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取已,為饶益彼诸有情故,求趣菩提。不為己身,非為餘事。乃至依世俗故,说得菩提。若执有二,不能得果,亦无现观。执无二者亦復如是。法平等性,非佛所行。以与佛无别故。又復、法平等性,非即一切,非离一切,说名胜义。菩萨行深般若,不动胜义而行菩萨行。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菩提,说法度眾。
空性品第八十五:卷4778
佛答善现:若有情自知诸法皆本性空,则佛菩萨不现神通作希有事。又、一切世出世法,无非是化。然、有声闻化,有独觉化,有菩萨化,有如来化,有烦恼化,有诸业化。乃至非有实法名為涅槃,是故可说涅槃非化。又、一切法,先既非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不应惊怖。
第三会:卷四七九至卷五三七,共五十九卷,三十一品。
说於鷲峰山,其旨趣虽与前两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结劝〉等三品。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於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萨品〉等。
缘起品第一
佛住鷲峰,与五亿苾芻等俱。餘并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
舍利子品第二
与初分学观品至现舌相品同,而文较第二分又稍略。
善现品第三
与初分教诫教授品至净道品同。
天帝品第四
与初分天帝品至叹眾德品同。
现窣堵波品第五
与初分摄受品同。
称扬功德品第六
佛设利罗品第七
福聚品第八
随喜迴向品第九
地狱品第十
叹净品第十一
讚德品第十二
陀罗尼品第十三
魔事品第十四
现世间品第十五
此品与初分佛母品同。
不可思议等品第十六
譬喻品第十七
此品与初分办事品等同。
善友品第十八
真如品第十九
不退相品第二十
空相品第二十一
殑天品第二十二
巧便品第二十三
学时品第二十四
见不动品第二十五
此品即初分愿喻品等。
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
此品即初分无尽品等。
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
妙相品第二十八
施等品第二十九
佛国品第三十
宣化品第三十一
第四会:卷五三八至卷五五五,共有十八卷,二十九品。
说於鷲峰山,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开元释教录》所载,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於现存梵文八千颂般若(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后汉支娄迦讖《道行般若经》十卷、吴支谦《大明度经》六卷、后秦鳩摩罗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前秦曇摩蜱《摩訶般若波罗蜜多钞经》五卷、北宋施护《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等诸经,皆為此会之同本异译。
其中〈妙行品〉即善现教诫品,而〈深功德品〉谈梦觉义,较前三分更明畅。
第五会:卷五五六至卷五六五,共有十卷,二十四品。
说於鷲峰山,所说较第四会尤為简略,《开元释教录》记载其梵本為四千颂。
第六会:卷五六六至卷五七三,有八卷,十七品。
亦说於鷲峰山,此会乃佛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开元释教录》记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月婆首那《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為其同本。
缘起品第一:卷566
佛住鷲峰,与四万二千苾芻,七万二千菩萨,及天龙鬼神眾俱。面门放光,照无边界,还归面门。东方普光佛所,离障菩萨;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萨;西方功德光照佛所,功德藏菩萨;北方自在王佛所,广闻菩萨;东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转菩萨;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萨;西北方妙音王佛所,功德聚菩萨;东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萨;上方金刚相佛所,宝幢菩萨;下方金刚宝庄严王佛所,宝信菩萨;皆
来集会。
通达品第二:卷566
最胜天王请问:云何菩萨修学一切法,能通达一切法?佛答以修学般若,能达十波罗密。
显相品第三:卷567
佛答最胜:如地水火风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復如是。
法界品第四:卷567至568
佛答最胜:菩萨学深般若,有妙慧故,通达法界即是不虚妄性,不变异性。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说。於是大千变动,菩萨脱衣敷座,诸天散华奏乐,龙澍香雨。十方佛放眉间光,遍照此土,还归佛顶。眾会获益。最胜復问:甚深般若既绝语言,离诸文字;云何菩萨為诸有情说法,随顺甚深法相,不违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谓大慈非喜捨。又问:云何為度有情,示现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现入胎乃至涅槃种种化相。
念住品第五:卷568
佛答最胜:菩萨行深般若,心正无乱;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说如来功德大威神相。
法性品第六:卷569
佛答最胜:如来法性,不可思议;如无价珠堕在淤泥,不為所染。依此法性修习善根,具足方便大悲愿力,不捨有情,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心得清净,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眾行故。生净佛土,不為胎污。於是旧住天神,空中讚叹,并為光德天子现净土相。
平等品第七:卷570
佛答最胜法性平等之义,并為授记。
现相品第八:卷570
舍利子问先现苦行等事,最胜答之。
无所得品第九:卷571
善思菩萨问最胜得受记耶?答言:我虽受记,而犹梦等。乃至重重问答,令眾获益。最胜问佛:云何未发心者,即能发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转?佛言:以纯净意,发菩提心,亲近贤圣,乐闻正法,远离慳嫉,正信业果;设為耳命,终不作恶。乃至佛為破四见故,说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四法。次说神咒。
证劝品第十:卷571
佛為最胜说过去功德宝王佛时,治世轮王,问深正法,成然灯佛。彼时千子,即是贤劫千佛。最胜又问:云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无不修满。又问:现何色像?佛言:如镜随现。又、般若犹如虚空,无有一法可為譬喻。
显功德品第十一:卷572
佛答曼殊室利:过去多闻佛时,精进力菩萨,即今最胜天王。又答云何护持正法,云何能调伏心等问。
现化品第十二:卷572
最胜答善思问:佛所化身,更能化作无量化佛,往昔愿力清净故。及答护正法问。又有贤德天子,相与问答。
陀罗尼品第十三:卷572
曼殊室切及寂静慧菩萨,共说眾法不入陀罗尼功德。大千震动,天雨妙华。佛说过去宝月佛时,宝功德菩萨,有大辨才,即今寂静慧是。
劝诫品第十四:卷572至五573
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毁谤罪过。
二行品第十五:卷573
佛為曼殊室利说化他自行二种般若。及说五事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讚叹品第十六:卷573
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颂讚。佛印成之。
付嘱品第十七:卷573
佛以十法付嘱阿难: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諦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广说,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及為持髻梵天,说佛讚三事最為无上:一、发菩提心,二、护持正法,三、如教修行。
第七会:曼殊利分,卷574至575,共二卷。
说於给孤独园,相当於梵文七百颂般若(Saptasstika-prajnaramita),不另立品名。《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訶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载於《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訶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為同本。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卷576,一卷。
亦说於给孤独园,《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叙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為同本。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卷577,一卷。
亦说於给孤独园,相当於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乃佛陀对善现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鳩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諦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唐代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等皆属同本。
第十会:般若理趣,卷578,一卷。
说於他化自在天宫,相当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颂(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开元释教录》载其梵本凡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颂。
乃佛陀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宋代施护译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北宋法贤《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皆与此会為同本。密部之理趣经与此同本,而咒不同。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卷579至583,共五卷。
说於给孤独园,《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二千颂。由此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於藏译ha-rol-tu-phyin-palna-bstan-pa。
舍利子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陀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捨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眾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并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
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卷584至588,共五卷。
亦说於给孤独园,《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二千颂。
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著师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為犯戒。
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卷589,一卷。
亦说於给孤独园,《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四百颂。
满慈子与舍利弗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
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卷590,一卷。
亦说於给孤独园,《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四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梵本為八百颂。
佛陀对满慈子视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学,完成菩萨之道。
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卷591至592,二卷。
说於鷲峰山,《开元释教录》说其梵本有八百颂。
佛陀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禪、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卷593至600,八卷。
说於竹林精舍白鷺池之侧。《开元释教录》载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颂,相当於现存梵文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译分為七章。
佛陀於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