對滿慈子視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叁學,完成菩薩之道。
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卷591至592,二卷。
說於鷲峰山,《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八百頌。
佛陀在靈山會中對舍利子、滿慈子解說四禪、八解脫、九次第定等一切定,並說空般若叁昧。
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卷593至600,八卷。
說於竹林精舍白鷺池之側。《開元釋教錄》載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頌,相當於現存梵文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譯分為七章。
佛陀於王舍城竹林會中對善勇猛菩薩遍說般若無所得解脫。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