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不论是印度或中国的止观禅法,于修止门之初,均由安那般那入手,即为数出入息,其后所传之十六特胜中,知息入与知息出,即是由数息到随息的阶段,知息长短便进入随息阶段,而从知息偏身至心作解脱,为以止门为主,观门为辅的阶段,观无常之后便以观行为主了。

  因此初学者最好还是按部就班修学,从数息开始打好根基,以免弄巧成拙。

  (6).坐时,就只有一直数息?

  答:数息是第一个阶段,等你的呼吸愈来愈微细时,你将厌离数息,自然地转成了随息,进入第二个阶段。随息是此心念随著呼吸入出,很轻微柔细地,慢慢的,呼吸似乎已断的感觉,心也突然间变得明净、安隐,彷佛整个宇宙都能透视一般,即进入了「止」的第三个阶段。其次为「观」、其次为「还」、其次为「净」,一共六个阶段,可以交替练习,称为「六妙门」。关于六妙门的修法在正修止观一章里会谈到,于此不赘述。

  (7).息尚未调,可否数息?

  答:切切不可,息尚有风喘气三相时,若著意行数息法,必定加重三相的病患,如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三相的病患末除,心亦不能安定。

  (8).数息数到后来,突然忘记数息了,怎么办?

  答:忘记数息或数乱了,通常有二种情形:一、妄念奔驰,影响心识。二、无记昏沈,茫然不知,此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控制,恍若丧失记忆一般,必须等到神志清醒了,突然发现忘了数息,再重头数息,千万不可懈怠或气馁,若以为自己不必数息,也可制心,或以为自己根机浅薄,不能学数息法,而放弃数息,到最后必将一事无成。

  (9).坐中数息不得,或数乱,或数忘,是何缘故?

  答:这有四种原因:

  1.妄念太多━虽然数息,却常横生他事,想东想西,以致不能专心。

  2.饮食不调━由食过于油腻、刺激或添加一些不净之物,到了入座时,心识

  散乱、昏沉,甚乃骨节酸痛,无法久坐,即便数息不得。

  3.过度疲累━长时间劳动、看书、讲话、办公等,弄得身心交疲,但欲睡眠。

  4.业障现前━病苦或世间种种灾厄的缠缚,令人坐立不安,何况数息?

  (10).坐禅中,数息数到最后觉得很厌烦,又单调又控制不了妄想,应如何处置?答: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除非已到达相当的定境,或者有经常入定的经验,才能坚持到底,不会认为这是个单调的动作。当你真正用心于每个小细节,包括观察呼吸的出入情形━气息的长短、大小、快慢、经过身体的部位时,所产生的身心变化,如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温暖或冰凉,气息的动静等,你将发现原来气息在体内并非如想像那样单调,而人体与外界接触时,其维持平衡的因素,即与气息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气息主宰生命力和健康,它蕴藏著极为丰富的内涵,正有待一位禅者去开掘。所以,当你觉得数息十分单调无聊,就是观察力尚浅、气息尚粗,而妄念不断的时候。反之,当妄念渐少之时,气息也会随著细静,使得身心的反应十分敏锐,观察力增强(本自具足的觉性),则此阶段便由数息而进入随息了。

  但要注意的是,不再数息的原因并非刻意放弃,是由于气息微细,无法数息,所产生的自然转换。

  (11).除了数息,可有别的法门能修禅定的?

  答:有。譬如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等,都能获得禅定的体验。但若修习止观法门,一定要从数息观开始。每种法门各有殊胜,但绝无捷径可言,完全看各人的机缘而定。最重要的是,千万不可投机取巧,或杂学各种的法门,否则不但一事无成,也恐会障碍道心,或走入邪道去。

  (12).要如何调适胸臆烦闷的现象?

  答:这要长期的练习,直到心很微细,能控制呼吸为止。初学者因为无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的还不够仔细,使得呼吸大小迟速不能控制自如,便产生了胸臆烦闷的情形。其次,身体坐得太直或太弯曲,也会造成呼吸不顺畅而致胸臆烦闷。这时应暂停数息,先调整坐姿,然后尽量使身心轻松自然,等到可以感觉呼吸安定了,才又开始数息。这样反覆的做,就能逐渐调整。有人一碰到此种现象、因害怕会发生毛病,就不敢再坐,甚至逢人便说坐禅会怎样,这不但害己,也害了别人。

  五、问调心

  (1).坐禅时,杂念乱想很多,要如何消除?

  答:妄念不能刻意去消除,妄念是一种虚妄相,如水中月,虚空花,是因心的染著,执妄作真,以为妄念是实有的,所以才会前念后念,相续不断、若能一心一意地制心一处,久而久之,自然没有妄念,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妄念不能除,有妄念即是有,无妄念即是无,所以不要去除它。

  (2).若在定中,应不能乱动身体,为何还要用心观察身体有否端直,随时调调整呢?

  答:此说定中,应是坐禅程序里头,端坐如定相的意思,不是真正入了禅定。尤其初学坐禅的人,除非是上根人,一坐即定的,其余中下根人,在坐禅当中,假若没有调和身息心到完全融合的地步,是很难入定的。因此,在一坐中,应随时观察自己的坐姿有无端直,随时纠正,不必去管能不能入定。

  六、问禅定

  (1).什么叫欲界定?如何证知此定?

  答:欲界定是证初禅相前,一种定法持身的相状。这必须从三个次第来说:1.粗住相─因修数息法,气息逐渐调和,心逐渐虚寂凝练,澄净恬怡。虽在缘中,却不驰散。

  2.持身法─粗住相后,必有持身法生起,使得身体自然正直,坐久都不疲倦,亦不觉得疼痛。彷佛有一种力量扶持,令其保持端身摄心的姿势,这叫善法持身。若是恶法持身时,会觉得紧急劲痛,而持身法消失后,身躯犹如失去支持,宽缓无力,心中疲困不已,这就不得定相了。

  3.细住相─善法持身后,心泯泯转细,此后或经一、二时辰,或一、两日,或一、两月,更觉深细,其身如云如影,照然明净与定法相应,持心不动。这叫证欲界定。

  (2).证得欲界定后,为何会有退失的情形?

  答:欲界定的法心尚浅,犹见有身心之相,又没有支林功德的护持,所以容易退矢。其退矢的因缘有两种:

  1.从外缘失─得定时,不能妥善将护,又无精进修持的恒心,时修时不修;或是向他人夸说;或现定相,令他人知觉;或未除五欲五盖,而生障法,使定力沮坏。

  2.内因失─这是指六种心态,能失禅定:一、希望心。未得定时,希望得定。二、疑心。既已得定,又怀疑不是真定。三、惊怖心。见定相种种相状,生大惊怖,畏惧不前。四、大喜心。见定中诸事,与世俗不同,十分的不可思议,于是大喜过望。五、重爱吸,执著此定,误以为深妙。六、忧悔心。出定后,担忧失定;或已失此定,懊恼生悔,终究不再得定。

  总之,修行人只管修行,所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不刻意求定,不炫耀己定,即能不失定。

  (3).什么叫未到地定?如何证知?

  答:未到地定又名近分定,近分意指邻近根本定而尚未到的意思。根本定为色界四禅及无色界四空定、每一禅定各有分齐,所以叫根本定。若处于进入根本定之前的方便加行、就叫近分定。因此近分定相对于八定的也应有八种,惟初禅的近分定又称为未到地定,其余的七种近分定称为中间禅相。止观说:「从是心后(正住欲界定),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空虚,□□隐隐。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是名未到地相。」证得此定,若不依法推寻其理,往往会误认为已得无生法忍,致生狂妄贡高的心思,终究堕入无量的苦报。另外,「释禅」将此定中邪伪二事略述:

  1.定心过明─「入定时,见外境界,青黄赤白,或见日月星辰宫殿等事;或一时日,乃至七曰不出禅定,见一切事,如得神通。此为邪,当急去之。」

  2.定心过暗─「若入此定,暗忽无所觉知,如眠熟不异,即是无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颠倒心,当即却之。

  此均是邪定之相,不是真正的未到地定,行人不可不察。

  (4).什么叫八触?

  答:这是初禅发相。修行人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感觉身心俱空,寂然不见一

  物,这种定境如持续保持一段期间,乃至终年累月而定心不坏,便能逐渐发

  动种种触感,最基本的叫八触:

  1.动─忽觉身心凝然,微微而动,有时从上起,有时从腰间起,渐渐遍及全

  身。身内觉动,外无动相。从上起的容易退矢,从下起的可以进一步获得

  深定。

  2.养─皮肤似有物爬行搔养,或似蚂蚁叮咬,或似针尖刺扎。

  3.凉─觉得身证逐渐冰凉,甚至寒冷异常。

  4.暖─觉得身体逐渐温暖或发热,或一股热流自内涌起。如由内发时,定心

  较强,由肌肤表面发时,反易烦躁不安。

  5.轻─觉身体轻浮、似失重量,几欲飞腾。

  6.重─觉身体沈重,犹如巨石。

  7.涩─觉肌肤粗涩、犹如木皮。

  8.滑─觉身滑腻,犹如抹乳。

  八触当中,通常是先发动触,并有十种的支林功德和动触俱起:

  1.空─空心虚豁,无有障碍。

  2.明─皎皎明净,十分美妙。

  3.定─一心安隐,无有散动。

  4.智─疑昏尽祛,心开悟解。

  5.善心─惭愧心起,信敬妙法。

  6.柔较─心下粗犷,随意卷舒。

  7.喜─于所得法,而生庆悦。

  8.乐─触法娱心,遍身恬偷。

  9.解脱─出离欲盖,无复为患。

  10.相应─境界现前,相应不失。

  如是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数月、一年等,只要随意敛念,就有前说定境功德发生,熏修既久,又陆续发其余七触,交错复发。有时八触具足,有时但发一触两触、都叫初禅发相。

  (5).为何会有八触发生?

  答:修行人修数息法、心渐软细,于是细法转变四大,使四大也由粗而细,与原来果报的依身不相应,所以造成了触感。

  (6).发八触一定是得初禅吗?

  答:不一定。如发八触时,没有支林功德,或在欲界定中发八触…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