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邪触,非禅定相。这时八触的感觉会产生异常、如动触本是内部觉动而身不动,现在却手脚急疾震动,便是邢触了。其余七触循例可知。(关于四禅详细内容,请参考释禅卷五)

  (7).修习禅定,得邪禅三昧的原因及现象如何?

  答:众生皆有佛性、本无邪正的分别,但于坐禅细静心中,一念妄起,而与鬼神道法相应,不自觉知,便得邪禅三昧。于是未证言证、广说一切法门,辩才无碍,使听闻的人信受称叹,礼敬供养。兹将此类邪禅现象,稍加阐明如次:

  1.与贪欲相应的邪禅─

  (1).于睡梦或禅定中,亲赴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或观音、势至来降,示谕行者急速救世济人,勿令众生沈沦苦海。

  (2).自称已得道果,登佛祖位,凡天下人皆当臣伏听命,协助行者达成一统大业。

  (3).炫耀悟境,显现神通,为人占卜吉凶祸福,或预告某时某日的因缘果报,使众生乐于亲近,而修行其法。如是种种的示现奇异希有诸事,感勤众

  生,而获得名闻眷属。

  2.与嗔恚相应的邪禅─

  (1).自恃己方强盛,常用鬼法或所谓灵力,和他人争斗。

  (2).嫉妒正法的行者,竭尽一切予以破坏抵毁。

  (3).自认已得无上的禅定智慧,却不获恭敬供养,心大恼怒,斥责众生愚痴,不识大圣。如是种种的忌恨胜他诸事,实与阿修罗及鬼畜无别。

  3.与邢见相应的邪禅─

  (1).虽口说善法,而所行虚伪驳杂,混淆人生,非但不得清净解脱,甚且增益烦恼困惑。

  (2).不入中道实义,却胡乱依文解经,把「淫怒痴,即戒定慧」当成了口头禅,于是破正戒、破威仪,五欲嗜味,五盖染著,装疯卖傻,裸形无耻,逢人便称「明心见性」、「自在无碍」、「即心即佛」等语。

  (3).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毁损经像、塔寺、作五逆重罪,断一切善根,而以此为佛性平等。如是拨无因果,或邪因邪果的言行,能使人过去所作一切功德,在一夕之间全部破灭。

  释禅将邢禅的果报分成三种:

  1.邪禅又行恶─命终后,生于三途恶报。

  2.邪禅却伪心行善─命终后,随所与鬼神相应之法,共彼鬼神,同生一处,以为彼眷属。

  3.邪禅而尚心存善念─或生于天人中,但有邪魔种子和习气,因此乐近邪师,乐闻邪法,乐行邪道、供养亲近赞叹修邪行的人。见有正法的修行人,不乐亲近,或时生恼乱。甚至虽得出家,犹造魔业。

  以上指入邪定的现象。若根本未得禅定,自谓已得禅定,则不是愚痴病,即是贡高我慢,或欲得名闻利养而欺诳众生。

  (8).修习禅定有无障碍?

  答:障碍指不利于修习禅定的意思。这有五种:

  1.长病─久病不愈,身心失调,自然无法修习。

  2.远行─路遥疲累,体重昏沉,难以入定。

  3.谏谆─与人议论争讼,分别你我是非,心头昏乱,绝对无法修习。

  4.营事─世缘俗务繁多,或经营事业,送往迎来,亲朋交接等等,没有空闲的时间来修习。

  5.多读诵─前面四种尚有补救的机会,惟多读诵所造成的知识障、恐怕一辈子都放不下(多经验亦然)。如以知解推论的心来修习禅定,也会使禅定一事变成了做学问,使得解悟和证悟永远扯不清。因此,于修习禅定时,要有「放得下一事,少一分知解」的观念。否则一辈子被先入为主的成见所束缚,除了贡高我慢外,岂能深入佛法大海?

  (9).如何在坐禅中,打破时间观念?

  答:坐禅没有这些问题,这是由为希望心所生的邪见,坐禅就是坐禅,其他的事通通放下。如每天计较坐多久时间,即非正确的观念。

  (10).修禅有否得定,旁人能否验知?

  答:诚于中,形于外,获得定心为今生现法,能当下体证,亦能令旁人有所知觉。有六事勘验,得定虚实立刻明白:

  (1).颜色悦泽━得定的人,身心放松,所以不会肌肉紧绷,脸部表情自然平和,即使身在病中,亦没有愁苦的相貌。

  (2).举止端正━得定的人,心中安隐,动静得宜。行走时安详徐步,站地时不晃不摇,坐下如钟覆地,躺卧如弓不辗转,目不斜视或转睛,手不无事挥舞或于身上乱抓,或逗弄他物。

  (3).言语柔顺━得定的人,音声轻柔和缓,非有必要,不会打断他人言语,亦不于众中喧哗。

  (4).知足少欲━得定的人,贪欲逐渐淡薄,虽然处于俗尘之中,但能知量知足,不过份贪求,不追逐五欲。

  (5).嗔嫉渐除━得定的人,喜乐在心,嗔恚逐渐断除,不会与人口角是非,不嫉妒排斥他人。

  (6).常行布施━得定的人,胸襟宽厚,心地光明,不与人计较,能为设想,能舍身外财物。

  此六事如于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便能监定某人得定的深浅。另外,坐禅三昧经有修禅人得定心的勘验法,可供参考:

  「修禅人得一心相,云何可知?」

  答曰:「面色悦泽,徐行端正,目不著色。不贪名利,击破□慢,其性柔软,不怀毒害,无复悭嫉。直信心净,论议不诤。身无欺诳,易可与语。柔软惭愧,心常在法,勤修精进,持戒完具。诵经正忆念,能随法行。意常喜悦,嗔处不嗔。四供养中,不净不受,净施则受,知量知足。寤起轻利,能行二施,忍辱除邪。论议不自满,言语甚少。谦恪恭敬,上中下座。善师、善知识,常亲近随顺。饮食知节,不著欲味。乐独静处,若苦若乐,心忍不动。无怨无竞,不喜斗讼。如是等种种相得知一心相。」能做到这个地步,即是人格完美的大修行人了。

  (11).坐禅能开悟吗?

  答:坐禅是打坐和参禅合并的语词,如只有打坐而没有参禅的工夫,犹如在黑山洞窟里坐,是绝无开悟见性的可能。反之,打坐是参禅的基础,没有定心的参禅,必定成为狂妄之人,极易走入邪道。

  因此,真正的坐禅是先学打坐,然后学参禅,当机缘成熟时,一定会开悟。但由于各人根性不同,其悟境仍有很大的差距。

  七、综合问题

  (1).修习坐禅工夫,有什么好处?

  答:坐禅是得禅定的基础,经上说:深修禅定,能获得五种神通。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有禅定的工夫,因为只有禅定,才能发显般若智慧,包括诸佛成道,起转*轮,入般涅槃,都在禅定中。

  (2).坐禅能否治病?

  答:坐禅能否用于直接治病,尚无确切的依据。但坐禅对于加精神有关的一些疾病,确有相当良好的减轻、减缓,甚至消除的效果。譬如失眠、焦虑、神经质、慢性胃肠病、高血压等,另外,坐禅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坐禅能强化血气的运行,能逐渐减轻受伤的筋骨所引发的疼痛。

  (3).学坐禅是否须要其他的助缘?

  答:需要,学坐禅除了本书所谈到的调和工夫外,依智者大师所论,尚需要具足五缘,呵除五欲,弃舍五盖及行五方便,连同五事调和,称为二十五方更法,这修止观坐禅的前方便,可参考「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4).如何选择坐垫的材料?

  答:坐垫的填充材料有棉花、茶叶、兰草、艾草、决明子、雏菊等,现在一般较常用的是棉花,但以木棉为佳、草棉太热,易出汗。也有少部份用茶叶的,坐起来很凉爽,听说有降血压的功能,但茶叶容易粉碎,用久了会变硬,而且潮湿后,就立刻生虫,处理很麻烦,所以有的人改用兰草或艾草,效果也不错。艾草的针毛,用于针灸的灸法上,有疗病的功能,改成坐垫后,是否也可治病,就很难说了。另外,还发现有的人使用泡棉,这个材料稍徵软了一些,而且又是化学物品,坐久坐热以后,会起化学变化,也许对身体不太合适,尽量少采用。坐垫的外部,一般要缝两层,一层装填材料,一层和身体接触,可随时拆开洗净,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通常是用含棉质较重的布来做,切忌不要使用尼龙布,因尼龙布不透风,容易长痔疮。

  (5).坐禅的地方,一定要在室内吗?

  答:初学的人,容易受风,或受到惊吓,以安静的室内较佳,若久修的人,在外面坐也无所谓,如古代的苦行者,也有在水边树下,旷野露地而坐的,但现在环境复杂,要选泽能露地而坐的地方又在不多,最好还是在室内就可以了。

  (6).要坐多久。才能达到入定的地步?

  答:只管打坐,个人的机缘不同,不必去推论,若心中存有要入定的念头、反而不易得定。

  (7).坐禅应一天坐几次、或坐多久为佳?

  答:不一定。但宜每天坐禅即可。坐禅是一种耐力和恒心的训练,一个能每天坐禅的人,日久他的忍苦能力和做事情的果断力一定会增加,同时自信心也相对的提升。至于次数多寡,应看自己的时间和环境来冲量,每坐的时间最好能在半个小时以上,若能坐一个小时则效果更佳。因刚入座的前几分钟,心念、气息尚粗,属于调和的阶段,到了能专注收摄心神之时,才有坐禅的效果。当然,如禅定功夫好的人,很快进入定中,便不需长时间坐禅了。

  (8).有人说,坐禅的时侯,不可胡思乱想,是不是? 答:这是一句空话,坐禅没有这个道理,讲这句话的人,连坐禅是什么都没弄清楚,才会如此瞎址。坐禅即是坐禅,有它一定的方法,依法而坐,不能用己意来忖测坐禅的问题。凡是初学坐禅的人,没有一个不胡思乱想的,但随著调和的工夫愈来愈好,胡思乱想的状况就愈来愈少,念头也就愈来愈安定,到最后只剩一念存著,到最后连这一念也无,浑然一片。若说是无念,又能起观照,能遍知一切法,如此不可思议,又岂能用有念无念来分别?更何况随便说一句:「不可胡思乱想」,就算数的呢?

  (9).何谓参话头?什么情形下才能参话头?如何参话头?

  答:话头就是话之头,一句话未说之前叫话头,已说之后,就成了话尾。

  由于说话时必须运作心念,可知说话与心念同步进行,因此,话头就是念头,就是一念未动之前的那种状况。所以,参头等于看念头。从前六祖慧能向惠明禅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要惠明体证那「…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