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這樣,到了入禅定時,便能妥善的安身,兩得其所宜了。調身,指的是坐禅外在的技巧,這可以分成坐禅的姿勢和坐禅的程序兩點。坐禅的姿勢有叁種:
(1).全跏趺─一般稱爲雙盤。先盤左腿,令左腳指置于右腿上,再將右腿置于左腿上,兩膝貼著坐墊。身體朝向正前方,稍縮下颚,使鼻和臍相對,垂肩,涵胸,拔背,尾闾中正,變成不曲不聳的姿勢。其次,兩手交疊,以左手掌置右手掌上,兩拇指微微相接,置于右腳上,牽來近身。其次,兩唇合攏,舌抵兩齒間上方。其次,兩眼輕閉,但求遮斷外光即可。
(2).半跏趺─又稱爲單盤。方法如同全跏趺,但盤左腿,右腿內縮,右腳跟貼緊會陰。
(3).骨節不利或老年人,不適于盤腿的,可以兩腿平放,一前一後即行,一般稱爲散盤。
坐禅的姿勢最要緊的是「端身正坐,不寬不急」猶如奠石,身首四肢,切勿搖動,或者重心不穩,前俯後仰,左右扭曲,或脊骨四肢過緊過松。坐禅的程序,于入定前調身,可分成五個步驟:
(1).寬衣解帶,取出身上雜物,如眼鏡,手表、項練、食指,錢幣、證件、筆等。
最好是在坐禅前,換穿寬松舒適的衣服。
(2).坐在墊上,行頓身運動,舒筋活骨。
(3).調整姿勢坐定。
(4).開口放氣,綿綿而出,再閉口,鼻納清氣,連續叁次。
(5).舌抵兩齒間上方,兩眼輕閉。
四、調息
初入定調息,即是調節呼吸的意思。呼吸是生命的特徵,一息不來,即將命喪黃泉,而呼吸的遲數大小,能直接影響心的安定與否。也就是說,呼吸愈數愈大,心的安定性便愈低,愈遲愈小「心的安定性便愈高,因此,調和呼吸,使其達到入禅定的需要─定心,使成爲非常重要的事了。
調息可分成呼吸的相狀和調息法二個部份,先談相狀,再談調法。關于呼吸的相狀,分成四種:
(1).風相─是氣息最大最粗的相狀,即呼吸時,鼻子發出像風吹拂的聲音,令自己或旁人都能聽見。
(2).喘相─喘是喘氣,雖然無聲,但呼吸結滯而不順暢。
(3).氣相─氣是粗氣,氣息不細的意思。雖已無聲,不結滯,但氣息出入仍舊粗而不細。這叁種均爲不調相。另外,尚有一種是坐時覺身中滯礙脹滿,彷若氣悶,或覺得胸口不暢,此是調息方法有誤,或坐姿不正確,或心中急躁,情緒不穩所致,當用調息方法當以對治。
(4).息相─息調的相狀是無聲,不結滯、不氣租,息道的出入綿綿密密,若存若亡,這時的神態安定祥加,情懷愉悅輕松。對于四種呼吸的相狀,會産生四種現象:
(1).守風則散─風是最大的氣息,不適合用來做調息的依據,否則便會氣息散亂難以調節。
(2).守喘則結─喘氣時,氣息大小不定,不容易配合調息法,如果著意調息的話,將使結滯的情況更加嚴重,甚至造成氣郁的病症。
(3).守氣則勞─氣尚粗侍,著意調息,也是徒勞無功。
(4).守息則定─息是坐禅時,心境和呼吸能融攝的狀況,但還不是坐禅所要達到
的效果。坐禅是運用調息的方式,進入定境,然後修習止觀,伏滅煩惱,發顯般若智慧。
接著談呼吸的調法,即爲了對治叁種不調相,調和使其達到息的階段,因此稱爲調息,調法有叁種:
(1).下著安心─把心識放在丹田,專注一念,不令馳散。
(2).寬放身體─身體四肢略微放輕松,使其感覺自然而不受拘束,但還要保持端身正坐,而不是散漫不收。
(3).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觀想氣息周遍全身,由毛孔出入,彷若通暢而毫無障礙一般。叁法具足,能使氣息由粗入細,心也漸漸細微,這時氣息的出入即是綿綿密密,彷若有,又彷若無,成爲不澀不滑的相狀。氣息調和了,便不會生出許多的病患,而且心也容易得定,這是修行人初入定時,坐中用心的法門,若在定中用心時,便稱做調心了。
五、調心
心無形相,無處所,將如何調適呢?所言調心,即是調伏緣慮妄想的心,使其清淨,顯現無妄不變的真心來。因此,調心便有二種意義,一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當今沈浮寬急得所。這個沈浮寬急,便是心的四種不調相:
(1).沈相─沈是昏沈。坐禅時,心識逐漸昏暗模糊,似往下沈落,記憶消失,六根失靈,這時頭好低垂,貪愛寂靜,猶如木石一般,此爲心沈不調的相狀。
(2).浮相─浮是飄浮。坐禅時,若因爲氣息上升,或系心于頭頂,造成心往上飄動,身軀變得不安定,或心緣前塵影像,或緣于五根、五塵,種種如幻境界中,碎馳不停,此爲心浮的不調相。
(3).寬相─寬是散漫寬緩的意思、若于坐禅時,調息不夠專注,或未坐禅時,心情放松過度,而到入定時,無法收攝心念,感覺心志散漫,身軀萎弱不振、甚至口中涎液外流,這是似定非定,□住□昧的現象。
(4).急相─急是緊張過度的意思。由于修行人在坐禅時,太專任于收攝心念,因此造成了神經和肌肉緊張,氣息失調而成郁悶,結于胸臆間,而患了胸臆急痛,身心不得安隱的症狀。其余尚有澀滑等相,推尋前面四種不調相,自然就會明白。
仔細審察,將發現心所以不調的原因,不外有六種情形:
(1).平日放縱五欲,任由五根攝受五塵,于是五識垢染,意識不淨,及至入定時,萬念紛纭,飄浮不定,成爲心浮的相狀。
(2).操勞過度,身體疲累已極,或因縱欲過度,及至入定時,心好昏沈,無所記錄,成爲心沈的相狀。
(3).平日喜好睡眠,四體不勤,行止萎靡,及至入定時,念心昏昧,肢體松弛,成爲寬相。
(4).平日嗔心過重,及至入定時,嗔心複起,氣急筋縮,致生郁悶病痛,成爲急相。
(5).平日心神不甯,處事急躁,或容易擔驚受怕,及至入定時,心生恐怖,易受驚嚇,或呼吸不暢,或坐立不安,此是浮中急相。
(6).平日勞動域用腦過度,身心又木調和,及至入定時,心中昏□,頭好低垂,兼具身好逶迤,口中流涎,此是沈中寬相。
有了這六種,就必須用對治的調法加以調和:
(1).調沈相法─可用系緣鼻端,集中意志的方法,使心念慢慢地升上來,意識就會變得較清明。
(2).調浮相法─安心向下,系緣臍中或丹田,使心定在一處,製伏所有的幻妄念頭,心就安靜下來了。
(3).調寬相法─斂身正坐,攝心明數,使心集中。
(4).調急相法─放寬心情,觀想氣息都往下流,使氣息緩和,或稍微移動身軀,使神經和肌肉松弛,緊張的狀態就會逐漸消除了。
綜觀四種調法,都離不開「製心」的工夫,在佛遺教經上說:「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逾也。」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
這是不論定外或定中,郡應該調心而後製心的意思,所以修行人當善製其心。心的調相,便是不沈不浮。
六、叁相合調
身、息、心叁相合調的意義,是要達到調心的目的、但在調法上,也有入、住、出的叁相,今分別敘明:
(1).初入定時,從調身開始,次爲調息,後爲調心,所謂調粗就細,令心安靜,心念細靜以後,意識也跟著清明,妄念就不會生起了,這是依次第調和的最初方便法門。
(2).住定中時,不論定境時間的長短,或經一時辰,或二、叁個時辰,都應該攝心正念,專注用功,並且要十分明白身息心叁事的調不調相,以便隨時加以調適,在此分成四點:
1.定中調身法─調身是最粗法,于初入定的第一個次第上已調適完成,但在定中時,因爲坐久疲勞,或不慣久坐,或心的浮沈寬急,造成了身軀坐相的改變失調,有的成寬相、急相,有的成偏相、曲相,有的或低垂、或昂首,東倒西歪,種種的不端直相,如己察覺,就應立即改正,務使心身安穩合適,于中不再有寬急等等的不調相,達到平直正住于定中的相狀。
2.定中調息法─初入定調息方法,已有詳明,現在定中,又有風、喘、氣的不調相,或呼吸急促,身中脹滿的現象,應當用前說叁法加以對治:一下著安心,二寬放其身,叁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直到使息道綿綿密密,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
3.定中調心法─定中身息已調,心卻失調,有浮沈寬急等相,不覺則已,既覺,即用前法調令中適。一心浮,便系緣臍下,專心數息,製諸亂念,心即定住,二心沈,當系緣鼻端,集中意念。叁心寬,便斂身正坐,攝心明數。四心急,當寬放其心、任息自流。
4.隨便宜調法─在定中,隨任一相的當下發生,立刻調適,譬如身不調,立刻調身;息不調,立刻調息;身息皆不調,立刻先調身,次調息;息心不調,立刻先調息,次調心,調粗就細,調亂就定,其余依此類推。
要在令一個坐禅過程中,叁相調適得宜,沒有互相逾越侵擾的情事,譬如因身不調,導致息心不調;因息不調,導致身心不調等等。能叁事和融一體,便能滅除舊病,使妨礙正道的障業不勝,禅定自然期日可成了。
(3).出定時,須由細轉粗,回複作息常態。若以禅是定心法門來說,本不應分別入住出叁相的,但初心行人專明坐禅工夫,自然有個次第分別。所以住定事畢,必須出定。前論入定調心時,要能不念外異緣,才能心安意靜,達到入定的功效。現在出定了,卻先要放心異緣,或緣于六根,或緣于六塵,然後開口放氣,觀想氣息自百脈中隨意擴散。然後微微搖動身體,再做各種善後處理的動作,從頭至腳的按摩、舒筋活骨等等。
尤其是初習坐禅的人,對于按摩法必須特別細膩講求,如遍身毛孔的摩擦,肌肉的推按,關節的摩熱、順筋點穴,直到體內的熟氣散發,身軀柔軟,心情舒暢了,才可以隨意起身,出出入入地活動。
出定後,若倉促行事,沒有做好調和的工夫,致使細法未散,將會造成無窮的病患。什麼叫細法呢?細法是相對于粗法的,有叁件事:
1.心細─不著外境,心若空懸,思想停頓。
2.息…
《坐禅實務(淨元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