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中可以想像得到大概如此。現在關于“涅槃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如果照著前面說的,同樣的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照著去實踐,慢慢的做到才能夠體會。假定我們講“快樂”,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准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們“寂靜”;也就是說,所有的痛苦的因跟果都消失了。以上所說的是四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行”是行爲、作爲,“諸”就是一切,凡是一切有作爲的,實際上“諸行”是專門指有爲法,什麼叫有爲法?也就是說,凡是所有我們造作出來的,譬如說我們的一切行爲,一切行動,一切努力……,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爲法。“爲”就是行爲、作爲,就是行動,就是變化,就是流轉,它有一個特點-“無常”。講到無常,我們通常說無常有兩種普通的概念,一個是,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所有事物不能常保得住,叫無常。以上兩個都是很粗淺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細密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佛告訴我們的“叁法印”是細密的,因爲這個細密的內涵,粗顯的一定也顯出這個無常相來。現在說凡是這種有爲的一切法,要做到恒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無”就是沒有,沒有“恒常不變”這個特征,就是“諸行無常”。
這個法印包含的範圍是哪些呢?凡是世間看得見的,所有在叁界之內的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坐的這個地方,這個房子好像造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不變;我們看眼前這個鋼鐵維持更久,好像也不變。實際上,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什麼程度?實際上連它最短的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有。一般來說,這個內涵我們很難懂得,“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比量”,用道理去講,我們也無法那麼容易體會到。我們會以爲明明這個東西是鐵的,這個房子在這裏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變?現在科學上已經告訴我們,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這樣,實際上裏邊變化快到什麼程度,科學也沒辦法測出來。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這叫“諸行無常”。
爲什麼說諸行無常?因爲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有法會,這個法會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願意聽,然後,也找到這個地方,還有其他東西,譬如說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鐵做的,有的是木頭做的,把它兜起來就變成桌子、椅子,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很多東西兜合起來的。譬如說我們人,我們有身體,有心靈,這些東西都是各種各樣的條件兜起來的,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然後要食物、營養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心靈亦複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那麼因緣一直在變化,凡是變化的東西,輾轉的會互相影響,所以它永遠在變化。這個細的無常很深細,我們看不見,但是這是所有世間的一切現象的真相,這一部分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我們容易領會也容易接受。
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從“諸法無我”,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爲“諸法”就是所有的一切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爲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法”包括有爲無爲。關于這個有爲無爲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爲”就是指叁界之內會輪回生死的;“無爲”就是超出有爲,聖人的法叫做無爲。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是聖人,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有個特征-“無我”。“無我”不易了解,例如,每個人都說我叫日常,如果“無我”的話,我是什麼?在座每一個人沒有你的“我”,你又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麼執著。”,誤以爲這樣就叫做“無”!拿掉了就沒有了嗎?那你還談它做什麼?所以“有、無”是相對的,而且在這個相對的狀態中談“諸法無我”,就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拿掉了“緣起假有”談自性空,那是空話!因此講這樣的存在,我們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緣起性空”,這也是《法華經》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它不是天生如此,都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一樣,你可以看得見這只手,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這個手所以這樣的存在,是因有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也就是說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因此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說諸法自性空無。如果要比較詳細來說的話,這是應該認識的,這個才是我們平常講性空的內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爲無爲,它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有時我們給它另外一個名字----真如。
什麼叫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所有的東西都這樣。從它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諸行無常;然後呢?它本質是真如,或者叫諸法無我;如果了解了這個特征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這個事情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從這個上面單談,那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出幾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的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或者我們從性空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件事情是兩個面,這是叁法印跟一實相之間的關系。
依法修行
我們談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都不是恒常不變,都是緣起性空的話,那麼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是不是也是這樣?當然是。因此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在《法華經》裏面有一句話「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你造了雜染之業,它就顯出生死輪回來;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漸遠離雜染。因此了解叁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人,希望離苦得樂,就産生一個最積極的意義,什麼最積極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不是都不希望痛苦嗎?那麼應該根據這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裏,把痛苦的原因拿掉,痛苦自然消失。我們不是要快樂嗎?找到正確的快樂的原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緣」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這豈不是我們該做的嗎?叁法印給我們的啓示是這樣的。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叁寶,皈依叁寶正皈依是法,法的特征是這樣,了解後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的行爲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並照正確的方法去做,修改以前的行爲,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據叁法印,可是叁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它有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叁法印的展開。我們來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些什麼?甲一、甲二、甲叁、甲四。爲什麼講這個?首先講造者的成就,爲什麼要講人的成就呢?我們也希望成就,既然希望成就,豈不是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我們現在理想當中想做官、想做總統,或者你想要錢,王永慶非常有錢,你心目當中想做他,那他是怎麼成功的?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怎麼怎麼!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是不是應該把佛法當中真正有成就的這個人拿出來啊!釋伽牟尼佛也是講這個,這樣一個崇高理想是不是我要的?是!他告訴我們他是怎樣成功的?這是甲一的內涵,講的是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叁是你應具足什麼條件。叁樣有了,然後我們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叁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現象,首先我們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步步去漸次深入改善,這是佛法的特征,真正來說,這也是世間任何一個人修行必經之路。以上是叁法印的內涵跟叁法印的效應。
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爲什麼有許多知識分子,會受騙上當?是因爲他覺得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如果不認識佛法,有人告訴你:信他,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利益、這樣的好處,你是不是也會被他所騙?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因果,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會很清楚如是因如是果,佛法告訴我們的因果必然是這樣的,因此,想騙我們絕不可能,我們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所以我們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是什麼?總之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他讓你有一個小小的甜頭,然後就告訴你要這樣才能得到好處,然後你就被他所騙,也就是他設了一個魚餌,引發我們內心當中一個貪欲。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並不是要把貪欲心拿掉,不過,我們要把這個貪欲心改變成善法欲。貪也是一個欲呀!爲什麼這個稱爲善法欲,不叫貪欲呢?我們了解了,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可是我們了解苦樂的根本是煩惱,煩惱最嚴重的是貪、瞋、癡,所以像這種煩惱相應的貪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做,應該得到離苦得樂的這些希求,我們叫做「善法欲」,在得到之前稱爲修行。經論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那爲什麼苦事情我們還願意去做呢?因爲了解了正確的方法,這樣去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以小苦得到大樂。進一步來說,世間任何一個成就,哪有一樣東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都要經過一些努力!所以我們很清楚修行的特征後,就不會受一些人騙,大家很清楚,一定是根據緣起,或者我們說是根據因果的本質。
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常講緣起,好象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範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的現象,大體上呈現叁個面貌,第一個因果…
《如何以叁法印鑒別正統佛法(日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