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叁法印鑒別正統佛法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叁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叁法印,以叁法印的內容爲標准,衡准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了解叁法印,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爲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爲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産生更深的誤解,乃至于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做爲一個學佛的佛弟子,我們是否有比較簡明的方法可以來分辨是佛法還是非佛法?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叁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
首先,我要說明什麼是叁法印,其次談叁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叁”是一個數字,法印的“法”,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法”包含世間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就是我們認知的對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裏通稱爲“法”。世間爲什麼有佛法?其實佛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佛”是印度話、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覺悟些什麼呢?也就是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法”的真相覺悟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現在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爲叁個,如果合乎這叁個標准來說明“法”的這些真相,就叫做佛法;如果不能用這叁個標准來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爲叁法印。“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關防,大印一蓋,到哪裏都行得通,現在是佛來印定,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叁法印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這叁點衡准,那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你我完全一樣,是一個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然大家都爲一個目標----離苦得樂,那麼我們普通人跟佛有什麼差別?差別是他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他得到的原因是他對世間的真相看清楚、覺悟世間的真相;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于迷糊,我們稱它爲無明,世間人始終被無明所覆蓋而輪回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爲修行-修改以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這個行爲。所以學佛的人認真的一步一步深入,我們稱爲修行人,最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回生死,雖然他人生推動的目標也是離苦得樂,但因爲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場。所謂“小人枉自爲小人”,我們在生死輪回中吃冤枉苦頭,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爲,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跳出生死輪回;小則解決自己的問題,究竟的果是還要幫助一切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成佛。世間有一些人----我們稱之爲有善根,他們都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有的人照這種方法去做,有的人照那種方法去做,現在,有一類人照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爲什麼要皈依?因爲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我們每個人感覺到在生死輪回當中真的只有苦,沒有真正安樂之處,因此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而這個人至少是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就是因爲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現在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既然我們在這個原因之下找依靠,這個真正可以依靠的人必須具足的條件,也就是皈依的境----這個能夠做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必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辦法解決,怎麼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去找他,他也沒辦法幫忙我們。第叁,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並不只是今天你跟我好,我幫你;你送我東西,我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我的話,我都能夠幫你。爲什麼呢?如果他是佛的話,他應該救助每一個人,因爲佛法的特點,並不是說你皈依我,信者得救,我一定救你。佛說:“我之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並不是“你聽我的話,讓我來控製你。”而是“你真正要皈依我,必須照著我告訴你的話去做,我並不想從你身上謀取什麼利益。”具備這四個條件去皈依,佛無有不救。
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對象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做?《廣論》上說,應先看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爲什麼要這樣看呢?我們不是覺得世間很苦嗎?我們不是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嗎?那我們先看一看,是不是像我們想像中那樣?一看,對!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祂的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我們將來要選一個職業,哪一個職業最好,哪個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皈依的對象,他如法修行産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很認真去看的話,我們內心會産生一個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這個才是我要的!”知道佛的功德後,我們內心一心仰望,將來我也要走這條路,要學他一樣,所以皈依佛。佛告訴我們正皈依是皈依法----爲什麼呢?因爲,如果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做,然後,苦就慢慢的拿掉,最後得到圓滿的功德,所以正皈依是皈依法。那麼要想照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就是僧,所以叫皈依叁寶。所以做爲一個佛弟子,正式的說要叁皈依。就我們現在這個傳承,以及眼前社會大體上來說,衡准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爲准。
談到這裏,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有很多人皈依,這裏要明確界定一下,現在一般的皈依,並不能真正稱得上佛法告訴我們的皈依。舉個例子,也許有些人認爲叁寶、佛法很好,我們應該皈依;或者某個師父很好,應該皈依;或者因爲某個法師很有聲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也去皈依。也有一種情況是,有人帶你去皈依,你就莫名其妙的跟著人家去,人情難卻,跑去拜叁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爲這樣就是皈依了。以佛法來說,不是!
不過,也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或許剛開始時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法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爲眼前或許爲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法,不過他一定是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還要改善一切衆生,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爲正皈依。
正皈依的佛弟子,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有幾個來算,而是對于世尊告訴我們的教法,現在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如法去行,這個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什麼是法?現在簡單的從叁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叁法印。一般來說,特別是漢地,佛說的法印有兩個不同的標准,一個叫實相印,一個叫叁法印,或者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叁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而我們真正趨入還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所謂的四法印都是空話。
叁法印
什麼叫實相空性,這種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幹,事實確實如此,因爲單單說這個,我們根本沒辦法契入。現在講叁法印,理論上稍微做一點說明,就會比較清楚的了解,四法印是什麼,跟叁法印的關系是什麼?叁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叁個是涅槃寂靜。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漏”是什麼?不是說茶杯打了一個洞水漏掉了,這裏的“漏”是指煩惱,就是煩惱的異名。這個煩惱也不是說,我今天心裏不高興了,煩煩惱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通常我們稱它爲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只要有煩惱,這個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只要由煩惱造的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來就是個苦;造了業,業會感果,又是苦;那個苦的境現起時,往往我們又會引發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這個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根本原因就是有漏----有煩惱。
涅槃寂靜
假定我們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了是什麼現象?涅槃寂靜。“涅槃”是印度話、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剩下來的就是“寂靜”。寂靜,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因爲我們沒有體驗過,不過我們可以勉強的說它是-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不是真正的,是不究竟的、不圓滿的;究竟圓滿的快樂,是真正涅槃
寂靜的境界。
在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認識是錯誤的,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地讓你感受、體會到,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熱、很累,要擦一把汗,手上有一條毛巾涼涼的,你一摸很涼,一擦汗就消失掉了,那你感覺到很好,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的。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複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學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這時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們能夠信服,讓我們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他去走。雖然,說明這些理由,啓發我們信心的內涵,我們還沒有直覺體會到,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依稀仿佛了解這樣一個內容,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比量”。譬如說世間很多人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將來得到博士學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麼,我們不太清楚,不過依稀仿佛被人家這麼一說,我們內心…
《如何以叁法印鑒別正統佛法(日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