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要略 ─輯錄自靜坐講義(暢懷法師)
〖靜坐與體驗〗
我們如能經常靜坐,會使心情平靜,由于心平氣和,血脈暢通,疾病便不易發生。相反,若心情時常被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情緒困擾不安的話,則必令氣血失調,久之必引致百病叢生。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痹,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製。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鍾,身心便能甯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鍾,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于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于事後,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爲止。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循環,末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後有不適現像,若靜坐日久,此種現像便會消失。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又說:「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禦寒,卻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爲肥瘦皆是病態,靜坐能消萬病。由此可知,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儒家有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家有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其義大致相同。靜坐有功夫時,身體會發生不尋常的變化,不知內情的人,往往會說是走火入魔了,其實不盡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會充實。覺有一股真氣,每從放谷氣時,將腹內郁積逼出。時有阿肚現像,每月一至兩次,或經一至兩年始能停止,請勿恐懼,此是將多年累積的濕熱瀉出來。首先功效是滿身流汗,身體動搖,指手畫腳。或覺某部分痛養,重如泰山,輕若鵝毛。或覺身大丈許,小如拳石,或覺身體升高,如騰雲駕霧。或覺下沈,如降落深淵等種種變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種現像,切勿驚怕,此乃靜坐之功效,由于氣血走動,身理會發生變化,血氣猶如車輛,脈管好似道路,若車輛有力,可將道路阻礙沖去,以是靜坐若久,血氣充沛,會將脈絡打通,上下通行無阻。未靜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閉塞現像,靜坐數月,感覺遍身毛孔虛通無滯,呼吸也微細而慢長。平常人之呼吸,每分鍾男士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吹左右。習靜坐之入,可能減至七八次或叁四次,甚至達到一兩次。氣息達至最微細時,幾乎不用鼻孔出入,這時感覺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魚網,無不疏通。
〖靜坐之前方便〗
靜坐前後,切勿發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于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後生煩惱,由于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靜坐須找一處清淨地方,離開熱鬧的環境,並須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鍾增至二十分鍾,再由二十分鍾加到叁十分鍾,若能經常坐半小時,叁個月後,必見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靜坐若無清閑幽靜之處,于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燎解個中奧妙,比如叁人屋內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靜坐時須將兩腿盤起來,盤腿可以減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園運動之後,端坐于石上或椅上,兩腿垂下來,雙目緊閉,如是靜坐,實未得法,極難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連帶關系。若四肢縮心必甯,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體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靜坐,要人四肢蜷縮起來,由于身體收斂,其心容易入定。
本來練功的入,于行住坐臥,出入往返,均可曆境習禅,由于初學,心粗意亂,必須以坐入定,不論佛住世時,佛教傳入中國,弟子修行證果,皆以打坐爲首要。古德偈說:「得道慚愧人:安坐若龍蟠,見畫踟趺坐,魔王亦驚怖。」故于四威儀中,以靜坐爲勝。
靜坐有四字真言,所謂:「松,靜,守,息。」松是將全身機體放松,頭部,兩肩,兩眉及口角,解衣寬帶,全身悉令放下;靜是甯靜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會神;調和氣息。逐漸入于細慢長的狀況。
靜坐之前,要將萬緣放下,行動從容安詳,不可粗犷。首先將身搖動數次,使各部分血液流暢,全身按摩,兩腿,膝蓋,腰部,脊梁,胸部,兩臂,後腦,臉部,頭頂,再加浴面:猶如洗臉樣式,功用可以醒腦,降血壓,少皺紋。
靜坐有兩種方法,
一:雙跏趺坐,也名結跏趺坐,複有兩種方法:
1.一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名如意吉祥坐。
2.二:是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腳上,名不動金剛坐,如此姿勢,
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搖擺。假使初學靜坐,或年事已高,難以仿效,那
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也名單盤膝坐,也有兩種方法:
1.一是只將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將右腿置于左腿上,爲如意坐。
2.二是只將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將左腿置于右腿上,爲金剛坐。此兩種坐
法,較雙盤有缺點,因左右膝蓋會落空,身易左右傾斜。
以上二種是佛家和道家的靜坐法。如果單盤也做不到,可將兩小腿交叉于兩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後安置兩手,先將左右手掌伸直,手背疊于手掌上面,貼近小腹,放于腳上,兩大拇指輕觸,有如結彌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彎曲,也不高聳,頭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總之,不可東倒西歪,身坐不正,氣血不通,氣血不通以至心難入定。從鼻孔徐徐吸入清氣,用口吐出濁氣,想氣息從全身毛孔出入,至叁五七次,然後閉口,唇齒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調攝細脈。天井有水(口水),應將咽吞,古人稱口水爲「玉體仙醬」,道家稱爲「玉液還丹」,或「長生藥酒」或「煉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髒六腑,促進消化不良,增長脾胃,鎮定神經。眼宜輕閉,也有主張微開,恐人昏沈,苦不昏沈,還是以閉爲宜,因眼對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會引致白血球增加,鹽化鈉升,對身體不利。坐久若覺身有俯仰斜曲等事發生,即應隨時矯正,否則,日久會生毛病。坐中隨時長短,務要排除妄念。切勿搖動身體,四肢也避免移動,以身動故則心動,心既馳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時不適宜坐,因氣走至病處,加重其患。也有人說,子,卯,午,酉四時打坐最好,因爲天地正氣感交時刻,這兩種說法,不知誰是誰非,據我經驗,子年二時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醫也曾有說,午後少睡對人有益。當然,平素練功有術之入,無論何時都可靜坐。坐時空氣要流暢,但不要受涼,尤其是後腦,膝蓋,脊梁骨,如果著了涼,仍以打坐醫治。坐墊要軟,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氣不能升起。靜坐之處不可過光,過光心易浮動,也不可過于暗,過暗心易混沈。耳不外聽,嘴唇輕閉。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謂:「既不可以無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極要休息,久坐有術之人,可以座代睡。食不可過飽,過飽百脈不通,也不可過饑,過饑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體覺冷,用毛巾被等蓋之,若有出汗以乾毛巾擦,用濕毛巾擦容易受涼。呼吸順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閉氣法。切忌情緒暴燥。不吃五辛,以五辛生吃生嗔,熟吃發淫。避煙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惡境不憂。
若兩腿麻木不能忍時:可以將腿上下交換,如再無法忍耐,可伸直數分鍾等麻木消失後,再重新盤腿坐。盤坐兩腿麻痹,則有叁種原因:
一:因人生來骨骼柔軟,開始便能單盤或跏趺坐,
二:要經叁五個月或一年,始能單盤或雙盤,此是血氣沖過骨節所致。
叁:有些人坐雖經數年,仍舊無法單盤與雙坐,這是氣血不通所致,一旦氣血忽
然暢通,立刻坐一小時亦不覺麻木,所謂:氣血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坐時若覺身體搖擺,此乃氣血結滯不通所致,或神經緊張,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縱,坐時需要精柙集中,時時提高警覺,以免搖擺擴大,無法收攝。
〖六妙法門〗
六妙門于天臺宗叁種止觀中,屬于「不定止觀法門。」法門所以通稱爲「妙」,是說若人依此法門去修,不僅能超出叁界輪回,更可證得一切種智「即是成佛」。六妙門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來,便會立刻死亡,可見呼吸對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門的修習方法,有六個名稱: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
第一.數息入內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爲十息,首從第一息數起,當出息則數一,再出息竟則數二,乃至第十息畢,再回頭從第一息數,如是終而複始。若未數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記數目,則應停止再數…
《靜坐要略 ─輯錄自靜坐講義(暢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