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P3

  ..續本文上一頁細─不與正常呼吸相應。氣息逼入□理,擴張毛孔。

  3.身細─身軀僵硬,筋骨不利。

  細法未散的情形,容易患心疑症、凝呆症、風濕症,氣悶,氣痛、頭痛,或四肢萎弱無力,行動不便等症,于後坐禅,常會感覺心煩氣躁,坐不安穩,這就是禅病,治療禅病的方法是繼續坐禅,直到痊愈爲止。由此可知,出定後的調和叁事,絕不可等閑忽視。

  七、結語

  五事調廂是坐禅的基本工夫,若五事失調,便會徒勞身心,增損病生,而多諸妨難。有一首佛偈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這是要修行人從外在的生活細節,到實際的坐禅行持,一切的動靜進止,都有一定的次第,調粗就細,或由細轉粗,不相紊亂,譬如善于駕禦馬匹的人,要使馬前進或停止,都十分的自如,毫無滯礙,這樣才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參、調和料簡

  一、問調飲食

  (1).修習坐禅的人,應吃素否

  答:吃素與否,和個人的因緣有關。若是爲了長養慈悲心而吃,是很好的;若以爲吃素有大的功德,大福報,畢竟是貪求己利而已。若是吃素可促進家人的和諧,是很好的,若爲了吃素,而弄得家人反目相視,形同陌路人,那吃素就成了邪行了。若吃素是因修習禅定功深,兼且對于佛法知見有更一層的體驗,是很好的;若只因聽他人說,吃素能助禅定,能發神通,就去吃素了,這也是行邪法。當然,以一個教授坐禅的老師立場來說,仍舊是鼓勵大家吃素的,畢竟,素食對于身心的健康方面,有他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現在連醫生或營養學者,也鼓勵人類素食呢。如果因環境不許可,至少也要常吃較清淡的食物,尤其像油炸物,酸辣物,腥味過重物,或蔥,蒜、韭等刺激性的食物,不可食用,否則,絕對會使坐禅産生不良反應。

  (2).飲食的要領是什麼?

  答:早起空腹一杯水,洗盡汙濁神氣爽。早餐營養又清淡,一日工作力飽滿。中午較飽晚較少,以免腸胃受不了。量只七分眠不食,不飲濃湯不飲冷。進食時候心平和,食畢散步消嗳氣。一生常行此食法,到老無病眠安隱。

  二、問調睡眠

  (1).修行人的睡眠,每天以多久爲宜?

  答:調睡眠的原則是不節不恣,因此,至少要六小時以上,至多不可超過八小時、最重要的是早睡早起,若太過晚睡,容易引生火氣,造成亢奮狀態,反而不

  易入睡。

  (2).若因工作而疲勞過度,可否打坐?

  答:這要看情形,如無想要睡眠的狀況,仍可打坐,如果極欲睡眠,應該先躺下來睡一下,等到精神較充足,體力也回複了,再來打坐。

  (3).中午吃飯後,有午睡的習慣,是好是壞?

  答:其實,這是一種習慣的問題,如果經常中午不睡的人,將可發現到,並不會減損精神和體力,而一個有午睡習慣的人,才會感覺午睡的必要性。因此,正常需要午睡(或可稱做午休)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叁十分鍾,過長的午睡,反而會減損精神,傷害身體,有的人甚至有午睡後的頭痛、頭暈症,都是因午睡過長造成的。若是一個修習坐禅的人,在中午的時侯,可用打坐的方式來調和,不但能增益精神,更能沖破體能的極限。

  (4).睡眠時,以何種姿勢較適當?

  答:以右側臥最好,右手置枕邊,左手置左陛上,若睡累了,也可用瑜跏攤屍式的休息法來睡,但盡量不要左側臥,以免壓迫心髒,阻礙血液的運行。同時,左側臥容易使心境紊亂,容易多夢。

  叁、問調身

  (1).坐禅的姿勢,以何種較佳?

  答:初學者骨節強硬,以單盤爲佳,若久學的人,可以用雙盤。因爲雙盤的坐姿,較容易找到重心,脊椎骨較不會彎曲變形。若年老,或腿部受傷,或太肥胖的人,連單盤都盤下起來,用散盤也沒關系。總之,坐姿的原則是達到身體的穩定平沖,才能發諸禅定,若不能穩定平衡,或坐姿很正確,即沒有進修其他調和的工夫,以及止觀工夫,即使坐個十年、二十年,也是沒有用的。如果禅定工夫深了,即在動靜語默中,都會展現禅味,不一定在坐禅中才是修禅呢?

  (2).坐久了,腿部麻木不仁,怎麼辦?

  答:放松心情,繼續坐下去,到一個時侯自然就逐漸恢複了。若真的無法忍耐,先把腿松開,稍加按摩,活動一下,待會兒再坐也可以。

  (3).坐禅後,如不做按摩,會有什麼弊病?

  答:坐禅後的按摩主要在使體內的熱氣散發,身軀柔軟,心情舒暢,若末達此原則,將有叁種細法末散的病患。一、心細─不著外境,心若空懸,思想停頓。二、息細─不與正常呼吸相應,氣息逼入□埋,擴張毛孔。叁、身細─身軀僵硬,筋骨不利。一般稱此爲「禅病」。治療「禅病」的方法只有一法,別無他法、即是繼續坐禅,然後如法按摩,直到痊愈爲止,假使不信師言、不但不繼續坐,又去胡亂找醫生貼膏樂、吃傷藥等等,將戕家身心,後患無窮。

  (4).初學與久修,對于按摩的講求有無差別?

  答:初學者坐禅的時問短,但筋骨比較僵硬,坐姿亦不十分正確。應著重外部的按摩,如肌肉關節按摩、推按等、可減輕局部疼痛,或氣悶的症狀。久修者坐禅時問長,筋骨已較柔軟,坐姿亦較正確。除前項按摩外,應注重坐後的經行,否則容易使四肢萎弱無力、動作遲緩,而且也會造成難以入定、煩愦不安的現象。同時,不論久修或初學,應經常運動,尤其是爬山爲最佳的按摩。

  (5).坐禅時,如何矯正坐姿?

  答:矯正坐姿大都以初學者爲對象。初學者于一坐中,應隨時調整自己的姿勢。首先,注意有否按照十二字訣─收額、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其次,要觀照身首四肢有否澈底放松,其檢驗方式爲:

  (1).呼吸有無出入自然(不可故意用力或閉氣)?

  (2).意念有無隨著呼吸在腹部作用(呼縮吸脹)?

  (3).肩膀有無下垂放松?手掌有無放松?

  (4).腰部有無太挺直?或太彎而壓迫腹部?

  (5).身體有無前傾?或後仰?

  初學不可要求入定,應以做到技巧熟練正確爲原則,否則欲速則不達,反而幹擾更多,影響爾後的定境。

  (6).坐禅一定要雙盤嗎?

  答:不一定。如身體太過肥胖,或骨骼不利于盤起時,均不可勉強作雙盤的姿勢,此時應用一小墊補助墊高,以免坐時重心不穩,而形成身軀繃緊、變形、傾斜的現象。

  從入定的條件分析,只要能使身心放松,不打妄想,任何姿勢應該都可以的,但從修行證道的方面分析,如一位修行人連自己軀體的困境都不願意去克服,又無法從努力克服困境中去觀察身心如何微妙變化,這絕對是不能開悟的。或許,大部份人以爲坐禅只是不打妄想,然後使自心安住于定中而已,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觀念,真正的禅者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當他開始坐禅時,他可以仔細的覺受身心每一種反應,此種覺受非一般人容易得知,同時,禅者又從覺受中自動地思惟其內涵,逐漸地蓄積開悟的能量,當它完成開悟前的准備時,那些能量━有思想的力能便充滿著,令禅者猶如內心已脫離世間,而身軀卻滯留在世間,他可能有郁悶、情緒上的極端沖突(外表不一定看得出來,因爲那是潛伏性的作用),直到開悟的一瞬間,所有的能量全部爆發,從身體的任何一個「點」向外放射,而進入某種悟境中。

  了解修行原理,便應思考如何利用坐禅的過程來蓄積能量,因此,坐禅時不斷地向自己的惰性挑戰,向身軀的障礙挑戰,的確是修行成敗的關鍵。所以,能坐雙盤的人就必須雙盤,不管多困難也要坐,否則就平白喪失開悟的機會了。

  四、問調息

  (1).呼吸時,有何規則可循?

  答:一、用鼻子呼吸,嘴巴不可張開。

  二、胸部勿著力,盡量做到沒有呼吸時漲縮的感覺。

  叁、吸氣時,腹部前挺,呼氣時,腹部內縮。

  四、呼吸要保持自然呼吸,勿刻意著力。

  五、呼吸之間,不可停頓或故意閉氣。這是指調息後的呼吸相狀,也是數息時所要借用的呼吸相狀。但坐禅的工夫不只是數息,數息是一個基礎,目的在培養專注和放松心情的能力,能夠達成員正的身心平衡,然後才能進修隨息,隨息到無息的寂靜階段,再進修止觀的工夫,真正的禅定要等到進修止觀時,才算是入定,千萬不要以爲能坐得穩當,調和的工夫弄好了,就叫做入定了。

  (2).坐禅數息要用自然呼吸,什麼是自然呼吸?

  答:自然呼吸就是沒有刻意用力去呼吸的意思。當一個人在運動的狀態、或情緒變化時,呼吸會變得較急促,使呼吸量于瞬間增加,這就是不自然的現象。另外,氣功的吐納,是以意志控製呼吸出入,亦屬不自然。由此可知,所謂自然呼吸是指人體在靜態中,沒有受到任何情緒的影響,亦非氣功吐納運氣或作深呼吸的動作時,因自然的生理需求,而自動呼吸的狀況。這才是坐禅數息所使用的呼吸法。

  (3).如坐禅不使用自然呼吸,有無缺失?

  答:此有二種缺失─

  (1).身心無法真正放松─因爲尚有用力的情形,使四肢及胸腹都處于緊張的

  狀態,而未達到禅定的第一步工夫─放松。

  (2).不能入定─既未放松,則無入定的可能。

  

  有些修氣功坐禅的人,發現自己也有入定的現象,其實這是因爲過度的專注于運氣,所産生的妄境,是一種假定,與佛門的禅定無關。

  (4).坐禅時,若息已調和,接下來要怎麼做?

  答:用數息法。從一數到十,數出息,不數入息。數盡,再從頭數起。也有教數

  到二十、叁十、甚至上百的,但初學者,只要選擇其中簡便易行的一種,久久調適,必能得定。

  (5).坐禅一定要數息嗎?

  答:不一定。這是針對初學者的技巧訓練,由于初坐禅時心神容易散亂,若不教其數息,則無法入定。在禅定學中,大都將數息列入主要的修學法門,如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六妙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十六特勝─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