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

  坐禅實務

  ◎導師 淨元禅師

  止 觀 堂 內 修 止 觀

  不 二 法 門 千 古 傳

  若 能 識 得 個 中 妙

  清 淨 解 脫 原 非 難

  壹、序記

  貳、五事調和

  一、調飲食

  二、調睡眠

  叁、調身

  四、調息

  五、調心

  六、叁相合調

  七、結語

  參、調和料簡

  

  一、問調飲食

  (1).修習坐禅的人,應吃素否

  (2).飲食的要領是什麼?

  二、問調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爲宜?

  (2).若因工作而疲勞過度,可否打坐?

  (3).中午吃飯後,有午睡的習慣,是好是壞?

  (4).睡眠時,以何種姿勢較適當?

  叁、問調身

  (1).坐禅的姿勢,以何種較佳?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麼辦?

  (3).坐禅後,如不做按摩,會有什麼弊病?

  (4).初學與久修,對于按摩的講求有無差別?

  (5).坐禅時,如何矯正坐姿?

  (6).坐禅一定要雙盤嗎?

  四、問調息

  (1).呼吸時,有何規則可循?

  (2).坐禅數息要用自然呼吸,什麼是自然呼吸?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無缺失?

  (4).坐禅時,若息已調和,接下來要怎麼做?

  (5).坐禅一定要數息嗎?

  (6).坐時,就只有一直數息?

  (7).息尚未調,可否數息?

  (8).數息數到後來,突然忘記數息了,怎麼辦?

  (9).坐中數息不得,或數亂,或數忘,是何緣故?

  (10).坐禅中,數息數到最後覺得很厭煩,又單調又控製不了妄想,應如

  何處置?

  (11).除了數息,可有別的法門能修禅定的?

  (12).要如何調適胸臆煩悶的現象?

  五、問調心

  (1).坐禅時,雜念亂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2).若在定中,應不能亂動身體,爲何還要用心觀察身體有否端直,隨

  時調調整呢?

  六、問禅定

  (1).什麼叫欲界定?如何證知此定?

  (2).證得欲界定後,爲何會有退失的情形?

  (3).什麼叫未到地定?如何證知?

  (4).什麼叫八觸?

  (5).爲何會有八觸發生?

  (6).發八觸一定是得初禅嗎

  (7).修習禅定,得邪禅叁昧的原因及現象如何?

  (8).修習禅定有無障礙?

  (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時間觀念?

  (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驗知?

  (11).坐禅能開悟嗎?

  七、綜合問題

  (1).修習坐禅工夫,有什麼好處?

  (2).坐禅能否治病?

  (3).學坐禅是否須要其他的助緣?

  (4).如何選擇坐墊的材料?

  (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內嗎?

  (6).要坐多久。才能達到入定的地步?

  (7).坐禅應一天坐幾次、或坐多久爲佳?

  (8).有人說,坐禅的時侯,不可胡思亂想,是不是?

  (9).何謂參話頭?什麼情形下才能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10).坐禅中突然被音聲驚嚇,應如何處理?

  (11).坐時,突然感覺像有螞蟻在爬,或體內有熱流,或突然全身冰冷,

  這是什麼原因?

  (12).有人說,坐禅的時間應該在子時最佳,是真的嗎?

  (13).聽說半夜坐禅容易受鬼神或邪物侵擾,可有此事?

  (14).半夜睡不著覺,便起來坐禅,忽然全身起雞皮疙瘩,這究竟是怎麼

  一回事?

  (15).聽說坐禅會走火入魔,是真的嗎?

  附錄:坐禅教學法(略)

  壹、序記

  這本書不談禅,是談修習坐禅時,調和身心的方便法。調和不一定能開悟,卻是一個良好的助緣。什麼叫調和呢?是調濫,使其和適的意思。用五種方法,從外面的飲食、睡眠,到身體的動靜行止、氣息的運爲、心識的安放,來加以調和,然後才能進一步修習止觀的工夫。

  爲什麼要調和呢?譬如畫一幅畫,必原先調配顔色,才能畫出美麗的圖案來。又譬如在彈琴以前,也要先把琴弦調到不寬不急,才能奏出悠揚的樂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行人要修心證道,對于身心的調適養護,不可不加注重。正確的調和,能獲致安祥平穩,在面對人生的橫逆時,充滿自信和勇氣。若能因此發諸禅定,對于走向修行之路,企望證取真理的人,它便是一種強大的引力,引領著你去探求智慧,開展無量的光明。另外,在學習坐禅以前,有叁個基本的事項能配合調和的功夫,是初學的人最應當注意的。第一是學坐禅應有的觀念和態度。第二,是坐禅的禁忌。第叁,是坐禅應准備的器物。

  什麼是學坐禅應有的觀念和態度呢?有四件事:

  (1).要持恒常心,勿求快速成功。

  (2).要發勇猛心,遇困難時,不可退縮。

  (3).要有專精心,勿到處參學,致生駁雜混淆。

  (4).要有自信心,依師所教進度學習,切勿疑慮自己的根機淺薄,無法成就。

  什麼是坐禅的禁忌呢?有四件事:

  (1).坐禅時,要關門閉戶,勿使直接受風。

  (2).過飽、過饑、極度疲倦、二便急時勿坐。

  (3).暴怒中,驚恐中、大喜中、大悲中,處于極端的情緒作用時勿坐。

  (4).坐時、勿一面做事,或與人交談。

  什麼是坐禅應准備的器物呢?也有四件事:

  (1).准備靜室一間、鋪木板、蹋蹋米或地毯均可

  (2).准備坐墊一具,以坐定後,能使身體骨架舒適爲原則。

  (3).穿著寬松衣服,避免緊縛身軀。

  (4).准備蓋巾一件,寒冷或風大時,蓋于頭,肩及腿部。

  但不論是談調和身心,或坐禅的應注意事項,都要了解坐禅本身,著重于悟道的經驗,如果虛構文言,而忽略了實際的行持,猶如貧人終日數他人財寶,究竟不是自己的家當,結果毫無半點的益處。因此,一位真正的智者,不只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腳踏實地的行者,他能論理于講堂上,更能觀行于生活中。理和事的融會印可,成就了無上正覺的境界。

  貳、五事調和

  一、調飲食

  飲食法門,本是爲了資益色身,以便進修道業的,古德說:「*輪末轉食輪先」,雖然此身是幻妄的軀體,但現前在此幻化的機緣中,必須藉著此身來修道,所以必須飲食。

  飲食有六種的不調相:

  (1).飲食過飽─令人血氣贲張,內部脹滿,息喘體重,百脈因是不能通陽運行,

  腦海因是昏沈閉塞,坐立難安,心思繁雜而不定。

  (2).飲食過少─饑餓過度,身體贏瘦,精神不足,造成心思彷若空懸,意識不清

  晰,不牢固,思慮無法穩定。

  (3).飲食穢濁─如辣、炸、油膩、腥葷等,令人血氣紊亂,心識因是昏迷,欲念

  轉熾,易生嗔恚。

  (4).飲食不宜─如膿瘡食鮮,必定動發宿病;風寒食補,必定四大違反,增重了

  病情。

  (5).不按時食─如一日叁餐,本有一個固定的進食時間,卻常太早或太遲,或是

  少一餐,少二餐,或是成了一日四餐、五餐,都是不按時食。

  (6).臨睡夜食─晚餐後,不宜再食固體的食物,若是到了睡眠時刻,又吃了許多

  食物,將會幹擾腸胃的運作,阻礙消化。

  這六種不調相,除了影響身心的健康外,還會影響叁昧的發生,所以修行人在修禅定前,必須十分留意飲食的問題。

  飲食的調相有叁種:

  (1).不飽不饑能知所節量。

  (2).按時進食,不非時食。

  (3).食以清淡爲主。

  經上說:「飲食能知道節製,適時適量,再加上常喜好處在空閑的環境,心中清淨安甯,樂于精勤進道,便是十方諸佛的教法了。」這是談調和飲食,成爲助道的善緣方面。

  二、調睡眠

  衆生睡眠的原因,是因爲無明的迷惑蓋覆了本心覺性。若放縱骨心,盡情睡眠,一來廢修聖法,二來使本已成就精進的工夫再度喪失,從此心識逐漸□昧,一切的善根將沈沒不起。所以,凡是修行人,應當覺悟諸行無常,妥善地調伏睡眠,使得神清氣白,念心光明湛淨。

  睡眠的不調相有二種:

  (1).睡眠過多─其過患是浪費光陰,喪失工夫和道心。

  (2).睡眠過少─其過患是身體有虧,精神不濟,倦怠不進。

  由這過多或過少二種,又可細分成六種:

  (1).食後睡眠─蒸氣充腦,今人昏沈。

  (2).饑餓睡眠─色力疲敗,情神不振。

  (3).勞後睡眠─勞動過度,疲乏昏睡。

  (4).懶惰睡眠─百務失調,腦海停頓。

  (5).思久睡眠─胡思亂想,妄久成昏。

  (6).長久不臥睡眠─長久不臥,無記昏沈。

  調伏睡眠的方法,也有二種:

  (1).不節不恣。

  (2).睡時則睡,一寤即起,不可複睡,易生懶惰。

  佛遺教經上說:「不論是初夜後夜,都要精勤懈,不可因爲睡眠的關系,空過了一生,而終無所得。要常觀照無常的火焰,能燒毀世間的一切,早求自度解脫,切勿貪求睡眠啊!」

  叁、調身

  調身、調息、調心叁種,本應合起來運用,不得分開解說,因爲在坐禅時,身、息、心叁者是互相連帶關系的。但在坐禅的次第上,有初中後方法的不同。初明調身,中明調息,後明調心。再就入、住、出叁相的差異來看,調身是粗相,是初入定相;調息是由粗漸細,是由入定到住定;調心是細相,是住于定中,而在要出定時,心動則息隨之而粗,然後身動,這是由細轉粗。如果專明定中調心的方法,是由心來控製,心知息不調,就立刻調息,心知身不調,就立刻調身,心有浮沈不穩定的相狀,就立刻調心。或者因爲心散漫,導致身散漫委迤,立刻心身合調。因爲息的不調,導致心不調,立刻息心合調。諸如此類,端視定中的種種相狀,加以調適,皆令得當即可。

  現在,先來談調身。一般學坐禅的人,都只注意到坐禅時的細節,不知注意未坐禅時的種種生活習性,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所謂生活習性,包括一切的行住進止、動靜往還、迎賓送客、穿衣吃飯等等,若是言語動作太過于粗擴,氣息也會隨著蠻粗,心思自然散亂而不牢固,等到入坐時,便會煩愦不安,不得恬適怡悅了。因此即使身在定外,也要用意逆作力便,能夠謹持戒行,都攝六根,盡量做到「製心一處」的工夫,才能達成「無事不辦」的地步,如古德所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