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然」,这样,到了入禅定时,便能妥善的安身,两得其所宜了。调身,指的是坐禅外在的技巧,这可以分成坐禅的姿势和坐禅的程序两点。坐禅的姿势有三种:

  (1).全跏趺─一般称为双盘。先盘左腿,令左脚指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两膝贴著坐垫。身体朝向正前方,稍缩下颚,使鼻和脐相对,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变成不曲不耸的姿势。其次,两手交叠,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两拇指微微相接,置于右脚上,牵来近身。其次,两唇合拢,舌抵两齿间上方。其次,两眼轻闭,但求遮断外光即可。

  (2).半跏趺─又称为单盘。方法如同全跏趺,但盘左腿,右腿内缩,右脚跟贴紧会阴。

  (3).骨节不利或老年人,不适于盘腿的,可以两腿平放,一前一后即行,一般称为散盘。

  坐禅的姿势最要紧的是「端身正坐,不宽不急」犹如奠石,身首四肢,切勿摇动,或者重心不稳,前俯后仰,左右扭曲,或脊骨四肢过紧过松。坐禅的程序,于入定前调身,可分成五个步骤:

  (1).宽衣解带,取出身上杂物,如眼镜,手表、项练、食指,钱币、证件、笔等。

  最好是在坐禅前,换穿宽松舒适的衣服。

  (2).坐在垫上,行顿身运动,舒筋活骨。

  (3).调整姿势坐定。

  (4).开口放气,绵绵而出,再闭口,鼻纳清气,连续三次。

  (5).舌抵两齿间上方,两眼轻闭。

  四、调息

  初入定调息,即是调节呼吸的意思。呼吸是生命的特徵,一息不来,即将命丧黄泉,而呼吸的迟数大小,能直接影响心的安定与否。也就是说,呼吸愈数愈大,心的安定性便愈低,愈迟愈小「心的安定性便愈高,因此,调和呼吸,使其达到入禅定的需要─定心,使成为非常重要的事了。

  调息可分成呼吸的相状和调息法二个部份,先谈相状,再谈调法。关于呼吸的相状,分成四种:

  (1).风相─是气息最大最粗的相状,即呼吸时,鼻子发出像风吹拂的声音,令自己或旁人都能听见。

  (2).喘相─喘是喘气,虽然无声,但呼吸结滞而不顺畅。

  (3).气相─气是粗气,气息不细的意思。虽已无声,不结滞,但气息出入仍旧粗而不细。这三种均为不调相。另外,尚有一种是坐时觉身中滞碍胀满,彷若气闷,或觉得胸口不畅,此是调息方法有误,或坐姿不正确,或心中急躁,情绪不稳所致,当用调息方法当以对治。

  (4).息相─息调的相状是无声,不结滞、不气租,息道的出入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时的神态安定祥加,情怀愉悦轻松。对于四种呼吸的相状,会产生四种现象:

  (1).守风则散─风是最大的气息,不适合用来做调息的依据,否则便会气息散乱难以调节。

  (2).守喘则结─喘气时,气息大小不定,不容易配合调息法,如果著意调息的话,将使结滞的情况更加严重,甚至造成气郁的病症。

  (3).守气则劳─气尚粗侍,著意调息,也是徒劳无功。

  (4).守息则定─息是坐禅时,心境和呼吸能融摄的状况,但还不是坐禅所要达到

  的效果。坐禅是运用调息的方式,进入定境,然后修习止观,伏灭烦恼,发显般若智慧。

  接著谈呼吸的调法,即为了对治三种不调相,调和使其达到息的阶段,因此称为调息,调法有三种:

  (1).下著安心─把心识放在丹田,专注一念,不令驰散。

  (2).宽放身体─身体四肢略微放轻松,使其感觉自然而不受拘束,但还要保持端身正坐,而不是散漫不收。

  (3).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观想气息周遍全身,由毛孔出入,彷若通畅而毫无障碍一般。三法具足,能使气息由粗入细,心也渐渐细微,这时气息的出入即是绵绵密密,彷若有,又彷若无,成为不涩不滑的相状。气息调和了,便不会生出许多的病患,而且心也容易得定,这是修行人初入定时,坐中用心的法门,若在定中用心时,便称做调心了。

  五、调心

  心无形相,无处所,将如何调适呢?所言调心,即是调伏缘虑妄想的心,使其清净,显现无妄不变的真心来。因此,调心便有二种意义,一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当今沉浮宽急得所。这个沉浮宽急,便是心的四种不调相:

  (1).沈相─沈是昏沉。坐禅时,心识逐渐昏暗模糊,似往下沉落,记忆消失,六根失灵,这时头好低垂,贪爱寂静,犹如木石一般,此为心沈不调的相状。

  (2).浮相─浮是飘浮。坐禅时,若因为气息上升,或系心于头顶,造成心往上飘动,身躯变得不安定,或心缘前尘影像,或缘于五根、五尘,种种如幻境界中,碎驰不停,此为心浮的不调相。

  (3).宽相─宽是散漫宽缓的意思、若于坐禅时,调息不够专注,或未坐禅时,心情放松过度,而到入定时,无法收摄心念,感觉心志散漫,身躯萎弱不振、甚至口中涎液外流,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现象。

  (4).急相─急是紧张过度的意思。由于修行人在坐禅时,太专任于收摄心念,因此造成了神经和肌肉紧张,气息失调而成郁闷,结于胸臆间,而患了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隐的症状。其余尚有涩滑等相,推寻前面四种不调相,自然就会明白。

  仔细审察,将发现心所以不调的原因,不外有六种情形:

  (1).平日放纵五欲,任由五根摄受五尘,于是五识垢染,意识不净,及至入定时,万念纷纭,飘浮不定,成为心浮的相状。

  (2).操劳过度,身体疲累已极,或因纵欲过度,及至入定时,心好昏沉,无所记录,成为心沈的相状。

  (3).平日喜好睡眠,四体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时,念心昏昧,肢体松弛,成为宽相。

  (4).平日嗔心过重,及至入定时,嗔心复起,气急筋缩,致生郁闷病痛,成为急相。

  (5).平日心神不宁,处事急躁,或容易担惊受怕,及至入定时,心生恐怖,易受惊吓,或呼吸不畅,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劳动域用脑过度,身心又木调和,及至入定时,心中昏□,头好低垂,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宽相。

  有了这六种,就必须用对治的调法加以调和:

  (1).调沈相法─可用系缘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来,意识就会变得较清明。

  (2).调浮相法─安心向下,系缘脐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处,制伏所有的幻妄念头,心就安静下来了。

  (3).调宽相法─敛身正坐,摄心明数,使心集中。

  (4).调急相法─放宽心情,观想气息都往下流,使气息缓和,或稍微移动身躯,使神经和肌肉松弛,紧张的状态就会逐渐消除了。

  综观四种调法,都离不开「制心」的工夫,在佛遗教经上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逾也。」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这是不论定外或定中,郡应该调心而后制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当善制其心。心的调相,便是不沈不浮。

  六、三相合调

  身、息、心三相合调的意义,是要达到调心的目的、但在调法上,也有入、住、出的三相,今分别叙明:

  (1).初入定时,从调身开始,次为调息,后为调心,所谓调粗就细,令心安静,心念细静以后,意识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会生起了,这是依次第调和的最初方便法门。

  (2).住定中时,不论定境时间的长短,或经一时辰,或二、三个时辰,都应该摄心正念,专注用功,并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三事的调不调相,以便随时加以调适,在此分成四点:

  1.定中调身法─调身是最粗法,于初入定的第一个次第上已调适完成,但在定中时,因为坐久疲劳,或不惯久坐,或心的浮沈宽急,造成了身躯坐相的改变失调,有的成宽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东倒西歪,种种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觉,就应立即改正,务使心身安稳合适,于中不再有宽急等等的不调相,达到平直正住于定中的相状。

  2.定中调息法─初入定调息方法,已有详明,现在定中,又有风、喘、气的不调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胀满的现象,应当用前说三法加以对治:一下著安心,二宽放其身,三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直到使息道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

  3.定中调心法─定中身息已调,心却失调,有浮沈宽急等相,不觉则已,既觉,即用前法调令中适。一心浮,便系缘脐下,专心数息,制诸乱念,心即定住,二心沈,当系缘鼻端,集中意念。三心宽,便敛身正坐,摄心明数。四心急,当宽放其心、任息自流。

  4.随便宜调法─在定中,随任一相的当下发生,立刻调适,譬如身不调,立刻调身;息不调,立刻调息;身息皆不调,立刻先调身,次调息;息心不调,立刻先调息,次调心,调粗就细,调乱就定,其余依此类推。

  要在令一个坐禅过程中,三相调适得宜,没有互相逾越侵扰的情事,譬如因身不调,导致息心不调;因息不调,导致身心不调等等。能三事和融一体,便能灭除旧病,使妨碍正道的障业不胜,禅定自然期日可成了。

  (3).出定时,须由细转粗,回复作息常态。若以禅是定心法门来说,本不应分别入住出三相的,但初心行人专明坐禅工夫,自然有个次第分别。所以住定事毕,必须出定。前论入定调心时,要能不念外异缘,才能心安意静,达到入定的功效。现在出定了,却先要放心异缘,或缘于六根,或缘于六尘,然后开口放气,观想气息自百脉中随意扩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再做各种善后处理的动作,从头至脚的按摩、舒筋活骨等等。

  尤其是初习坐禅的人,对于按摩法必须特别细腻讲求,如遍身毛孔的摩擦,肌肉的推按,关节的摩热、顺筋点穴,直到体内的熟气散发,身躯柔软,心情舒畅了,才可以随意起身,出出入入地活动。

  出定后,若仓促行事,没有做好调和的工夫,致使细法未散,将会造成无穷的病患。什么叫细法呢?细法是相对于粗法的,有三件事:

  1.心细─不著外境,心若空悬,思想停顿。

  2.息…

《坐禅实务(净元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