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叁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不論是印度或中國的止觀禅法,于修止門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爲數出入息,其後所傳之十六特勝中,知息入與知息出,即是由數息到隨息的階段,知息長短便進入隨息階段,而從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脫,爲以止門爲主,觀門爲輔的階段,觀無常之後便以觀行爲主了。
因此初學者最好還是按部就班修學,從數息開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時,就只有一直數息?
答:數息是第一個階段,等你的呼吸愈來愈微細時,你將厭離數息,自然地轉成了隨息,進入第二個階段。隨息是此心念隨著呼吸入出,很輕微柔細地,慢慢的,呼吸似乎已斷的感覺,心也突然間變得明淨、安隱,彷佛整個宇宙都能透視一般,即進入了「止」的第叁個階段。其次爲「觀」、其次爲「還」、其次爲「淨」,一共六個階段,可以交替練習,稱爲「六妙門」。關于六妙門的修法在正修止觀一章裏會談到,于此不贅述。
(7).息尚未調,可否數息?
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風喘氣叁相時,若著意行數息法,必定加重叁相的病患,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叁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數息數到後來,突然忘記數息了,怎麼辦?
答:忘記數息或數亂了,通常有二種情形:一、妄念奔馳,影響心識。二、無記昏沈,茫然不知,此時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製,恍若喪失記憶一般,必須等到神志清醒了,突然發現忘了數息,再重頭數息,千萬不可懈怠或氣餒,若以爲自己不必數息,也可製心,或以爲自己根機淺薄,不能學數息法,而放棄數息,到最後必將一事無成。
(9).坐中數息不得,或數亂,或數忘,是何緣故?
答:這有四種原因:
1.妄念太多━雖然數息,卻常橫生他事,想東想西,以致不能專心。
2.飲食不調━由食過于油膩、刺激或添加一些不淨之物,到了入座時,心識
散亂、昏沈,甚乃骨節酸痛,無法久坐,即便數息不得。
3.過度疲累━長時間勞動、看書、講話、辦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
4.業障現前━病苦或世間種種災厄的纏縛,令人坐立不安,何況數息?
(10).坐禅中,數息數到最後覺得很厭煩,又單調又控製不了妄想,應如何處置?答: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應,除非已到達相當的定境,或者有經常入定的經驗,才能堅持到底,不會認爲這是個單調的動作。當你真正用心于每個小細節,包括觀察呼吸的出入情形━氣息的長短、大小、快慢、經過身體的部位時,所産生的身心變化,如感覺舒適或不舒適,溫暖或冰涼,氣息的動靜等,你將發現原來氣息在體內並非如想像那樣單調,而人體與外界接觸時,其維持平衡的因素,即與氣息有密切關聯,可以說,氣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蘊藏著極爲豐富的內涵,正有待一位禅者去開掘。所以,當你覺得數息十分單調無聊,就是觀察力尚淺、氣息尚粗,而妄念不斷的時候。反之,當妄念漸少之時,氣息也會隨著細靜,使得身心的反應十分敏銳,觀察力增強(本自具足的覺性),則此階段便由數息而進入隨息了。
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數息的原因並非刻意放棄,是由于氣息微細,無法數息,所産生的自然轉換。
(11).除了數息,可有別的法門能修禅定的?
答:有。譬如禅宗的看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獲得禅定的體驗。但若修習止觀法門,一定要從數息觀開始。每種法門各有殊勝,但絕無捷徑可言,完全看各人的機緣而定。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投機取巧,或雜學各種的法門,否則不但一事無成,也恐會障礙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調適胸臆煩悶的現象?
答:這要長期的練習,直到心很微細,能控製呼吸爲止。初學者因爲無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的還不夠仔細,使得呼吸大小遲速不能控製自如,便産生了胸臆煩悶的情形。其次,身體坐得太直或太彎曲,也會造成呼吸不順暢而致胸臆煩悶。這時應暫停數息,先調整坐姿,然後盡量使身心輕松自然,等到可以感覺呼吸安定了,才又開始數息。這樣反覆的做,就能逐漸調整。有人一碰到此種現象、因害怕會發生毛病,就不敢再坐,甚至逢人便說坐禅會怎樣,這不但害己,也害了別人。
五、問調心
(1).坐禅時,雜念亂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答:妄念不能刻意去消除,妄念是一種虛妄相,如水中月,虛空花,是因心的染著,執妄作真,以爲妄念是實有的,所以才會前念後念,相續不斷、若能一心一意地製心一處,久而久之,自然沒有妄念,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妄念不能除,有妄念即是有,無妄念即是無,所以不要去除它。
(2).若在定中,應不能亂動身體,爲何還要用心觀察身體有否端直,隨時調調整呢?
答:此說定中,應是坐禅程序裏頭,端坐如定相的意思,不是真正入了禅定。尤其初學坐禅的人,除非是上根人,一坐即定的,其余中下根人,在坐禅當中,假若沒有調和身息心到完全融合的地步,是很難入定的。因此,在一坐中,應隨時觀察自己的坐姿有無端直,隨時糾正,不必去管能不能入定。
六、問禅定
(1).什麼叫欲界定?如何證知此定?
答:欲界定是證初禅相前,一種定法持身的相狀。這必須從叁個次第來說:1.粗住相─因修數息法,氣息逐漸調和,心逐漸虛寂凝練,澄淨恬怡。雖在緣中,卻不馳散。
2.持身法─粗住相後,必有持身法生起,使得身體自然正直,坐久都不疲倦,亦不覺得疼痛。彷佛有一種力量扶持,令其保持端身攝心的姿勢,這叫善法持身。若是惡法持身時,會覺得緊急勁痛,而持身法消失後,身軀猶如失去支持,寬緩無力,心中疲困不已,這就不得定相了。
3.細住相─善法持身後,心泯泯轉細,此後或經一、二時辰,或一、兩日,或一、兩月,更覺深細,其身如雲如影,照然明淨與定法相應,持心不動。這叫證欲界定。
(2).證得欲界定後,爲何會有退失的情形?
答:欲界定的法心尚淺,猶見有身心之相,又沒有支林功德的護持,所以容易退矢。其退矢的因緣有兩種:
1.從外緣失─得定時,不能妥善將護,又無精進修持的恒心,時修時不修;或是向他人誇說;或現定相,令他人知覺;或未除五欲五蓋,而生障法,使定力沮壞。
2.內因失─這是指六種心態,能失禅定:一、希望心。未得定時,希望得定。二、疑心。既已得定,又懷疑不是真定。叁、驚怖心。見定相種種相狀,生大驚怖,畏懼不前。四、大喜心。見定中諸事,與世俗不同,十分的不可思議,于是大喜過望。五、重愛吸,執著此定,誤以爲深妙。六、憂悔心。出定後,擔憂失定;或已失此定,懊惱生悔,終究不再得定。
總之,修行人只管修行,所謂「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不刻意求定,不炫耀己定,即能不失定。
(3).什麼叫未到地定?如何證知?
答: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鄰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爲色界四禅及無色界四空定、每一禅定各有分齊,所以叫根本定。若處于進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對于八定的也應有八種,惟初禅的近分定又稱爲未到地定,其余的七種近分定稱爲中間禅相。止觀說:「從是心後(正住欲界定),泯然一轉虛豁,不見欲界中身首、衣服、床鋪,猶如空虛,□□隱隱。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來得發,是名未到地相。」證得此定,若不依法推尋其理,往往會誤認爲已得無生法忍,致生狂妄貢高的心思,終究墮入無量的苦報。另外,「釋禅」將此定中邪僞二事略述:
1.定心過明─「入定時,見外境界,青黃赤白,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或一時日,乃至七曰不出禅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此爲邪,當急去之。」
2.定心過暗─「若入此定,暗忽無所覺知,如眠熟不異,即是無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顛倒心,當即卻之。
此均是邪定之相,不是真正的未到地定,行人不可不察。
(4).什麼叫八觸?
答:這是初禅發相。修行人于未到地中,入定漸深、感覺身心俱空,寂然不見一
物,這種定境如持續保持一段期間,乃至終年累月而定心不壞,便能逐漸發
動種種觸感,最基本的叫八觸:
1.動─忽覺身心凝然,微微而動,有時從上起,有時從腰間起,漸漸遍及全
身。身內覺動,外無動相。從上起的容易退矢,從下起的可以進一步獲得
深定。
2.養─皮膚似有物爬行搔養,或似螞蟻叮咬,或似針尖刺紮。
3.涼─覺得身證逐漸冰涼,甚至寒冷異常。
4.暖─覺得身體逐漸溫暖或發熱,或一股熱流自內湧起。如由內發時,定心
較強,由肌膚表面發時,反易煩躁不安。
5.輕─覺身體輕浮、似失重量,幾欲飛騰。
6.重─覺身體沈重,猶如巨石。
7.澀─覺肌膚粗澀、猶如木皮。
8.滑─覺身滑膩,猶如抹乳。
八觸當中,通常是先發動觸,並有十種的支林功德和動觸俱起:
1.空─空心虛豁,無有障礙。
2.明─皎皎明淨,十分美妙。
3.定─一心安隱,無有散動。
4.智─疑昏盡祛,心開悟解。
5.善心─慚愧心起,信敬妙法。
6.柔較─心下粗犷,隨意卷舒。
7.喜─于所得法,而生慶悅。
8.樂─觸法娛心,遍身恬偷。
9.解脫─出離欲蓋,無複爲患。
10.相應─境界現前,相應不失。
如是或經一日、十日,或一月、數月、一年等,只要隨意斂念,就有前說定境功德發生,熏修既久,又陸續發其余七觸,交錯複發。有時八觸具足,有時但發一觸兩觸、都叫初禅發相。
(5).爲何會有八觸發生?
答:修行人修數息法、心漸軟細,于是細法轉變四大,使四大也由粗而細,與原來果報的依身不相應,所以造成了觸感。
(6).發八觸一定是得初禅嗎?
答:不一定。如發八觸時,沒有支林功德,或在欲界定中發八觸…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